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頁
崔洐:「?!」
合著他們的心,都偏到那逆子身上去了!
此一夜,崔洐是何心情無人知曉也無人在意,但得知長兄平安無事的崔琅卻睡得香甜。
待其次日一早大搖大擺地進了國子監後,便被同窗們圍上來打聽長兄在并州的事跡,很是出了一把風頭。
放課後,崔琅跟著喬玉柏往回走,嘴巴仍在喋喋不休。
這些時日憑藉和常歲寧的師徒關係,及自己的一張厚臉皮,再加上「祭酒恐怕不知,學生最愛吃魚」的大無畏精神,崔琅得以每日散學後都來喬祭酒這裡蹭飯。
來至前院,崔琅恰見到了喬玉綿。
少女繫著秋香色披風,髮髻梳得整潔,簪著一雙乾淨簡單的青玉簪,拿一段月白細綢覆著雙眼,系在腦後。
「喬小娘子!」崔琅笑著快步走過去,看著她眼睛上繫著的東西,便問起緣由。
「是那位孫大夫的交待。」喬玉綿道:「這兩日偶覺有強光在眼前閃動,孫大夫便讓我蒙上眼睛。」
「強光?」崔琅驚喜不已:「喬小娘子,你能看得到光了?」
喬玉綿莞爾:「尚且看不到東西,但孫大夫說……應是好轉的跡象。」
她起初並未抱希望,但那偶爾閃動的強光是從未有過的,或許寧寧替她找來的這位大夫當真有過人本領。
「那就太好了!」崔琅歡喜不已,「說不定用不了多久,喬小娘子就能重見光明了!」
喬玉柏看過去——怎覺得崔六郎的激動之情,一點都不比他這個做兄長來得少呢?
喬玉綿未有接話,只露出一絲期盼的笑意。
說實話,她倒是一直很好奇此時站在她面前的崔六郎,究竟生得什麼模樣呢?
她腦海中有一個模糊的想像,只是不知是否切合實際。
她很希望……能有親眼印證的那一日。
崔琅幾人邊說著話邊往前走,然而臨到膳堂前,卻聽聞昔致遠來了。
出乎崔琅與喬玉柏意料的是,昔致遠竟是來辭行的。
崔琅:「你要回東羅了?」
「是,這兩日便要動身了。」昔致遠解釋道:「家中有些急事。」
「那待事畢後,還回不回來了?」
「短時日內應當回不來了。」昔致遠含笑看著同窗好友,似是允諾:「但我想,來日必然還會再見的。」
他本該在十日前收到自東羅傳來的「家書」時便動身了。
他原想等那個女孩子回來,與她當面道別後再離開,但等到今日仍無她回京的消息,而他的事,已不可再耽擱下去了。
崔琅甚是不舍:「你也要走了,師父也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咱們無二社,往後打馬球只怕都湊不夠人手了。」
喬玉柏也在心底輕嘆了口氣。
他如今已大致有所感應,寧寧此行,短時日內怕也不會回來了。
那些一同在河邊打馬球的日子,或許很難再有了。
許多年後,喬玉柏再回頭看,便會更清晰地覺察到,這段歲月宛若一道鮮明的分界之河,河的一邊是肆意輕鬆的少年時光,而在另一邊,則是少年們將各自奔赴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又正如昔致遠此時所言——來日必然還會再見。
……
半月前李錄已經離京,回益州看望病母,並籌備與相府馬婉的大婚事宜。
李錄走後不久,也到了明洛動身和親的日子,和親隊伍一路出了京師,坐在車內的明洛曾掀開車簾,不舍不甘地望向巍峨的京師城門。
……
在并州之亂平定的消息傳到宣州的同一日,常歲寧收到了自并州快馬送來的信件。
但又不止是信件。
她親手打開了那隻被一併送來的、沉甸甸的小箱子。
第228章 哪一種喜歡?
匣子被打開後,現入視線的是一件摺疊整齊之物。
常歲寧好奇地將東西拿出來,視線隨之而動,以雙手將其展開後,才發現竟是一件甲衣。
但尋常甲衣不可能被如此摺疊,此物輕軟卻又格外密實,常歲寧定睛看了看,眼睛微亮,此甲製法分外精妙,無論是材質還是編織勾法,竟都是她從前未曾見過的。
她又細看了片刻,愈覺愛不釋手,好一會兒才坐了下去,將那甲衣暫時放下,轉而拆開了那一封信。
展信便是崔璟的字跡,一如其人的不止是字跡,還有信上內容——其上所言甚是簡明,統共只寫了半頁信紙而已。
他先是以兩句話概括了并州之事,並說明了自己處理罷并州事務,便會趕赴北境。
而後詢問了一句常歲安的傷勢恢復情況。
又用了一句話與她道謝,說是所幸有她去信提醒。
接著與她道,此甲衣尋常刀槍箭矢不可破,卻又勝在輕便,在外時可貼身穿戴,以避要害之險。
最後告知她,信封中還另附有一張名單,其上是此次揚州討逆大軍中與他相識之人,皆是可信者,常闊亦知曉,但為防萬一,還是與她擬作名單,以備不時之需。
這封簡潔的信寫到這裡便結束了,常歲寧又去查看信封,果見其中有一張名單在。
她看那張名單時,阿點從外面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幾隻貓,來同喜兒討水喝。
喜兒笑著打趣他:「看來小狸奴們也不是那麼好教的,倒將先生都給累壞了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合著他們的心,都偏到那逆子身上去了!
