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頁
常闊面上思索一瞬,而後抬手抱拳:「恭敬不如從命,那便叨擾韋刺史了!」
又道:「恰好常某另有一事想與韋刺史商議。」
韋浚面色一正,便提議常闊可與他同乘馬車,路上更便於說話。
常闊未有拒絕。
一行人就此往滁州城而去,路上,一名騎馬而行的滁州武官,同為首的楚行問起了和州。
楚行解釋道:「楚某此前並未隨我家將軍一同去往和州,故對和州之事所知不多。」
說著,看向身側:「論起和州事,我家女郎最是清楚不過了。」
女郎?
聽得這二字,那武官看向那馬上的少年人,一瞬間恍然:「莫非這位便是常家女郎?」
「正是。」常歲寧朝他友善一笑:「不知厲參軍想問什麼?」
在方才彼此行禮寒暄時,那位滁州刺史已經點明了這男子身份,此人乃滁州司兵參軍,姓厲。
刺史雖為一州之首,但地方軍務多由參軍執掌,於是常歲寧便又犯了喜好與人結善緣的老毛病。
這位厲參軍顯然也聽過了她在和州之事,此刻看向她的眼神雖有驚訝,卻無絲毫輕視。
好一會兒,他才開口,卻是先問了雲家之事。
常歲寧並不意外。
她曾聽雲回說過,雲刺史生前與滁州參軍有舊交,和州起初遇困時,雲刺史便曾著人往滁州求援,但未得回信。
聽常歲寧說起雲家母子護城之舉,厲參軍沉默許久,眼底藏著愧責之色。
未去支援和州,是他心中的一個結,這個結,隨著好友之死,便再無解開的可能。
他也不知自己此時再問這些還有何意義。
「和州城保住了就好。」半晌,他只道:「能得常大將軍和常娘子以性命相守,實是和州之大幸。」
見他不欲再多言,也未明言提及與雲刺史的私交,常歲寧主動開口延續這個本該結束的話題:「我曾聽雲二郎提起過厲參軍。」
她需要大致試一試此人,如此關頭,互相多了解一下不是壞事。
「阿回說起過我?」厲參軍看向她,這聲「阿回」是下意識喊出口的稱呼:「他……都是如何說的?」
他更想問的是,阿回……是否怨恨他?
常歲寧:「雲二郎只說厲參軍人品厚重,同雲刺史相交多年,是他除了父親之外最信得過的長輩。」
厲參軍聞言怔然,心緒萬千。
尤其是那最後一句話,似如一記軟刀扎在他心口。
好巧不巧,最後那句是常歲寧自己加的。
這少女看起來溫善無害,厲參軍豈知此中「人心險惡」,在這般攻心之下,他終於吐露未曾援救和州的原因。
「當初我本該前去支援和州的,但彼時滁州附近也有徐軍作亂……刺史大人為滁州安危而慮,便未敢允我率軍離開滁州。」
常歲寧聞言眼神微動:「滁州也遭亂軍攻襲了嗎?」
「未曾。」厲參軍搖頭:「他們並未真正攻襲滁州。」
所以他才更加悔恨。
當初是為防那些亂軍趁機而入,他才不得不聽從了刺史大人的安排留守滁州,但最後那些亂軍的活動軌跡卻證明他們志不在滁州。
常歲寧抬眼看向前方那輛馬車。
車內,常闊與滁州刺史言明了李逸暗殺賀危反叛之實,消息已經傳回京師,朝廷欽差已在趕來的路上,也言明了自己此行正是要前去阻截李逸。
但他手下僅有一萬餘兵馬,希望滁州可以出兵相助。
聽得李逸已反,韋浚甚驚。
聽常闊言明此中利害之後,他終是道:「……滁州願助常大將軍一臂之力!」
滁州可調動的守軍總共三萬,韋浚答應借兵兩萬給常闊。
晚間,滁州刺史府設下了宴席。
常歲寧與常闊同案盤腿而坐,視線在堂中掃視了一圈,好奇問:「怎未見厲參軍?」
韋浚答她:「厲參軍已前去準備點兵之事,只待明日一早,便隨同諸位動身。」
常歲寧便點頭:「勞韋刺史費心了。」
韋浚露出一絲笑意,同常闊誇讚:「常大將軍有女如此,當真令人驚奇艷羨。」
一番閒談後,開始有侍女魚貫而入,擺上飯菜。
一名侍女跪坐在食案前,為常闊和常歲寧斟上兩盞酒。
席間有樂聲助興,韋浚正準備要端起酒杯敬常闊等人時,忽聽那少女再次開口:「韋刺史如此輕易便肯答應借兵,便不怕我阿爹才是那個存反心之人,刻意編織名目借刀冤殺李逸,以圖兵權嗎?」
少女聲音清凌凌悅耳,言辭卻過於大膽,韋浚笑意微滯。
「常娘子說笑了,單憑常大將軍冒死救援和州之舉,在下便不可能對常大將軍生疑。」韋浚道:「韋某雖不才,但這點識人之能,與些許分辨是非的能力還是有的。」
少女的聲音更加好奇了:「既如此,那韋刺史又為何要在酒水中下毒?」
堂中霎時間安靜下來,樂聲也突然消止。
韋浚一怔之後,不可思議地看著那依舊盤坐的少女:「常娘子何出此言?韋某豈會又豈有道理行此小人之舉?」
「那是我誤會了嗎。」常歲寧左手拔出身側長劍,劍光雪亮,令堂中氣氛驟然緊張。
眾人只見那束著馬尾,身穿鴉青色圓領袍的少女,手中長劍挑起面前酒盞,托於劍刃之上,忽地轉向韋浚。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又道:「恰好常某另有一事想與韋刺史商議。」
韋浚面色一正,便提議常闊可與他同乘馬車,路上更便於說話。
常闊未有拒絕。
一行人就此往滁州城而去,路上,一名騎馬而行的滁州武官,同為首的楚行問起了和州。
楚行解釋道:「楚某此前並未隨我家將軍一同去往和州,故對和州之事所知不多。」
說著,看向身側:「論起和州事,我家女郎最是清楚不過了。」
女郎?
