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京中到地方,一品大員到芝麻小官。

  所有懷著僥倖心理的人都沒有能夠在影衛的眼皮底下成功逃脫。

  一切塵埃落定之時,朝堂之上空了小半。其餘的官員沉默地立在階前。剛剛,當朝首輔顧清岱被當庭問罪,這位曾經站在權力巔峰的老臣面對小輩還試圖努力地端著架子,但最終,仍忍不住怒目而斥。

  但即便如此,也無濟於事。

  證據確鑿,顧清岱當場便被褫奪了衣冠,狼狽倉皇地拖下去。

  自此,顧氏一門徹底走向衰落。

  陪同顧氏的,還有在這一案中受到牽扯的其餘世家。

  當天晚上,雲氏的門口悄無聲息地停了數輛馬車。晨曦微亮,一切都歸於沉寂,又仿佛什麼都沒發生。但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並不是結束。

  -

  對於李昭漪,朝中眾人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李昭漪師從藺平,能得藺老青眼,不說天資聰穎,至少也是可造之才。

  燕朝走至睿德帝一代,其實早已有大廈將傾之勢。眾人都默認了李氏皇室會逐漸走向衰微,卻沒想到憑空出了一個李昭漪,雖出身冷宮,但似乎還能稱得上明君聖主。

  一時之間,眾人都是心思各異。

  偏偏李昭漪雖說於政事一事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他性子溫和,身側又始終站著一個雲殷,拋開風月不談,君臣君臣,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原先的「希望」,就又好像沒有那麼明亮。

  李昭漪一病大半年,朝中眾臣大都對雲氏巴結示好。

  雲氏現任家主雲殷算得上油鹽不進,但云氏還有旁支。百年的世家,子孫眾多,本家凋零,旁支雖說和本家不太親近,但也沾了個「雲」字。

  人人都知道,雲氏是沾了雲殷的光才能在京中獨占鰲頭。

  而雲氏內部盤根錯節,除了雲殷,也不乏身居要職之人。從這一點上看,所謂的江南鹽引案只是雲顧的利益之爭這個說法,其實也不算沒有依據。

  顧家勢敗,朝中默認了這一場無聲戰爭的勝者。

  自此,雲家在京中徹底成了無人敢惹的第一世家,私底下曾有未曾卷進風波中的人戲言,雲氏什麼都有了,現下,就差雲氏女一個中宮皇后的位置。

  沒有皇后,但有一個時常出入帝王寢殿的攝政王。

  而巧合的是,每夜攝政王因「商討政事」而留宿澄明殿,第二日,要不是早朝取消,要不是原本就不是朝日。而他們一向勤勉的陛下,也總是會在傍晚時分才出現在宮中人的視線之中。

  時間久了,朝中但凡不是真傻子,都心知肚明。

  每日的摺子中不乏有隱晦的勸諫之語,只是,自從有一次,硃批的語氣明顯非李昭漪本人之後,除了鍥而不捨的直臣和御史,眾臣愕然之餘,大多也暫時歇了心思。

  所有人都默認了,雲氏至少還能再鼎盛很長一段時間。

  因此,當有人膽敢在此時此刻對著雲殷當庭發難之時,整個朝野上下,都愕然了。

  -

  發難的人並非旁人,正是前些日子應召入京的渠州知府季聿。

  當日他被接連傳召兩日,誰也沒放在心上。自然也沒注意到,他一直都未離開京中,還被賜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虛職,有了上朝奏事的資格。

  他悍然出列,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而緊接著,他詳細列舉的數十條雲氏「罪狀」,又讓整個朝中都鴉雀無聲。

  雲殷是什麼人?

  別說季聿,就是在朝京官,參過雲殷的大有人在。

  就像李昭漪登基伊始,彈劾雲殷「藐視天顏、肆意妄為、專制朝權、禍國殃民」的陳御史。之所以所有的彈劾都無疾而終,不僅是因為雲殷勢大,而是因為虛。

  所有的這些,都像是為彈劾而彈劾。藐視天顏肆意妄為,說大可大,說小可小。

  甚至存不存在,也都是一句話的事。

  但是季聿列舉的罪狀,卻遠不是那麼回事。

  他參的不止是雲殷。

  是雲氏一族。

  自雲清原掌兵權以來,雲氏一族受著本家蔭蔽,借著本家之勢。哪怕有些人一生也跟雲氏父子說不上一兩句話,因著「雲」姓,自就會被多加照拂。

  雲清原是一代忠良,但是他卻管不了京中族人。

  一是因為常年領兵在外無暇分身,二也是因為,這早已成為世家之間的通行準則。

  不合群,就會被淘汰。

  相較之下,雲氏已然已經是克制收斂的清流。

  可再清流,林子大了,總有些沒有自控力的人,這些人結黨營私、橫行霸道、為禍百姓。季聿列舉的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有理有據的實事。

  以至於最終落腳點落到雲殷專制朝權之上之時,已經無人在意。

  有些人已經急了。

  誰不想參雲殷?

  朝中圓滑世故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誰都想參雲殷甚至參倒他。

  但參倒是為了自己上位,而不是真的恨他。說白了,雲殷有朝一日真因為攝政被李昭漪清算,他們只會拍手稱快,但不能是因為季聿嘴裡的原因。

  燕朝世家存活至今,哪家的族人後輩沒有一兩件喪良心的事兒。

  相較於雲氏,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雲氏是一,就絕對會有二。

  他們就是那個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