第581頁
姚夏下意識地看向兄長。
姚歸撓了下腦袋,阿娘急著讓他去找妹妹回來勸冉冉,可能是他沒聽明白。
可……不是出家的那種離家,是什麼意思呢?
姚夏仍舊感到不安:「堂姊是要離家去何處?」
「去尋寧遠將軍常娘子。」姚冉目色清亮:「投軍。」
姚夏吃驚地瞪大了眼睛:「堂姊……要投軍?!」
姚歸也驚了一驚:「冉妹,你今日怎突然想到要去投軍……」
姚冉輕聲打斷他的話:「不是今日突然想到的,我已想了許久了,只是昨日剛收到常娘子的回信。」
她說著,看向父親姚翼手中握著的那封回信。
姚翼神情變幻不定。
年前,女兒曾托他給那女娃送了封信,可今日他才知曉,那封信,竟是女兒的「自薦書」!
偏偏一個敢提,一個敢應,那女娃的回信上只有短短几行字,意思是軍中不拘出身,不設限制,但艱苦異常,隨時會有性命之危,只需自身考慮清楚後,再與家中商議妥當即可。
沒有鼓勵,沒有慫恿,也沒有拒絕,沒有勸退,只將選擇權原原本本地給了冉兒和姚家。
姚翼的心情說不出的混亂。
前頭那個一聲不響跑去了軍中,如今還成了大盛第一位五品女將軍,聽說在軍中還當上了總教頭……她倒是威風的厲害了,他在京中卻成日成夜擔驚受怕,每日上香三次,比吃飯都勤快!
這下倒好,又來一個!
他好似看到一隻接著一隻羊羔子從眼前蹦躂出去,他手忙腳亂,一個都抓不住!
「……比起終日渾噩,困於一方狹小佛堂與數頁佛經中,反覆苦求贖罪之法,我想去往更廣闊處,做些真正有意義的事,以尋真正的救贖之道。」
姚冉再次叩首:「冉兒心意已決,懇請祖母,父親成全!」
此一夜,姚家上下無眠。
三日後,有一輛馬車,從姚家後門處離開,駛出了京師城門,往戰火紛飛的南邊而去。
而此時此刻的江南,因為一道突然流傳開來的檄文,正在變得更加嘈雜躁動。
第271章 噱頭十足
此道檄文,其名極響亮,是為《代天下人討徐賊檄文》,作此檄文者,正是常歲寧。
此檄文一經出世,即於短短五六日間,傳遍江南各道,眾人奔相傳看,討論之聲甚高。
起初徐正業尚且不以為意,自從他令駱觀臨作下那篇廣為傳閱的《討明後檄》之後,朝廷及各處為反擊,也曾作下過討伐他的檄文,但皆未激起太大水花。
有此先例在,事務纏身的徐正業,甚至懶得分神去親自過目。
直到數日後,他明顯察覺到了此道檄文帶來的影響不同先前,縱不提民間風向,就連那些支持他的豪紳士族官僚,也屢屢差人前來,或是來信質問於他。
徐正業這才不得不正視此事,令人取了檄文,親自來看。
手中檄文顯然是印製而成,但也保留了作此檄文者原本的筆跡。
其筆跡疏朗開闊,卻又挺拔險峻,可見三分風骨,七分兵氣,一經展閱,洋洋灑灑數百字間,已見筆掃千軍之勢。
這手字,甚好,甚少見。
徐正業本也是士族出身,書畫之才不在話下,自然一眼便能辨出此字好壞。
單是這篇字,便已經足夠吸睛了。
更何況還有那狂妄至極的「代天下人」四字!
「……代天下人?」徐正業麾下有幕僚怒容道:「小小女娘,竟有這般狂妄口氣!」
她憑什麼代天下人!
誰准她代天下人了!
駱觀臨在旁不語,面色不算樂觀。
檄文二字,繳獲的是人心,左右的是輿論,至於措辭有幾分真假,是否「合理」……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她想要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而這篇檄文,之所以能夠以如此速度流傳開來,並引起轟動,絕非偶然。
他看向徐正業手中的那篇紙,一時眉心緊鎖。
此篇檄文很有門道,字字句句皆如傷敵兵刃,皆衝著要害而來,作此檄文者,很有頭腦,也很費了心思……且同為精通此道的文人,他能察覺到,對方在寫下此檄文之際,必然已經能夠預料到,此文一經傳閱,勢會引起轟動。
如若不是請了能者代筆而成,那麼這位橫空出世的常家女郎……實在很不可小覷。
徐正業越往下看,臉色越是難看。
作為「始作俑者」的常歲寧,很能夠想像得到徐正業此時的臉色。
她很早之前,便想效仿駱觀臨,也寫出一篇同樣出色的檄文來著。
為此,她做了許多功課與準備,包括並不限於仔細分析了此前那些討伐徐正業檄文的失敗之處。
鑽研之下,她得出結論,這些檄文,大多太過中規中矩,千篇一律,是屬於將其中被討伐的對象徐正業三字,隨意換成另個人名,便能直接拿來套用的那種。
要麼則是太過枯燥冗贅,情緒沒能調動上來,倒是將她的瞌睡給勾上來了。
她抱著好學鑽研之心,尚且看得呵欠連天,更何況是其他不相干之人呢?
