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頁
宣安大長公主看著他:「徐大將軍,久違了。」
看著那張臉,聽著這道聲音,常闊的震驚不比徐正業少,他甚至嚇了一跳——她怎麼來了!
眼看援兵突現,金副將激動之餘,下意識地去看自家大將軍的反應,卻見常闊擰眉瞪眼,表情甚是一言難盡。
細品之下,金副將只覺大將軍此時反應,就像他見客人提禮上門,而他不想做飯招待時的心情——太客氣了,東西到了就行了,還來什麼人啊真是的。
那廂徐正業正儘量不動聲色地試探著:「不知宣安大長公主率軍親臨此地,有何指教?」
宣安大長公主冷笑一聲:「是我該問徐大將軍一句,將手伸至和州,可曾問過我的意見?」
徐正業微一皺眉:「徐某不解大長公主話中之意,還請明言——」
他並不願與宣安大長公主為敵,對方身份不同於尋常宗室公主,乃是先皇嫡親胞妹,其幼時便得其父慶豐帝偏愛,成年後即賜宣州作為其封地。
江南西道十八州,數宣州轄地最廣,治下人口最多,足有郡戶十二萬餘,亦是整個江南西道最富庶之所。
且江南西道不設節度使,多年下來,各州便多已默認以宣州為首。
將宣州賜作一位公主封地,足可見慶豐帝待這個女兒的偏愛程度,先皇在世時,也待這唯一的同母嫡妹甚是寵愛,縱然其作風有失,卻也從不苛責半句。
在世人看來,或正因此,宣安大長公主才養成了這幅驕矜而又無所顧忌的性情。
先皇駕崩後,帝位更迭,朝局一度動盪,從立新君而又廢黜,再到女帝登基,曾有無數朝臣與宗室子弟請這位大長公主出面主持大局,皆被其拒之門外。
任憑朝局如何動盪,她只居宣州飲酒享樂。
但其久據宣州,其勢紮根甚深,位同藩王,實在不可小覷。
因此廢帝還在位時,曾賜下一名長史前往宣州,美名曰為大長公主分憂,實則是為插手把控宣州內政。
但那名長史初至宣州,便被宣安大長公主退了貨,其言曰——新任長史甚丑,見之食難下咽,也曾存磨合之心,奈何日嘔三次,為性命慮,實不可留。
那位長史受此大辱,回京後曾自縊尋死,竟是上任而來,上吊而歸。
總而言之,這位大長公主雖從不過問朝堂之事,但也絕不允許旁人觸碰她的底線。
再之後,女帝登基,其也並無反對之言,多年來與女帝秉承井水不犯河水之共識,彼此相安無事。
縱女帝一黨官僚對其有忌憚之心,但人家除了養些男寵之外,再尋不到其它錯處,也不曾展露任何野心痕跡,縱想要對付一二,卻也尋不到名目。
徐正業起事之初,也曾想過拉攏大長公主入伙,他托駱觀臨寫過一封書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洋洋灑灑真摯懇切,使人送去宣州。
但對方竟當著信使的面,看也未看,便將那封信在火燭之上點燃,輕飄飄地丟在了信使面前。
而後便差了身側男寵,將信使轟了出去。
彼時駱觀臨聞得此事,氣得很是不輕,只覺一夜心血錯付——對方哪怕打開看一眼呢!哪怕打開看一看,他便不信對方會不心動!
故而,宣安大長公主是曾拒了徐正業在先。
但在徐正業看來,拒絕歸拒絕,這並不代表對方就要與他為敵——宣安大長公主雖不願與他共事,卻也並非受制聽命於朝廷和女帝。
既不是為朝廷討伐他,那今日究竟是為何而來?
什麼叫「將手伸至和州,可曾問過她的意見」,和州又不屬於她江南西道!
宣安大長公主語氣威嚴冰冷:「和州與我宣州相鄰,相隔不過數百里而已,你今日敢在我宣州門前殺人掠城,焉知來日不會犯我宣州境地?」
她怒斥道:「徐大將軍,須知打狗也要看鄰居的!」
徐正業:「……」
打狗看主人聽得多了,看鄰居還是頭一回聽聞!
雲回:「……」
好吧,只要肯幫忙,狗就狗吧。
「徐某一向敬重大長公主,待李氏大盛更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又豈會冒犯宣州?」他正色道:「今欲取和州,也是被逼無奈時局所迫。」
言及此,看向和州大軍,甚至還有些痛心疾首:「如若和州肯開大義之道,容徐某率軍入京匡扶太子殿下,徐某又豈願傷及無辜?」
宣安大長公主卻半點也不買帳,冷笑道:「這些話你騙騙世人且罷了,就別往本宮面前搬弄了。」
「我不管你究竟打得什麼算盤,我只知自你起事來,入我宣州境地的流民數不勝數,攪得整個江南不得安寧!」
她眼中怒意森森,威壓更甚幾分:「況且我宣州歷來以商立足,因你大肆作亂之故,自宣州通往各處商道幾近癱瘓,於江南之處分立的各商號也曾遭你麾下之軍強征搶掠,至此,你還敢稱不曾不敢冒犯宣州?」
被劈頭蓋臉罵了這一頓,徐正業臉色青白交加,唯有道:「手下人辦事或有不妥之處,還望大長公主見諒,徐某日後定嚴加約束……」
宣安大長公主怒氣不減:「你過一城則斷一城生計,和州與我宣州相鄰,歷年宣州所製紙墨,十成之一皆要銷往和州一帶,現如今宣州城中紙墨堆積如山,你是能悉數買了還是吃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看著那張臉,聽著這道聲音,常闊的震驚不比徐正業少,他甚至嚇了一跳——她怎麼來了!
