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在薛寒星帶著史志遠進宮後,很快岑晚也帶著幾位青年上殿告狀。原本信心滿滿的公叔究在看到那幾位青年後面色大變,為首的正是那日被他從含元觀中無情驅逐的寒門子弟。
原來那日岑晚與薛寒星在撞見這個青年被拖出含元觀後,便派人悄悄跟著青年,一則看看他是否了解什麼內情,二則以防此人出什麼意外。
在查明史志敏死因與科舉舞弊有關後,一直跟隨青年的探子也傳回消息,此人正是公叔究等人看上的幾位寒門學子之一,他們攝於國師的權勢,為公叔究做了好多年的槍手,早心有不滿。
可他們對報官也投鼠忌器,畢竟朝中敢同國師作對的朝臣本就不多,若是一不小心再尋到太子黨那裡,恐怕死無葬身之地。
直到岑晚親自找上門自證身份,並向幾人許諾查明真相的同時,還會極力向陛下為他們參加下一次科舉的機會後,這些人才同意與岑晚一同上殿作證。
這些子弟中不僅有人出身普通寒門,還有兩三個出自祖上頗有名望的前朝清流。
公叔究等人原本寄希望於史志遠的嘴巴夠硬,只要他將此事咬死,在除了史志敏之死以外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或許也鬧不大。可有了這幾位寒門子弟捨命相告,情況便全然不同了。
最後公叔究將罪責都攬到了自己一人身上,被判秋後問斬。公叔研卻只是罰了三年俸祿,降職三品了事。
看來昭帝依舊很是偏心太子,明知他們沆瀣一氣被氣得不輕,卻不願為此事斷了太子最大的依仗,不想絕了他繼位的可能。
而那些憑藉替考走上仕途的官員也都被薛寒星與岑晚悉數揪出,名單呈到昭帝面前,明晃晃地皆是太子門下。
昭帝固然憤怒自己的太子與國師串通插手科舉,但還是僅僅罰太子在府中禁足一年。畢竟能繼承這個皇位的人太少,孩子野心大了,是時候打磨打磨。
當天晚上昭帝又招來大皇子進宮,在御書房親昵敘話,朝臣再度陷入搖擺不定中。
於是這科舉舞弊案便以太子一黨元氣大傷落幕。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就只看著內務府將一批又一批嶄新的物件送進去,很快這些東西又化作碎片被人從府中丟出來。
而將這一份大禮送給太子的岑晚,也並未被昭帝遷怒,反覺得他可堪大用。岑晚的姓氏已完全斷絕了他稱帝的可能,註定只能依附於皇家、依附於自己。
單看岑晚的態度,不惜與太子為敵,也要如此忠心為自己做事,還有血脈相系,朝中還有哪個人比他更值得昭帝信任?
薛寒星藉此事的東風順利升為指揮同知,岑晚則婉拒了昭帝擢升自己為大理寺卿的恩典。
畢竟自己年紀尚輕,只是破了三兩的案子就被飛快擢升大理寺卿,也未免太過惹人注目。遑論現在的大理寺卿本就是個擺設,自己又不受他鉗制,何必讓自己成為靶子?
不過岑晚倒是另外求了個恩典,那便是擁有招攬下屬的權利。畢竟現如今,大理寺任職的都是已經慣會偷奸耍滑的老人,要麼就是像祝少卿手下為數不多的擁躉,皆為不懂變通的古板之輩。
昭帝自然沒把這當成是什麼大事,順口應允的同時還允許岑晚從那些在外地任期已到的官員中選幾個進入大理寺。
還有這種好事?岑晚自然滿口謝恩。
他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相斌從壽縣調回來。本來相斌任期已到,有相知州在,今年年末也該順利調回京城了。
不過岑晚還是覺得,不該讓他在外面清閒太久。壽縣如今已在相斌治下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還是叫人早點來京城幫自己才好。
岑晚有自信,接下來的幾年,大理寺一定會再次成為京中最好的去處,而現在自然是要好兄弟和自己一起奮鬥啦!
再就是將江州城那些他已經調教好的部下抽出一半,加入大理寺。
他們中有仵作有畫師還有捕快,大理寺原本的查案程序實在是繁瑣又低效,自己要儘快在這裡建立更加現代化的流程,培養人才才好。
當然岑晚也不可能叫這些人拋家舍業地來京城為自己做事,而是拜託老師都聞在江州城提刑司張了告示:
凡自願前往京城加入大理寺的,月例翻三倍還給提供免費食宿,凡是帶著妻兒前往京城的則提供住宅,並保他們在京城安家落戶,連孩子的上私塾問題也給一併解決。
這告示一貼出來,提刑司內都沸騰了,他們的岑少爺現在可真出息!