聽得這二字,那武官看向那馬上的少年人,一瞬間恍然:「莫非這位便是常家女郎?」
「正是。」常歲寧朝他友善一笑:「不知厲參軍想問什麼?」
在方才彼此行禮寒暄時,那位滁州刺史已經點明了這男子身份,此人乃滁州司兵參軍,姓厲。
刺史雖為一州之首,但地方軍務多由參軍執掌,於是常歲寧便又犯了喜好與人結善緣的老毛病。
這位厲參軍顯然也聽過了她在和州之事,此刻看向她的眼神雖有驚訝,卻無絲毫輕視。
好一會兒,他才開口,卻是先問了雲家之事。
常歲寧並不意外。
她曾聽雲回說過,雲刺史生前與滁州參軍有舊交,和州起初遇困時,雲刺史便曾著人往滁州求援,但未得回信。
聽常歲寧說起雲家母子護城之舉,厲參軍沉默許久,眼底藏著愧責之色。
未去支援和州,是他心中的一個結,這個結,隨著好友之死,便再無解開的可能。
他也不知自己此時再問這些還有何意義。
「和州城保住了就好。」半晌,他只道:「能得常大將軍和常娘子以性命相守,實是和州之大幸。」
見他不欲再多言,也未明言提及與雲刺史的私交,常歲寧主動開口延續這個本該結束的話題:「我曾聽雲二郎提起過厲參軍。」
她需要大致試一試此人,如此關頭,互相多了解一下不是壞事。
「阿回說起過我?」厲參軍看向她,這聲「阿回」是下意識喊出口的稱呼:「他……都是如何說的?」
他更想問的是,阿回……是否怨恨他?
常歲寧:「雲二郎只說厲參軍人品厚重,同雲刺史相交多年,是他除了父親之外最信得過的長輩。」
厲參軍聞言怔然,心緒萬千。
尤其是那最後一句話,似如一記軟刀扎在他心口。
好巧不巧,最後那句是常歲寧自己加的。
這少女看起來溫善無害,厲參軍豈知此中「人心險惡」,在這般攻心之下,他終於吐露未曾援救和州的原因。
「當初我本該前去支援和州的,但彼時滁州附近也有徐軍作亂……刺史大人為滁州安危而慮,便未敢允我率軍離開滁州。」
常歲寧聞言眼神微動:「滁州也遭亂軍攻襲了嗎?」
「未曾。」厲參軍搖頭:「他們並未真正攻襲滁州。」
所以他才更加悔恨。
當初是為防那些亂軍趁機而入,他才不得不聽從了刺史大人的安排留守滁州,但最後那些亂軍的活動軌跡卻證明他們志不在滁州。
常歲寧抬眼看向前方那輛馬車。
車內,常闊與滁州刺史言明了李逸暗殺賀危反叛之實,消息已經傳回京師,朝廷欽差已在趕來的路上,也言明了自己此行正是要前去阻截李逸。
但他手下僅有一萬餘兵馬,希望滁州可以出兵相助。
聽得李逸已反,韋浚甚驚。
聽常闊言明此中利害之後,他終是道:「……滁州願助常大將軍一臂之力!」
滁州可調動的守軍總共三萬,韋浚答應借兵兩萬給常闊。
晚間,滁州刺史府設下了宴席。
常歲寧與常闊同案盤腿而坐,視線在堂中掃視了一圈,好奇問:「怎未見厲參軍?」
韋浚答她:「厲參軍已前去準備點兵之事,只待明日一早,便隨同諸位動身。」
常歲寧便點頭:「勞韋刺史費心了。」
韋浚露出一絲笑意,同常闊誇讚:「常大將軍有女如此,當真令人驚奇艷羨。」
一番閒談後,開始有侍女魚貫而入,擺上飯菜。
一名侍女跪坐在食案前,為常闊和常歲寧斟上兩盞酒。
席間有樂聲助興,韋浚正準備要端起酒杯敬常闊等人時,忽聽那少女再次開口:「韋刺史如此輕易便肯答應借兵,便不怕我阿爹才是那個存反心之人,刻意編織名目借刀冤殺李逸,以圖兵權嗎?」
少女聲音清凌凌悅耳,言辭卻過於大膽,韋浚笑意微滯。
「常娘子說笑了,單憑常大將軍冒死救援和州之舉,在下便不可能對常大將軍生疑。」韋浚道:「韋某雖不才,但這點識人之能,與些許分辨是非的能力還是有的。」
少女的聲音更加好奇了:「既如此,那韋刺史又為何要在酒水中下毒?」
堂中霎時間安靜下來,樂聲也突然消止。
韋浚一怔之後,不可思議地看著那依舊盤坐的少女:「常娘子何出此言?韋某豈會又豈有道理行此小人之舉?」
「那是我誤會了嗎。」常歲寧左手拔出身側長劍,劍光雪亮,令堂中氣氛驟然緊張。
眾人只見那束著馬尾,身穿鴉青色圓領袍的少女,手中長劍挑起面前酒盞,托於劍刃之上,忽地轉向韋浚。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