常歲寧總結了一番後,得出結論,在這檄文滿天飛的亂世之中,要想要寫出一篇火爆的好檄文,首要的,便是噱頭二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姚歸撓了下腦袋,阿娘急著讓他去找妹妹回來勸冉冉,可能是他沒聽明白。
可……不是出家的那種離家,是什麼意思呢?
姚夏仍舊感到不安:「堂姊是要離家去何處?」
「去尋寧遠將軍常娘子。」姚冉目色清亮:「投軍。」
姚夏吃驚地瞪大了眼睛:「堂姊……要投軍?!」
姚歸也驚了一驚:「冉妹,你今日怎突然想到要去投軍……」
姚冉輕聲打斷他的話:「不是今日突然想到的,我已想了許久了,只是昨日剛收到常娘子的回信。」
她說著,看向父親姚翼手中握著的那封回信。
姚翼神情變幻不定。
年前,女兒曾托他給那女娃送了封信,可今日他才知曉,那封信,竟是女兒的「自薦書」!
偏偏一個敢提,一個敢應,那女娃的回信上只有短短几行字,意思是軍中不拘出身,不設限制,但艱苦異常,隨時會有性命之危,只需自身考慮清楚後,再與家中商議妥當即可。
沒有鼓勵,沒有慫恿,也沒有拒絕,沒有勸退,只將選擇權原原本本地給了冉兒和姚家。
姚翼的心情說不出的混亂。
前頭那個一聲不響跑去了軍中,如今還成了大盛第一位五品女將軍,聽說在軍中還當上了總教頭……她倒是威風的厲害了,他在京中卻成日成夜擔驚受怕,每日上香三次,比吃飯都勤快!
這下倒好,又來一個!
他好似看到一隻接著一隻羊羔子從眼前蹦躂出去,他手忙腳亂,一個都抓不住!
「……比起終日渾噩,困於一方狹小佛堂與數頁佛經中,反覆苦求贖罪之法,我想去往更廣闊處,做些真正有意義的事,以尋真正的救贖之道。」
姚冉再次叩首:「冉兒心意已決,懇請祖母,父親成全!」
此一夜,姚家上下無眠。
三日後,有一輛馬車,從姚家後門處離開,駛出了京師城門,往戰火紛飛的南邊而去。
而此時此刻的江南,因為一道突然流傳開來的檄文,正在變得更加嘈雜躁動。
第271章 噱頭十足
此道檄文,其名極響亮,是為《代天下人討徐賊檄文》,作此檄文者,正是常歲寧。
此檄文一經出世,即於短短五六日間,傳遍江南各道,眾人奔相傳看,討論之聲甚高。
起初徐正業尚且不以為意,自從他令駱觀臨作下那篇廣為傳閱的《討明後檄》之後,朝廷及各處為反擊,也曾作下過討伐他的檄文,但皆未激起太大水花。
有此先例在,事務纏身的徐正業,甚至懶得分神去親自過目。
直到數日後,他明顯察覺到了此道檄文帶來的影響不同先前,縱不提民間風向,就連那些支持他的豪紳士族官僚,也屢屢差人前來,或是來信質問於他。
徐正業這才不得不正視此事,令人取了檄文,親自來看。
手中檄文顯然是印製而成,但也保留了作此檄文者原本的筆跡。
其筆跡疏朗開闊,卻又挺拔險峻,可見三分風骨,七分兵氣,一經展閱,洋洋灑灑數百字間,已見筆掃千軍之勢。
這手字,甚好,甚少見。
徐正業本也是士族出身,書畫之才不在話下,自然一眼便能辨出此字好壞。
單是這篇字,便已經足夠吸睛了。
更何況還有那狂妄至極的「代天下人」四字!
「……代天下人?」徐正業麾下有幕僚怒容道:「小小女娘,竟有這般狂妄口氣!」
她憑什麼代天下人!
誰准她代天下人了!
駱觀臨在旁不語,面色不算樂觀。
檄文二字,繳獲的是人心,左右的是輿論,至於措辭有幾分真假,是否「合理」……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她想要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而這篇檄文,之所以能夠以如此速度流傳開來,並引起轟動,絕非偶然。
他看向徐正業手中的那篇紙,一時眉心緊鎖。
此篇檄文很有門道,字字句句皆如傷敵兵刃,皆衝著要害而來,作此檄文者,很有頭腦,也很費了心思……且同為精通此道的文人,他能察覺到,對方在寫下此檄文之際,必然已經能夠預料到,此文一經傳閱,勢會引起轟動。
如若不是請了能者代筆而成,那麼這位橫空出世的常家女郎……實在很不可小覷。
徐正業越往下看,臉色越是難看。
作為「始作俑者」的常歲寧,很能夠想像得到徐正業此時的臉色。
她很早之前,便想效仿駱觀臨,也寫出一篇同樣出色的檄文來著。
為此,她做了許多功課與準備,包括並不限於仔細分析了此前那些討伐徐正業檄文的失敗之處。
鑽研之下,她得出結論,這些檄文,大多太過中規中矩,千篇一律,是屬於將其中被討伐的對象徐正業三字,隨意換成另個人名,便能直接拿來套用的那種。
要麼則是太過枯燥冗贅,情緒沒能調動上來,倒是將她的瞌睡給勾上來了。
她抱著好學鑽研之心,尚且看得呵欠連天,更何況是其他不相干之人呢?
常歲寧總結了一番後,得出結論,在這檄文滿天飛的亂世之中,要想要寫出一篇火爆的好檄文,首要的,便是噱頭二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