「我說,這是不是就是那個什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啊!」王捕頭與都聞相熟,多年來一同辦案,都聞在他面前也沒有上官的架子,被他撞了撞胳膊。
都聞滿頭黑線,「你這說的是什麼狗屁話?得了,就你這張嘴,還不知道去了京城要為我的好徒兒得罪多少人。你還是省省,把這個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王捕頭的手下也打趣道:「就是啊頭兒,您享福的年紀就別再去京城拼了,我們肯定會把少爺照顧好的!」
「咱當初進提刑司都是要考試的,頭兒那時候不一樣,有力氣就能進,不然咱現在說不定見不著頭兒了。」
平日提刑司內氣氛就好,常有這沒大沒小的情況,年輕捕快們的聲音此起彼伏,臊得王捕頭老臉通紅。
「得得得,老子本來也沒打算和你們這些小崽子爭!京城老子去過,沒什麼好的,你們去玩兒吧,就是注意點兒,可千萬別給咱們江州城提刑司丟臉,也別給少爺丟臉,不然老子一定打到京城去教訓你們!」
原來那日岑晚與薛寒星在撞見這個青年被拖出含元觀後,便派人悄悄跟著青年,一則看看他是否了解什麼內情,二則以防此人出什麼意外。
在查明史志敏死因與科舉舞弊有關後,一直跟隨青年的探子也傳回消息,此人正是公叔究等人看上的幾位寒門學子之一,他們攝於國師的權勢,為公叔究做了好多年的槍手,早心有不滿。
可他們對報官也投鼠忌器,畢竟朝中敢同國師作對的朝臣本就不多,若是一不小心再尋到太子黨那裡,恐怕死無葬身之地。
直到岑晚親自找上門自證身份,並向幾人許諾查明真相的同時,還會極力向陛下為他們參加下一次科舉的機會後,這些人才同意與岑晚一同上殿作證。
這些子弟中不僅有人出身普通寒門,還有兩三個出自祖上頗有名望的前朝清流。
公叔究等人原本寄希望於史志遠的嘴巴夠硬,只要他將此事咬死,在除了史志敏之死以外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或許也鬧不大。可有了這幾位寒門子弟捨命相告,情況便全然不同了。
最後公叔究將罪責都攬到了自己一人身上,被判秋後問斬。公叔研卻只是罰了三年俸祿,降職三品了事。
看來昭帝依舊很是偏心太子,明知他們沆瀣一氣被氣得不輕,卻不願為此事斷了太子最大的依仗,不想絕了他繼位的可能。
而那些憑藉替考走上仕途的官員也都被薛寒星與岑晚悉數揪出,名單呈到昭帝面前,明晃晃地皆是太子門下。
昭帝固然憤怒自己的太子與國師串通插手科舉,但還是僅僅罰太子在府中禁足一年。畢竟能繼承這個皇位的人太少,孩子野心大了,是時候打磨打磨。
當天晚上昭帝又招來大皇子進宮,在御書房親昵敘話,朝臣再度陷入搖擺不定中。
於是這科舉舞弊案便以太子一黨元氣大傷落幕。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就只看著內務府將一批又一批嶄新的物件送進去,很快這些東西又化作碎片被人從府中丟出來。
而將這一份大禮送給太子的岑晚,也並未被昭帝遷怒,反覺得他可堪大用。岑晚的姓氏已完全斷絕了他稱帝的可能,註定只能依附於皇家、依附於自己。
單看岑晚的態度,不惜與太子為敵,也要如此忠心為自己做事,還有血脈相系,朝中還有哪個人比他更值得昭帝信任?
薛寒星藉此事的東風順利升為指揮同知,岑晚則婉拒了昭帝擢升自己為大理寺卿的恩典。
畢竟自己年紀尚輕,只是破了三兩的案子就被飛快擢升大理寺卿,也未免太過惹人注目。遑論現在的大理寺卿本就是個擺設,自己又不受他鉗制,何必讓自己成為靶子?
不過岑晚倒是另外求了個恩典,那便是擁有招攬下屬的權利。畢竟現如今,大理寺任職的都是已經慣會偷奸耍滑的老人,要麼就是像祝少卿手下為數不多的擁躉,皆為不懂變通的古板之輩。
昭帝自然沒把這當成是什麼大事,順口應允的同時還允許岑晚從那些在外地任期已到的官員中選幾個進入大理寺。
還有這種好事?岑晚自然滿口謝恩。
他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相斌從壽縣調回來。本來相斌任期已到,有相知州在,今年年末也該順利調回京城了。
不過岑晚還是覺得,不該讓他在外面清閒太久。壽縣如今已在相斌治下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還是叫人早點來京城幫自己才好。
岑晚有自信,接下來的幾年,大理寺一定會再次成為京中最好的去處,而現在自然是要好兄弟和自己一起奮鬥啦!
再就是將江州城那些他已經調教好的部下抽出一半,加入大理寺。
他們中有仵作有畫師還有捕快,大理寺原本的查案程序實在是繁瑣又低效,自己要儘快在這裡建立更加現代化的流程,培養人才才好。
當然岑晚也不可能叫這些人拋家舍業地來京城為自己做事,而是拜託老師都聞在江州城提刑司張了告示:
凡自願前往京城加入大理寺的,月例翻三倍還給提供免費食宿,凡是帶著妻兒前往京城的則提供住宅,並保他們在京城安家落戶,連孩子的上私塾問題也給一併解決。
這告示一貼出來,提刑司內都沸騰了,他們的岑少爺現在可真出息!
「我說,這是不是就是那個什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啊!」王捕頭與都聞相熟,多年來一同辦案,都聞在他面前也沒有上官的架子,被他撞了撞胳膊。
都聞滿頭黑線,「你這說的是什麼狗屁話?得了,就你這張嘴,還不知道去了京城要為我的好徒兒得罪多少人。你還是省省,把這個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王捕頭的手下也打趣道:「就是啊頭兒,您享福的年紀就別再去京城拼了,我們肯定會把少爺照顧好的!」
「咱當初進提刑司都是要考試的,頭兒那時候不一樣,有力氣就能進,不然咱現在說不定見不著頭兒了。」
平日提刑司內氣氛就好,常有這沒大沒小的情況,年輕捕快們的聲音此起彼伏,臊得王捕頭老臉通紅。
「得得得,老子本來也沒打算和你們這些小崽子爭!京城老子去過,沒什麼好的,你們去玩兒吧,就是注意點兒,可千萬別給咱們江州城提刑司丟臉,也別給少爺丟臉,不然老子一定打到京城去教訓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