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眾人如聞聖旨,十幾個生龍活虎的工人,堪堪把零件圍住,井然有序地拆袋。
客戶方質量代表早就站在林一山身後,聞言走上前向,拿了FO(Fabrication order)出來,請示能否讓操作者簽字,林一山同意了。
白色真空袋被淺藍色工作服包圍,幾分鐘後,真空袋被拆開一角,露出油黑的軟模工裝。工人需要把真空袋和隔離膜全部拆開,再小心脫下軟模工裝,工裝下才是產品。
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件與金屬製件最大的區別,是材質的特性。纖維結構在製造過程中,有嚴格的工藝規程,需要極其苛刻和質量控制,纖維斷裂、破損、受潮都會影響產品性能。
而碳纖維與金屬相比,最大的優勢恰恰是性能:強度比鋼鐵大,質量比鋼鐵小。簡要說來,就是「超輕」加「超硬」,這種新材料最適宜用在航空航天產品上。特別是民用航空產品。
波音公司最新機型B-787,號稱夢想飛機,其主要材料就是碳纖維複合材料,占比達到了50%。
輕量化、複合材料占比加大,這是國際航空製造業的大勢所趨。還以波音公司為例,波音787的上一代機型波音777複合材料約占12%。鋁占50%。而787中的鋁只占了20%。
現如今,一架飛機,複合材料在總材料中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飛機結構先進性的重要指標。
這道工序叫脫模。一個零件,經歷了漫長的工藝討論、模具設計、模具製造、裁料、雷射定位投影、鋪貼、封裝、固化……出爐並不是最後工序,脫模往往成為「零件終結者」,讓價值不菲的材料、工序、和心血前功盡棄,化為泡影。
林一山站在人群後,默默地看著。從走進廠房開始,他就沒有再看許願一眼。他的注意力全在零件上。
作者有話要說: 甜嗎?我不會寫甜。。。
☆、六十一
軟模工藝是林一山所在的研究所獨創, 當下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林博士正是這個工藝的創始人。
不知不覺,熱壓罐區又有一些人聚過來, 新來的人,著便裝的居多。
埋頭拆袋、脫模的工人里,有一位面相機靈的男生, 許願看見他停下手上的工作, 走到林一山面前,耳語了兩句。被批准後,他走到新來的便裝人士中, 對其中的幾位說了什麼,那幾位訕訕離開了。
留下來的2位便裝人士,一位是四十多歲的女士,另一位是她的副職或助手。
他們走到林一山身邊, 和他一起,密切關注著工人操作。林一山對他們態度較為恭順,想是客戶方的領導。
質量代表也湊過來, 和兩位便裝人士匯報情況。
工人手法利落,不一會兒, 封裝全開。眾人輕手慢腳,抬著零件放到操作台上。操作台是一個區大的鐵桌, 一側有推手,四面有輪子,此刻輪子被鎖定, 變成了個固定的大型操作台,高度及人腰部。
操作台上有一把足刀,應該是之前工作留下的。零件被輕輕擱下的前一秒,林一山箭步衝上前去,把足刀拿了下來。然後喊了機靈小班長的名字,眼神里有警告。小班長心領神會。
按照民航總局的製造符合性檢查要求,復材零件製造的全程,不允許有尖銳金屬工具,有工具在現場也不行。
工人從相對的兩側操作,開始脫模。一側的工人率先掀起軟模,露出零件的邊緣。
林一山及客戶三人湊過去看。被氣氛影響,許願也無法置身事外。
所有人剛剛聚焦到零件上,就在此時,林一山率先抬頭,轉身走出人群。大步流星地朝廠房門口走去。
許願的目光也離開人群,跟著他。
林一山走出十幾米,突然想起,人群外還有一個許願,停下腳步,隔著人群給她使了個眼色,示意她跟上。
許願不明就理,亦步亦趨。
林一山步子大,許願小跑著追上他,還要緊走才能跟上。她很想知道,這個活是干成了?還是干砸了?林一山的反應,讓人摸不著頭腦。
可是她哪敢直接問!看今天廠房裡所有人的態度,這兩個零件生死攸關,對林一山來說更是。
林總大步邁得瀟灑,一來在自己的單位,二來穿著隨意,他沒有在外面公司的神秘架勢,也沒有主角光環。看許願小步緊搗,還時不時地看著他,只好問道:「你想說什麼?」
「……」許願還是問不出口。
迎面走來一位教授——許願也不知道他的身份,只是給人德高望重的感覺。
剛進廠房門,就遠遠地望著熱壓罐方向。等林一山叫他,才注意到迎面走來的兩位。
「呂所。」
呂所是分管預研項目的副所長,身份與學識的確與教授相當,這次許願的感覺沒錯。
呂所與林一山面對面站定,問出了許願不敢問的話。
「行了嗎?」
林一山難得羞澀一回,撓撓頭:「我只看了一眼……」
呂所急切又直接:「快說!我自己去看!」說著就要繞過林一山。
林博士這才接下句:「應該行了。」
呂所按了按林一山肩膀:「臭小子!」笑著往前走。
幾句話,許願就了解了這一老一小兩人:一個憋著成功的志得意滿,一個滿懷對後生期待。
