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頁
常歲寧與常歲安在家中用罷午食,便出了門去。
今日是國子監旬休之日,崔琅提議辦一場社宴,地點選在了城中有名的風雅之處——聆音館。
此館如其名,以樂音著稱,有城中最好的樂師坐鎮館中。
京師各社皆有社宴活動,常歲寧本不喜張羅這些,但崔琅願意出錢出力,她作為一社之主只需出個面,便能平白撿了這籠絡人心的好處,自也沒有不樂意的道理。
無二社如今共有社友十八人,個個皆是崔琅嚴苛把關選進來的。
凡入國子監者,若非有家世背景,便是自身才學過人,這樣一群少年圍在一處玩樂,時日久了,便不會只是簡單的玩樂。
常歲寧昨日才去過田莊,她深知那些糧食在被收穫之前,需要經過鬆土,播種,澆灌等諸多準備與等待。
一顆種子自萌芽,直到它被收穫之前,沒有一日的時光是虛度的。
聆音館內所設為江南之風,館內除了供人聽曲兒的大堂與二樓雅間之外,於後院還設有雅院四座,以供喜好風雅的文人聚會。
崔琅今日便包下了其中一座「竹院」。
常歲寧下了馬車,甫一走進館內,便聽得有琵琶聲入耳。
堂中有聽客搖頭吟唱,她與常歲安在夥計的指引下穿過前堂,進了後院,青竹簾落下,琵琶聲漸遠。
「咿,常娘子?!」
常歲寧正要去往「竹院」,忽聽得有一道聲音自一旁響起。
她轉頭看向來人,含笑抬手:「譚舉人。」
那藍衫青年大感意外:「常娘子還記得在下?」
常歲寧笑道:「閣下是與太白情投意合之人,想記不得都是難事。」
譚離不由失笑:「常娘子果真好記性……」
旋即好奇地道:「聽聞常娘子在國子監內結下一擊鞠社,名為無二社?」
「是,今日正是為社宴而來,譚舉人如不嫌棄,可入竹院共飲茶酒。」
譚離面露極度遺憾之色:「多謝常娘子相邀,只是譚某今日也是受邀而來……」
說著,聽得有腳步聲,回頭看去,便道:「正是赴宋舉人的詩會而來!」
想他來了京中之後日子不算寬裕,便喜好蹭吃蹭喝蹭冰盆用以縮減開支,同是來年要下場的舉子,他與才名遠揚的宋顯自然也是相識的。
那一行走來的文人中,被眾人圍擁著的正是宋顯。
他見得常歲寧時,原本與人微微含笑的面孔之上神態斂起。
「宋舉人,這位便是端午於登泰樓內作畫的常家娘子。」譚離說著,忽然一笑:「二位同在國子監內讀書,必然是相熟的,想來倒不必我來多嘴引見了!」
「我與其並不相熟。」宋顯目不斜視地糾正道:「且常娘子也非是於國子監內讀書的監生。」
說到後半句時,他似有意無意地咬重了「娘子」二字。
譚離一愣之後,又笑了起來:「對對,常娘子是單獨拜了喬祭酒為師的……」
宋顯幾不可察地皺了下眉。
「詩會要開始了,走吧。」他似一刻都不願在此多待,渾然一副不願與什麼人為伍的姿態。
譚離笑著朝常歲寧揖手告辭,跟上了宋顯他們。
「寧寧,那位宋舉人是哪個?」常歲安皺眉道:「怎看起來好像有些……」
「看我頗不順眼。」常歲寧自行接話。
常歲安點頭:「對!」
劍童多看了自家郎君一眼。
不得不說,只有在與女郎有關的事情上,郎君才會顯現出超乎尋常的敏銳。
「妹妹與他有過節?」常歲安邊走邊低聲問。
「是啊,天定的過節。」
因她拜師喬央之前,未曾細緻打聽過這位宋舉人也曾有意拜師喬祭酒卻被拒絕之事——
存此天然敵意在,起初便以「所謂拜師,不過小女郎任性胡鬧」來平衡自己的尊嚴與顏面。
縱然後來發覺她並非完全胡鬧,但這姿態架得高了,時日一久,輕易就下不來了。
此乃人之常情,更何況是心性清傲愛惜顏面的文人,她完全可以理解。
這名為偏見的高台,對方自己是很難走下來了。
「那他可曾出言不遜?可需我來教訓教訓他?」常歲安躍躍欲試。
常歲寧:「不必,阿兄這牛刀且收著。」
「寧寧!」
來得早些的喬玉柏朝常歲寧招手。
他身邊還站著甚少願意外出散心的喬玉綿,聽得常歲寧到了,少女面上便露出笑意。
常歲寧快步走過去。
常歲安雖非社中之人,但他作為社主的兄長,早也和社中胡煥等人熟識了,相處也很融洽,除了與喬玉柏爭奪阿兄名號之時。
眾人熱鬧地打著招呼,常歲寧牽著喬玉綿入座。
崔琅下令不許飲酒,眾人便只皆以茶代酒,或談國子監內趣事,或說些時聞奇事,亦或是一些不觸及太多的政事。
「我聽我阿爹說,聖人昨日在早朝上龍顏大怒,是因明女史暗查到了幾位官員私下聚會時作詩詞暗指聖人不肯還權……」
「那幾位官員統統被貶了!好像有一位還是當初與聖人一同主張廢帝之事的駱御史……」
聽得這略有些唏噓的語調,常歲寧不覺有異——當初駱御史此人主張廢帝不代表就真的支撐明後登基,亦或是今時往日立場利益變換,朝堂之上,只有利益是穩固不變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今日是國子監旬休之日,崔琅提議辦一場社宴,地點選在了城中有名的風雅之處——聆音館。
