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納悶之際,一南寧人縱馬而來,顫巍巍遞上一封國書,「這、這是我們陛下,讓我交給大周皇帝的。」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夏赴陽:「我們應該也能看吧。」

  使臣道:「可、可以的。」

  夏赴陽打開國書,原本以為是投降書,但他掃過一眼後,勃然大怒:「這喪盡天良的畜生!!」

  -

  大周。

  皇宮。

  一片肅然。

  南寧皇帝來的國書上,其實就說了一件事。

  他認為,帝王之死,萬人陪葬,於是令護衛京城的五萬士兵,身上都綁了南寧庫存剩下火藥。

  消息封閉,城中不明所以的百姓,都覺得這是天子和士兵在保護他們,老老實實蜷縮在自己家中。

  這些百姓加起來,也有數萬人。

  南寧皇帝讓曲渡邊做選擇,第一,退兵。

  第二,強攻,但他們得到的只有一座死城,一座宏偉的帝王陵墓。

  曲渡邊真的很想罵一句癲子神經病。

  還宏偉的帝王陵墓……十萬生靈陪葬的墓,不怕被踩死麼。

  奚子行:「如果陛下選擇退,南寧皇帝也不一定會放棄他這個計劃,如果陛下選擇不退,史書記載,陛下恐名聲有損。」

  但此時若退,著實可惜。

  曲渡邊搖搖頭。

  當一個註定有爭議的選擇擺在面前的時候,不管怎麼選,都不會完美。

  如果他選擇退兵,南寧皇帝依照原計劃行事,後世之人加諸在他身上『心慈手軟』『無梟雄之果決』『浪費將領拼搏功勳』的評價不會少。

  如果他不退兵,近十萬百姓性命鋪就最後的大一統之路,『殘暴』『冷血』的評價又豈會沒有。

  曲渡邊:「傳令至前線,退兵二十里。」

  兵部尚書扼腕道:「唉,可惜啊。」

  曲渡邊:「大周以正義之師討伐南寧,我們要是也枉顧城中那麼多人命,跟炸毀堤壩的南寧皇帝,沒多少區別。」

  南寧皇帝用道德綁架他,曲渡邊便也回了一封國書。

  寥寥一句:

  [君若自裁於皇城前,平我大周百姓怒火,那麼大周軍隊入京都,不傷百姓一人,不踩棵苗半株。]

  帝王受天下供養,為國、為百姓赴難,理所應當。

  來送信的大周使臣,不卑不亢,一邊大聲宣讀國書內容,一邊從南寧京城中橫穿而過,把他們陛下所言昭告百姓。

  只要本來就有罪的皇帝死了,大周不會傷害任何一個平民百姓。

  -

  南寧。

  禹若走在這座城中。

  火藥濃郁的氣息彌散的在空氣里,士兵們就像是沉默寡言的石頭,有的蜷縮在角落,有的筆直地站在一邊,身上早早綁好了火藥,做好了為國捐軀赴死的準備。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二殿下。」

  「二殿下……」

  士兵們看見他來了,努力打起精神來,跟他打招呼。

  也有的低聲詢問:「南寧是不是要亡了。」

  禹若一個字都答不出來。

  百姓們在窗戶上戳出小洞,往外看,露出來的也是一隻只恐懼和惶然的眼睛。

  他們懼怕大周的士兵,懼怕那威力遠超南寧的火藥,更懼怕那能射出長矛,狠狠釘在城牆上的弩箭。

  硝煙瀰漫,這座城散發著腐朽衰敗的氣息。

  地上爬走的螻蟻,都嗅到了亡國的味道。

  禹若心裡像是壓了一座沉重的山。

  史書上沒有不消亡的王朝,世人皆說千秋萬代,可王朝更迭是必然的宿命,就好像是一場詛咒,區別只是時間長短。

  有賢君明主,則存在時間長,有昏庸君王,則存在時間短。

  要是沒有父皇炸毀堤壩,聯手北疆圍殺大周,也不會逼出來一個永和帝。

  要是沒有父皇炸毀堤壩,投放瘟疫,南寧的命數不會在此代終結。

  他身邊的谷心,現在成了守城將領之一,沉聲道:「殿下,您一聲令下,我等必定與南寧共生死!」

  禹若指著那火藥道:「投降,你們可以不用死。」

  堆放在城中的火藥,有人避之如虎,有人慨然無畏。

  「吾等願與南寧共生死!死守國門!」

  「死守國門!」

  一塊石頭從兩側的百姓居所砸了出來。

  「我們不想死!」

  「在哪裡活不是活?我們死了沒關係,孩子才多大?」

  「孩子也要被炸死嗎。」

  零星的、抱怨憤恨的聲音從居民區傳來,才剛開始沸騰的報國之情,被潑了一整盆涼水。

  「大周陛下派來的使臣說了,我們可以不用死的……」

  啜泣聲響起,緊接著哭聲越來越大。

  有個老漢從街巷裡走出來,老遠就跪了下去,「殿下。」

  禹若快步過去,「快起。」

  老漢沒起,抓著他的手道:「我們也不是,也不是孬種,就是那些娃娃實在不該就這樣沒了,能不能,跟陛下商量商量,把孩子們都送到安全的地方。」

  「這樣,知道娃娃們在後面,我們這些草民,殺起大周士兵來,肯定會拼死拼命。」

  「……」禹若眼眶紅了一瞬。

  他如何扶,這老人家都不肯起來,頭磕在地上,渾濁的老淚沾了塵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