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頁
換而言之,姚翼已想到了常歲安或是被人栽贓的可能,他會提防有人暗中下黑手,借滅口之舉,來坐實常歲安的罪名。
此外,他於信的末尾處再三叮囑常歲寧,不可貿然行事,更不宜於此時追去大理寺,否則或將帶來更大的麻煩,不僅幫不了常歲安,還會令她自身捲入其中。
他知道,常歲寧不怕被「牽連」,但此時常闊不在京中,常家只他們兄妹二人,如若她也身陷囹圄,只會讓常歲安的處境變得更加無助。
這個道理不必姚翼提醒,常歲寧也很清楚,她方才之所以急著趕去大理寺,並非是因為衝動,而是怕常歲安有什麼閃失。
現下有姚翼來信與她說明了情況,她便得以暫時安心下來,打消了去大理寺尋人的想法,繼而去冷靜地思索應對之策。
不多時,剛離開不久的喬家兄妹去而復返,顯然是路上聽到了消息。
送孫大夫回來的崔琅也很快趕到。
當晚,喬祭酒夫妻二人匆匆來了常府,喻增也使了人過來。
同時,驃騎大將軍常闊之子常歲安殺害長孫七娘子之事敗露,現已被大理寺捉拿歸案的說法,風一般地傳開了。
而只經一日一夜的發酵,常歲安在眾人口中便已有了「合理」的殺人動機——
各處都在傳,常家對自家女郎無緣太子妃一事心懷不滿,耿耿於懷,常家郎君年少氣盛,衝動魯莽,又向來一切以家中妹妹為先,在後山見到長孫七娘子時,大約是三兩句話起了衝突,便動了殺心。
又道,常家女郎眼高於頂,一心只想做太子妃,所以才會拒絕了榮王世子和崔大都督。眼看念想落空,便對長孫七娘子心存嫉恨。
甚至還有人暗中傳,常歲安正因是得了妹妹的煽動甚至是指使,才會有殺人之舉。
諸如此類大同小異的傳言層出不窮。
喜兒將打聽來的說法,全部如實轉述給了常歲寧聽。
如喜兒一般的小女使們也都很清楚,此乃關乎郎君生死的大事,由不得她們粉飾分毫,聽到什麼都如實告訴女郎才是對的。
聽得這些「有模有樣,有因有果」的傳言,常歲寧冷笑道:「看來是有人花了心思,急於要借悠悠眾口來助阿兄定罪了。」
編造的有理有據,且還結合了她阿兄在眾人眼中的印象,將他修飾成了一個因魯莽衝動而行兇的殺人兇手。
這些說法在有心人的細細考究之下,自然會有漏洞。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太多,一切只靠耳聽而已。
所以,藉此來煽動輿論,在世人眼中定下她阿兄的殺人動機,已經很足夠了。
「刃叔——」
「屬下在。」
「你帶人去暗查這些傳言的來處,試試看能不能查到什麼線索。」
常刃正色應下,立即退去著手去查。
常歲寧繼而交待阿澈:「這幾日你帶著小端小午他們,混進乞兒流民之中去留意探查。」
那些散落在城中各巷口的乞丐流民們,有時反而會是行事者忽略防備的對象。
再有便是……
「白管事,你讓人私下送一封信給喻公,托他也幫忙去查眼下這些流言的出處。」
若想洗脫歲安的嫌疑,外面這些來勢洶洶的傳言的源頭,或是個突破口,要盡全力去深挖。
不管李尚與喻增之間發生過什麼不為人知的背叛糾葛,現下為救常歲安,她不能放過任何有用的機會。
喻增是看著歲安長大的長輩,她相信對方昨日使人上門時承諾的會盡力而為之言,並非出自、至少並非全部出自假意。
她如今只是這將軍府上剛及笄的小女郎,自身無權無勢,若想救常歲安,在不牽連到其他人的前提下,她必須要去借用一切能夠借用的途徑。
常歲寧想到了姚翼。
辦案人的直覺的確是敏銳的,昨日姚翼剛於信上提醒過要她注意言行,以免也被卷進去,今日這傳言中果然便有她的影子,暗指常歲安謀害長孫萱是受她慫恿指使。
「女郎。」
此時阿稚折返,道:「婢子已經仔細查問過郎君院中近身侍奉之人,據他們回憶,最後一次見郎君佩戴那枚御賜的玉佩,已是一月前的事了。」
「一月前……」常歲寧目露思索之色。
一月前正是中秋前後。
玉佩是在那時「丟失」的嗎?