此一夜,崔洐是何心情無人知曉也無人在意,但得知長兄平安無事的崔琅卻睡得香甜。
待其次日一早大搖大擺地進了國子監後,便被同窗們圍上來打聽長兄在并州的事跡,很是出了一把風頭。
放課後,崔琅跟著喬玉柏往回走,嘴巴仍在喋喋不休。
這些時日憑藉和常歲寧的師徒關係,及自己的一張厚臉皮,再加上「祭酒恐怕不知,學生最愛吃魚」的大無畏精神,崔琅得以每日散學後都來喬祭酒這裡蹭飯。
來至前院,崔琅恰見到了喬玉綿。
少女繫著秋香色披風,髮髻梳得整潔,簪著一雙乾淨簡單的青玉簪,拿一段月白細綢覆著雙眼,系在腦後。
「喬小娘子!」崔琅笑著快步走過去,看著她眼睛上繫著的東西,便問起緣由。
「是那位孫大夫的交待。」喬玉綿道:「這兩日偶覺有強光在眼前閃動,孫大夫便讓我蒙上眼睛。」
「強光?」崔琅驚喜不已:「喬小娘子,你能看得到光了?」
喬玉綿莞爾:「尚且看不到東西,但孫大夫說……應是好轉的跡象。」
她起初並未抱希望,但那偶爾閃動的強光是從未有過的,或許寧寧替她找來的這位大夫當真有過人本領。
「那就太好了!」崔琅歡喜不已,「說不定用不了多久,喬小娘子就能重見光明了!」
喬玉柏看過去——怎覺得崔六郎的激動之情,一點都不比他這個做兄長來得少呢?
喬玉綿未有接話,只露出一絲期盼的笑意。
說實話,她倒是一直很好奇此時站在她面前的崔六郎,究竟生得什麼模樣呢?
她腦海中有一個模糊的想像,只是不知是否切合實際。
她很希望……能有親眼印證的那一日。
崔琅幾人邊說著話邊往前走,然而臨到膳堂前,卻聽聞昔致遠來了。
出乎崔琅與喬玉柏意料的是,昔致遠竟是來辭行的。
崔琅:「你要回東羅了?」
「是,這兩日便要動身了。」昔致遠解釋道:「家中有些急事。」
「那待事畢後,還回不回來了?」
「短時日內應當回不來了。」昔致遠含笑看著同窗好友,似是允諾:「但我想,來日必然還會再見的。」
他本該在十日前收到自東羅傳來的「家書」時便動身了。
他原想等那個女孩子回來,與她當面道別後再離開,但等到今日仍無她回京的消息,而他的事,已不可再耽擱下去了。
崔琅甚是不舍:「你也要走了,師父也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咱們無二社,往後打馬球只怕都湊不夠人手了。」
喬玉柏也在心底輕嘆了口氣。
他如今已大致有所感應,寧寧此行,短時日內怕也不會回來了。
那些一同在河邊打馬球的日子,或許很難再有了。
許多年後,喬玉柏再回頭看,便會更清晰地覺察到,這段歲月宛若一道鮮明的分界之河,河的一邊是肆意輕鬆的少年時光,而在另一邊,則是少年們將各自奔赴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又正如昔致遠此時所言——來日必然還會再見。
……
半月前李錄已經離京,回益州看望病母,並籌備與相府馬婉的大婚事宜。
李錄走後不久,也到了明洛動身和親的日子,和親隊伍一路出了京師,坐在車內的明洛曾掀開車簾,不舍不甘地望向巍峨的京師城門。
……
在并州之亂平定的消息傳到宣州的同一日,常歲寧收到了自并州快馬送來的信件。
但又不止是信件。
她親手打開了那隻被一併送來的、沉甸甸的小箱子。
第228章 哪一種喜歡?
匣子被打開後,現入視線的是一件摺疊整齊之物。
常歲寧好奇地將東西拿出來,視線隨之而動,以雙手將其展開後,才發現竟是一件甲衣。
但尋常甲衣不可能被如此摺疊,此物輕軟卻又格外密實,常歲寧定睛看了看,眼睛微亮,此甲製法分外精妙,無論是材質還是編織勾法,竟都是她從前未曾見過的。
她又細看了片刻,愈覺愛不釋手,好一會兒才坐了下去,將那甲衣暫時放下,轉而拆開了那一封信。
展信便是崔璟的字跡,一如其人的不止是字跡,還有信上內容——其上所言甚是簡明,統共只寫了半頁信紙而已。
他先是以兩句話概括了并州之事,並說明了自己處理罷并州事務,便會趕赴北境。
而後詢問了一句常歲安的傷勢恢復情況。
又用了一句話與她道謝,說是所幸有她去信提醒。
接著與她道,此甲衣尋常刀槍箭矢不可破,卻又勝在輕便,在外時可貼身穿戴,以避要害之險。
最後告知她,信封中還另附有一張名單,其上是此次揚州討逆大軍中與他相識之人,皆是可信者,常闊亦知曉,但為防萬一,還是與她擬作名單,以備不時之需。
這封簡潔的信寫到這裡便結束了,常歲寧又去查看信封,果見其中有一張名單在。
她看那張名單時,阿點從外面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幾隻貓,來同喜兒討水喝。
喜兒笑著打趣他:「看來小狸奴們也不是那麼好教的,倒將先生都給累壞了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