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杜晏拿起一旁玉璽,在方才寫下的詔書上蓋下代表原國至高權力的印記。

  “父親,你為原國嘔心瀝血這麼多年,也該頤養天年了。接下來,不若看看在晏治理之下的,盛世江山。”

  杜晏說完,便轉身離去。

  原王終於遏制不住滿腔怒意,臉色猙獰地就要衝向那道背影。然而他才邁出一步,就被數把長戢逼退。

  大殿之門,緩緩關上,只餘下原王癱坐殿中,本是意氣風發的君王,卻佝僂如同老者一般。

  不久之後,原王連下數道詔書,一為罪己詔,稱因自身之過,才導致原國之危。

  二為禪位詔,稱為贖罪,願退位專心為國祈福。原王之位,由嫡長子原晏繼任。

  三則是解釋嫡長子原晏被當作女兒身養大的緣由。加之陰陽大家祁子所言,原國至高權力的交替,竟是未掀起任何風浪,就這般安然結束。

  第46章 歷史權謀片噩夢

  原國百姓對於王位交替並未太多議論,畢竟公子晏乃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名正言順。

  公子晏的傳奇身世,更讓街頭巷尾的平民們大感興趣。據陰陽大家祁子所言,公子晏在十六歲之前註定將遭大難,如能度過,便是身具大運之人。

  如今公子晏已經過了十六歲的坎,且即位為王。這反倒讓因大將軍兵敗而惶惶不可終日的百姓,略微安下心來。

  身具大運的新王即位,必將讓原國國運昌盛,甚至是一統天下。

  江成二國聯盟,卻覺得原國新王即位,政權不穩,正是進軍良機。江王幾乎是在極短時間內調動手上所有軍隊,奔襲江原邊疆。

  杜晏即位之後,下的第一道王令,並非是整頓朝綱也同即位大典無關,而是下令吳中尉拿著虎符帶著王令馳援邊疆。

  吳中尉所執王令中所言,乃是命前往押解大將軍歸都的軍隊,悉數併入大將軍麾下,皆聽令於大將軍。

  杜晏的父親,原王原常手中的那隻軍隊,實則是從先王手中繼承而來,為遏制吳家勢力而存在的。

  不過此軍效忠的卻並非是原常,而是王位之上的原氏血脈。杜晏如今已是原王,自是從原常手中得到虎符,也能夠調動那隻軍隊。

  在杜晏同成瑜共商之計劃中,他即位的消息,便是告知成瑜,開始下一步行動。

  四月。原國大將軍吳起,一掃頹勢,拒江國大軍於雲城之外。隨後又趁勝追擊,一路收復失地,奪回醴城。

  原國同江國的軍隊,再度在醴城之外陷入僵持之中。在這關鍵之時,成王突然撕毀盟約,退出江國同原國在邊疆的戰爭。

  江成聯軍中,成國軍隊其實並不算太多。江王也不會蠢到允許成國大軍進入國境之內,成國的退出,造成不了太大影響。

  然而,江國同成國交界之地,一夜之內集結起成國大軍。江國邊境三城的郡守,卻在同一時間暴斃而亡,一時之間邊境防線大亂。

  加之江國國內防務空虛,成國大軍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短短數月,就打到江國都城。

  江王自縊於王宮之中,前線的江國軍隊聞此消息皆降。這些江國舊臣,想借原國之手打回國都,並趁兩國爭搶江國領地之亂,擇一江國王子復國。

  就在原成兩國百姓,皆惶恐不安,覺得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原王同成王,卻定下盟約,以汝水為界,分而治之。

  直至此時,天下之人才恍然大悟,成王同原王,從起初之時便是盟友。

  待到天下形勢暫且安定之後,杜晏才將自己的即位大典提上議程。

  新王即位,若是不祭天,接受各封地諸侯來賀,無論如何總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即便不久之後,自己這個成王就將成為廢王,原國也不復存在,該走的流程還是需要走完。

  在當反派一事上,杜晏是十分認真且敬業的。

  即位大典的準備,繁瑣而漫長,雖說杜晏尚未加冠,前朝也開始有奏章提議大婚之事。

  杜晏自然是不會耽誤一個無辜的少女,陰陽大家祁子便是他最好的擋箭牌。

  杜晏端坐於上首,垂目看了一眼立於中央的文官:“祁子曾言,孤需弱冠之年,才能考慮成婚,此事延後再議。”

  此言一出,群臣思及王上的特殊命格,也不好多加言論,便就此揭過。

  新王不能立後,同新王年紀相當的公主原寧,卻恰是待嫁之時。便又有人言及要將原寧嫁於江國領地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用以安撫民心。

  杜晏沉默片刻,將眾人神情悉數收於眼底,道:“現下形勢方才安定,無論是原屬於江國領地百姓的安撫即登戶造冊工作,還有汝水邊疆城池的修繕,公主之婚事,就不勞眾卿憂心。”

  下首身披鎧甲的武官出列:“大王,臣以為,現下應當趁成國尚未穩固之時,一舉將其吞併,一統天下。”

  下首一文官出列,行揖禮,道:“臣以為,此舉大大不妥。如今之上策,乃是穩固同成國之間的盟約。聽聞成王尚未婚配,正可將長公主嫁至成國。”

  杜晏眉頭微皺,這些人怎麼繞老繞去就是繞不開原寧的婚事。

  他口氣微冷:“孤說了,長公主之婚事,不勞眾卿憂心。”

  下方群臣見杜晏不悅,便噤聲不再糾纏於原寧的婚事上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