眼看援兵突現,金副將激動之餘,下意識地去看自家大將軍的反應,卻見常闊擰眉瞪眼,表情甚是一言難盡。
細品之下,金副將只覺大將軍此時反應,就像他見客人提禮上門,而他不想做飯招待時的心情——太客氣了,東西到了就行了,還來什麼人啊真是的。
那廂徐正業正儘量不動聲色地試探著:「不知宣安大長公主率軍親臨此地,有何指教?」
宣安大長公主冷笑一聲:「是我該問徐大將軍一句,將手伸至和州,可曾問過我的意見?」
徐正業微一皺眉:「徐某不解大長公主話中之意,還請明言——」
他並不願與宣安大長公主為敵,對方身份不同於尋常宗室公主,乃是先皇嫡親胞妹,其幼時便得其父慶豐帝偏愛,成年後即賜宣州作為其封地。
江南西道十八州,數宣州轄地最廣,治下人口最多,足有郡戶十二萬餘,亦是整個江南西道最富庶之所。
且江南西道不設節度使,多年下來,各州便多已默認以宣州為首。
將宣州賜作一位公主封地,足可見慶豐帝待這個女兒的偏愛程度,先皇在世時,也待這唯一的同母嫡妹甚是寵愛,縱然其作風有失,卻也從不苛責半句。
在世人看來,或正因此,宣安大長公主才養成了這幅驕矜而又無所顧忌的性情。
先皇駕崩後,帝位更迭,朝局一度動盪,從立新君而又廢黜,再到女帝登基,曾有無數朝臣與宗室子弟請這位大長公主出面主持大局,皆被其拒之門外。
任憑朝局如何動盪,她只居宣州飲酒享樂。
但其久據宣州,其勢紮根甚深,位同藩王,實在不可小覷。
因此廢帝還在位時,曾賜下一名長史前往宣州,美名曰為大長公主分憂,實則是為插手把控宣州內政。
但那名長史初至宣州,便被宣安大長公主退了貨,其言曰——新任長史甚丑,見之食難下咽,也曾存磨合之心,奈何日嘔三次,為性命慮,實不可留。
那位長史受此大辱,回京後曾自縊尋死,竟是上任而來,上吊而歸。
總而言之,這位大長公主雖從不過問朝堂之事,但也絕不允許旁人觸碰她的底線。
再之後,女帝登基,其也並無反對之言,多年來與女帝秉承井水不犯河水之共識,彼此相安無事。
縱女帝一黨官僚對其有忌憚之心,但人家除了養些男寵之外,再尋不到其它錯處,也不曾展露任何野心痕跡,縱想要對付一二,卻也尋不到名目。
徐正業起事之初,也曾想過拉攏大長公主入伙,他托駱觀臨寫過一封書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洋洋灑灑真摯懇切,使人送去宣州。
但對方竟當著信使的面,看也未看,便將那封信在火燭之上點燃,輕飄飄地丟在了信使面前。
而後便差了身側男寵,將信使轟了出去。
彼時駱觀臨聞得此事,氣得很是不輕,只覺一夜心血錯付——對方哪怕打開看一眼呢!哪怕打開看一看,他便不信對方會不心動!
故而,宣安大長公主是曾拒了徐正業在先。
但在徐正業看來,拒絕歸拒絕,這並不代表對方就要與他為敵——宣安大長公主雖不願與他共事,卻也並非受制聽命於朝廷和女帝。
既不是為朝廷討伐他,那今日究竟是為何而來?
什麼叫「將手伸至和州,可曾問過她的意見」,和州又不屬於她江南西道!
宣安大長公主語氣威嚴冰冷:「和州與我宣州相鄰,相隔不過數百里而已,你今日敢在我宣州門前殺人掠城,焉知來日不會犯我宣州境地?」
她怒斥道:「徐大將軍,須知打狗也要看鄰居的!」
徐正業:「……」
打狗看主人聽得多了,看鄰居還是頭一回聽聞!
雲回:「……」
好吧,只要肯幫忙,狗就狗吧。
「徐某一向敬重大長公主,待李氏大盛更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又豈會冒犯宣州?」他正色道:「今欲取和州,也是被逼無奈時局所迫。」
言及此,看向和州大軍,甚至還有些痛心疾首:「如若和州肯開大義之道,容徐某率軍入京匡扶太子殿下,徐某又豈願傷及無辜?」
宣安大長公主卻半點也不買帳,冷笑道:「這些話你騙騙世人且罷了,就別往本宮面前搬弄了。」
「我不管你究竟打得什麼算盤,我只知自你起事來,入我宣州境地的流民數不勝數,攪得整個江南不得安寧!」
她眼中怒意森森,威壓更甚幾分:「況且我宣州歷來以商立足,因你大肆作亂之故,自宣州通往各處商道幾近癱瘓,於江南之處分立的各商號也曾遭你麾下之軍強征搶掠,至此,你還敢稱不曾不敢冒犯宣州?」
被劈頭蓋臉罵了這一頓,徐正業臉色青白交加,唯有道:「手下人辦事或有不妥之處,還望大長公主見諒,徐某日後定嚴加約束……」
宣安大長公主怒氣不減:「你過一城則斷一城生計,和州與我宣州相鄰,歷年宣州所製紙墨,十成之一皆要銷往和州一帶,現如今宣州城中紙墨堆積如山,你是能悉數買了還是吃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