那枚玉佩如今既被作為她阿兄殺人的物證,那麼,若能查明它這段時日的蹤跡,便可揪出栽贓阿兄之人。
在常歲寧的安排下,常府眾人雖仍為郎君之事而憂心不安,但卻不至於如無頭蒼蠅一般亂撞,各處各人皆有自己要做的事,他們各自忙碌奔走著,縱然心急如焚卻勝在方向明確清晰。
「女郎。」一名僕從快步走了進來:「這是女郎要的當日在大雲寺後山採菊之人的名單!」
常歲寧接過。
常府上方被危機籠罩著,長孫府上下因長孫七娘子之死而悲沉憤怒,而同一刻的應國公府,世子明謹所在的居院內,此時卻有琴音傳出。
明謹近色,雖遲遲未娶正妻,但院中無正經名分的通房早已收了一堆,此刻奏琴的便是他以往最寵愛的一名通房侍女。
明謹側身靠躺在榻上,此刻聽罷小廝從外面帶回來的消息,閉著眼睛道:「說起來,這回還真是便宜常家那小賤人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此外,他於信的末尾處再三叮囑常歲寧,不可貿然行事,更不宜於此時追去大理寺,否則或將帶來更大的麻煩,不僅幫不了常歲安,還會令她自身捲入其中。
他知道,常歲寧不怕被「牽連」,但此時常闊不在京中,常家只他們兄妹二人,如若她也身陷囹圄,只會讓常歲安的處境變得更加無助。
這個道理不必姚翼提醒,常歲寧也很清楚,她方才之所以急著趕去大理寺,並非是因為衝動,而是怕常歲安有什麼閃失。
現下有姚翼來信與她說明了情況,她便得以暫時安心下來,打消了去大理寺尋人的想法,繼而去冷靜地思索應對之策。
不多時,剛離開不久的喬家兄妹去而復返,顯然是路上聽到了消息。
送孫大夫回來的崔琅也很快趕到。
當晚,喬祭酒夫妻二人匆匆來了常府,喻增也使了人過來。
同時,驃騎大將軍常闊之子常歲安殺害長孫七娘子之事敗露,現已被大理寺捉拿歸案的說法,風一般地傳開了。
而只經一日一夜的發酵,常歲安在眾人口中便已有了「合理」的殺人動機——
各處都在傳,常家對自家女郎無緣太子妃一事心懷不滿,耿耿於懷,常家郎君年少氣盛,衝動魯莽,又向來一切以家中妹妹為先,在後山見到長孫七娘子時,大約是三兩句話起了衝突,便動了殺心。
又道,常家女郎眼高於頂,一心只想做太子妃,所以才會拒絕了榮王世子和崔大都督。眼看念想落空,便對長孫七娘子心存嫉恨。
甚至還有人暗中傳,常歲安正因是得了妹妹的煽動甚至是指使,才會有殺人之舉。
諸如此類大同小異的傳言層出不窮。
喜兒將打聽來的說法,全部如實轉述給了常歲寧聽。
如喜兒一般的小女使們也都很清楚,此乃關乎郎君生死的大事,由不得她們粉飾分毫,聽到什麼都如實告訴女郎才是對的。
聽得這些「有模有樣,有因有果」的傳言,常歲寧冷笑道:「看來是有人花了心思,急於要借悠悠眾口來助阿兄定罪了。」
編造的有理有據,且還結合了她阿兄在眾人眼中的印象,將他修飾成了一個因魯莽衝動而行兇的殺人兇手。
這些說法在有心人的細細考究之下,自然會有漏洞。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太多,一切只靠耳聽而已。
所以,藉此來煽動輿論,在世人眼中定下她阿兄的殺人動機,已經很足夠了。
「刃叔——」
「屬下在。」
「你帶人去暗查這些傳言的來處,試試看能不能查到什麼線索。」
常刃正色應下,立即退去著手去查。
常歲寧繼而交待阿澈:「這幾日你帶著小端小午他們,混進乞兒流民之中去留意探查。」
那些散落在城中各巷口的乞丐流民們,有時反而會是行事者忽略防備的對象。
再有便是……
「白管事,你讓人私下送一封信給喻公,托他也幫忙去查眼下這些流言的出處。」
若想洗脫歲安的嫌疑,外面這些來勢洶洶的傳言的源頭,或是個突破口,要盡全力去深挖。
不管李尚與喻增之間發生過什麼不為人知的背叛糾葛,現下為救常歲安,她不能放過任何有用的機會。
喻增是看著歲安長大的長輩,她相信對方昨日使人上門時承諾的會盡力而為之言,並非出自、至少並非全部出自假意。
她如今只是這將軍府上剛及笄的小女郎,自身無權無勢,若想救常歲安,在不牽連到其他人的前提下,她必須要去借用一切能夠借用的途徑。
常歲寧想到了姚翼。
辦案人的直覺的確是敏銳的,昨日姚翼剛於信上提醒過要她注意言行,以免也被卷進去,今日這傳言中果然便有她的影子,暗指常歲安謀害長孫萱是受她慫恿指使。
「女郎。」
此時阿稚折返,道:「婢子已經仔細查問過郎君院中近身侍奉之人,據他們回憶,最後一次見郎君佩戴那枚御賜的玉佩,已是一月前的事了。」
「一月前……」常歲寧目露思索之色。
一月前正是中秋前後。
玉佩是在那時「丟失」的嗎?
那枚玉佩如今既被作為她阿兄殺人的物證,那麼,若能查明它這段時日的蹤跡,便可揪出栽贓阿兄之人。
在常歲寧的安排下,常府眾人雖仍為郎君之事而憂心不安,但卻不至於如無頭蒼蠅一般亂撞,各處各人皆有自己要做的事,他們各自忙碌奔走著,縱然心急如焚卻勝在方向明確清晰。
「女郎。」一名僕從快步走了進來:「這是女郎要的當日在大雲寺後山採菊之人的名單!」
常歲寧接過。
常府上方被危機籠罩著,長孫府上下因長孫七娘子之死而悲沉憤怒,而同一刻的應國公府,世子明謹所在的居院內,此時卻有琴音傳出。
明謹近色,雖遲遲未娶正妻,但院中無正經名分的通房早已收了一堆,此刻奏琴的便是他以往最寵愛的一名通房侍女。
明謹側身靠躺在榻上,此刻聽罷小廝從外面帶回來的消息,閉著眼睛道:「說起來,這回還真是便宜常家那小賤人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