此館如其名,以樂音著稱,有城中最好的樂師坐鎮館中。
京師各社皆有社宴活動,常歲寧本不喜張羅這些,但崔琅願意出錢出力,她作為一社之主只需出個面,便能平白撿了這籠絡人心的好處,自也沒有不樂意的道理。
無二社如今共有社友十八人,個個皆是崔琅嚴苛把關選進來的。
凡入國子監者,若非有家世背景,便是自身才學過人,這樣一群少年圍在一處玩樂,時日久了,便不會只是簡單的玩樂。
常歲寧昨日才去過田莊,她深知那些糧食在被收穫之前,需要經過鬆土,播種,澆灌等諸多準備與等待。
一顆種子自萌芽,直到它被收穫之前,沒有一日的時光是虛度的。
聆音館內所設為江南之風,館內除了供人聽曲兒的大堂與二樓雅間之外,於後院還設有雅院四座,以供喜好風雅的文人聚會。
崔琅今日便包下了其中一座「竹院」。
常歲寧下了馬車,甫一走進館內,便聽得有琵琶聲入耳。
堂中有聽客搖頭吟唱,她與常歲安在夥計的指引下穿過前堂,進了後院,青竹簾落下,琵琶聲漸遠。
「咿,常娘子?!」
常歲寧正要去往「竹院」,忽聽得有一道聲音自一旁響起。
她轉頭看向來人,含笑抬手:「譚舉人。」
那藍衫青年大感意外:「常娘子還記得在下?」
常歲寧笑道:「閣下是與太白情投意合之人,想記不得都是難事。」
譚離不由失笑:「常娘子果真好記性……」
旋即好奇地道:「聽聞常娘子在國子監內結下一擊鞠社,名為無二社?」
「是,今日正是為社宴而來,譚舉人如不嫌棄,可入竹院共飲茶酒。」
譚離面露極度遺憾之色:「多謝常娘子相邀,只是譚某今日也是受邀而來……」
說著,聽得有腳步聲,回頭看去,便道:「正是赴宋舉人的詩會而來!」
想他來了京中之後日子不算寬裕,便喜好蹭吃蹭喝蹭冰盆用以縮減開支,同是來年要下場的舉子,他與才名遠揚的宋顯自然也是相識的。
那一行走來的文人中,被眾人圍擁著的正是宋顯。
他見得常歲寧時,原本與人微微含笑的面孔之上神態斂起。
「宋舉人,這位便是端午於登泰樓內作畫的常家娘子。」譚離說著,忽然一笑:「二位同在國子監內讀書,必然是相熟的,想來倒不必我來多嘴引見了!」
「我與其並不相熟。」宋顯目不斜視地糾正道:「且常娘子也非是於國子監內讀書的監生。」
說到後半句時,他似有意無意地咬重了「娘子」二字。
譚離一愣之後,又笑了起來:「對對,常娘子是單獨拜了喬祭酒為師的……」
宋顯幾不可察地皺了下眉。
「詩會要開始了,走吧。」他似一刻都不願在此多待,渾然一副不願與什麼人為伍的姿態。
譚離笑著朝常歲寧揖手告辭,跟上了宋顯他們。
「寧寧,那位宋舉人是哪個?」常歲安皺眉道:「怎看起來好像有些……」
「看我頗不順眼。」常歲寧自行接話。
常歲安點頭:「對!」
劍童多看了自家郎君一眼。
不得不說,只有在與女郎有關的事情上,郎君才會顯現出超乎尋常的敏銳。
「妹妹與他有過節?」常歲安邊走邊低聲問。
「是啊,天定的過節。」
因她拜師喬央之前,未曾細緻打聽過這位宋舉人也曾有意拜師喬祭酒卻被拒絕之事——
存此天然敵意在,起初便以「所謂拜師,不過小女郎任性胡鬧」來平衡自己的尊嚴與顏面。
縱然後來發覺她並非完全胡鬧,但這姿態架得高了,時日一久,輕易就下不來了。
此乃人之常情,更何況是心性清傲愛惜顏面的文人,她完全可以理解。
這名為偏見的高台,對方自己是很難走下來了。
「那他可曾出言不遜?可需我來教訓教訓他?」常歲安躍躍欲試。
常歲寧:「不必,阿兄這牛刀且收著。」
「寧寧!」
來得早些的喬玉柏朝常歲寧招手。
他身邊還站著甚少願意外出散心的喬玉綿,聽得常歲寧到了,少女面上便露出笑意。
常歲寧快步走過去。
常歲安雖非社中之人,但他作為社主的兄長,早也和社中胡煥等人熟識了,相處也很融洽,除了與喬玉柏爭奪阿兄名號之時。
眾人熱鬧地打著招呼,常歲寧牽著喬玉綿入座。
崔琅下令不許飲酒,眾人便只皆以茶代酒,或談國子監內趣事,或說些時聞奇事,亦或是一些不觸及太多的政事。
「我聽我阿爹說,聖人昨日在早朝上龍顏大怒,是因明女史暗查到了幾位官員私下聚會時作詩詞暗指聖人不肯還權……」
「那幾位官員統統被貶了!好像有一位還是當初與聖人一同主張廢帝之事的駱御史……」
聽得這略有些唏噓的語調,常歲寧不覺有異——當初駱御史此人主張廢帝不代表就真的支撐明後登基,亦或是今時往日立場利益變換,朝堂之上,只有利益是穩固不變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