「您還去看嗎?信不過我?」林一山追問,語氣也不那麼認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客戶方質量代表早就站在林一山身後,聞言走上前向,拿了FO(Fabrication order)出來,請示能否讓操作者簽字,林一山同意了。
白色真空袋被淺藍色工作服包圍,幾分鐘後,真空袋被拆開一角,露出油黑的軟模工裝。工人需要把真空袋和隔離膜全部拆開,再小心脫下軟模工裝,工裝下才是產品。
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件與金屬製件最大的區別,是材質的特性。纖維結構在製造過程中,有嚴格的工藝規程,需要極其苛刻和質量控制,纖維斷裂、破損、受潮都會影響產品性能。
而碳纖維與金屬相比,最大的優勢恰恰是性能:強度比鋼鐵大,質量比鋼鐵小。簡要說來,就是「超輕」加「超硬」,這種新材料最適宜用在航空航天產品上。特別是民用航空產品。
波音公司最新機型B-787,號稱夢想飛機,其主要材料就是碳纖維複合材料,占比達到了50%。
輕量化、複合材料占比加大,這是國際航空製造業的大勢所趨。還以波音公司為例,波音787的上一代機型波音777複合材料約占12%。鋁占50%。而787中的鋁只占了20%。
現如今,一架飛機,複合材料在總材料中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飛機結構先進性的重要指標。
這道工序叫脫模。一個零件,經歷了漫長的工藝討論、模具設計、模具製造、裁料、雷射定位投影、鋪貼、封裝、固化……出爐並不是最後工序,脫模往往成為「零件終結者」,讓價值不菲的材料、工序、和心血前功盡棄,化為泡影。
林一山站在人群後,默默地看著。從走進廠房開始,他就沒有再看許願一眼。他的注意力全在零件上。
作者有話要說: 甜嗎?我不會寫甜。。。
☆、六十一
軟模工藝是林一山所在的研究所獨創, 當下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林博士正是這個工藝的創始人。
不知不覺,熱壓罐區又有一些人聚過來, 新來的人,著便裝的居多。
埋頭拆袋、脫模的工人里,有一位面相機靈的男生, 許願看見他停下手上的工作, 走到林一山面前,耳語了兩句。被批准後,他走到新來的便裝人士中, 對其中的幾位說了什麼,那幾位訕訕離開了。
留下來的2位便裝人士,一位是四十多歲的女士,另一位是她的副職或助手。
他們走到林一山身邊, 和他一起,密切關注著工人操作。林一山對他們態度較為恭順,想是客戶方的領導。
質量代表也湊過來, 和兩位便裝人士匯報情況。
工人手法利落,不一會兒, 封裝全開。眾人輕手慢腳,抬著零件放到操作台上。操作台是一個區大的鐵桌, 一側有推手,四面有輪子,此刻輪子被鎖定, 變成了個固定的大型操作台,高度及人腰部。
操作台上有一把足刀,應該是之前工作留下的。零件被輕輕擱下的前一秒,林一山箭步衝上前去,把足刀拿了下來。然後喊了機靈小班長的名字,眼神里有警告。小班長心領神會。
按照民航總局的製造符合性檢查要求,復材零件製造的全程,不允許有尖銳金屬工具,有工具在現場也不行。
工人從相對的兩側操作,開始脫模。一側的工人率先掀起軟模,露出零件的邊緣。
林一山及客戶三人湊過去看。被氣氛影響,許願也無法置身事外。
所有人剛剛聚焦到零件上,就在此時,林一山率先抬頭,轉身走出人群。大步流星地朝廠房門口走去。
許願的目光也離開人群,跟著他。
林一山走出十幾米,突然想起,人群外還有一個許願,停下腳步,隔著人群給她使了個眼色,示意她跟上。
許願不明就理,亦步亦趨。
林一山步子大,許願小跑著追上他,還要緊走才能跟上。她很想知道,這個活是干成了?還是干砸了?林一山的反應,讓人摸不著頭腦。
可是她哪敢直接問!看今天廠房裡所有人的態度,這兩個零件生死攸關,對林一山來說更是。
林總大步邁得瀟灑,一來在自己的單位,二來穿著隨意,他沒有在外面公司的神秘架勢,也沒有主角光環。看許願小步緊搗,還時不時地看著他,只好問道:「你想說什麼?」
「……」許願還是問不出口。
迎面走來一位教授——許願也不知道他的身份,只是給人德高望重的感覺。
剛進廠房門,就遠遠地望著熱壓罐方向。等林一山叫他,才注意到迎面走來的兩位。
「呂所。」
呂所是分管預研項目的副所長,身份與學識的確與教授相當,這次許願的感覺沒錯。
呂所與林一山面對面站定,問出了許願不敢問的話。
「行了嗎?」
林一山難得羞澀一回,撓撓頭:「我只看了一眼……」
呂所急切又直接:「快說!我自己去看!」說著就要繞過林一山。
林博士這才接下句:「應該行了。」
呂所按了按林一山肩膀:「臭小子!」笑著往前走。
幾句話,許願就了解了這一老一小兩人:一個憋著成功的志得意滿,一個滿懷對後生期待。
「您還去看嗎?信不過我?」林一山追問,語氣也不那麼認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