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首先談一談陸老師,根據我所收到的反饋,似乎大家會更共情他一些。作為對所有人都一碗水端平的「端水大師」,他的顯著特質是「利他」。對他而言,先滿足身邊人的需求,他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最初催生出這種特質的顯然是他的原生家庭。其實我在最初並沒有要刻意渲染出一個怎樣壓抑窒息的家庭環境,也並不想將父母塑造成一個全然負面的形象,我只是想要儘可能真實、完整地呈現出一個相對有代表性的中式家庭父母形象。
對於陸老師的母親,她對陸老師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她願意為兒子付出一切,願意自己吃苦也要全力將孩子托舉向更好的學習發展平台,就像家長會說的那樣「砸鍋賣鐵也要供上大學」。她是萬千被時代、社會、家庭規訓所裹挾的母親一員,從進入家庭、誕育新生命的那一刻開始,她被動或主動地失去了自我。她迫切地渴望得到社會評價上的認可,渴望自己曾經所放棄的事業、未來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以另一種方式拿回來。她並非沒意識到自己過分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痛苦,也並非不知道她對瑞安婚姻的反對給瑞安帶來了怎樣的煎熬,但如果連她都承認自己的認知錯誤,她要如何面對自己妥協後的一生?除此以外,能由她自己掌控的事實在太少,她心中藏著被權力體制壓迫的恨意,這種恨連她自己都不明白從何而來、更不知道其實可以反抗,但她深深地愛著瑞安、希望瑞安更好、害怕瑞安也受到社會評價的傷害——這一切的掙扎塑造了她,也間接塑造了陸老師。
我想,能夠共情陸老師的朋友或許是因為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許是因為他的成長經歷我更早、更全面地在故事中呈現。如果是前者的朋友,我想說一聲抱歉。即便我在動筆前盡力做了準備工作來攥寫陸老師人物小傳,又隨著故事的進展讓我越來越熟悉他們、走入他們內心,但我還是沒辦法給出一個理想的、可行的解決辦法。
這個故事只呈現了問題和成因,缺少了措施,也許是因為我自己也不贊同:愛情可以如此輕易簡單地治癒個人被社會、家庭環境所導致的成長創傷。所以我不想如此草率地在故事給出方案,那是對瑞安的輕視,也是對閱讀到這裡的每一位讀者的不負責。
那究竟應該如何來進行自我的治癒?——我想更廣泛地聽到並學習大家的看法。
然後來談談爭議比較大、挨罵也比較多的臭屁孔雀阿揚同學吧。他有著優渥的家庭環境,有著不愁衣食的經濟條件,與瑞安相比,他這樣窩裡橫的脾氣顯得格外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這還涉及到我感到困惑的另一個話題——「苦難是否能夠被比較?」,但要在一個故事裡討論太多話題就太貪心了,我的能力有限,所以這裡僅僅是提出這個困惑,也期待得到解答。
與陸老師不同,祁揚得到的父母、兄長的愛並非是愧疚打壓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有意的放養塑成他一部分的驕縱和自我,可以簡單理解但不能完全等同於「被寵壞的小孩」。在一個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環境中,他的父母、兄長都有著絕對社會意義上的優勢,父母對他的愛是寬容與放養,每一次的比較都在不斷加深眾人眼中他不如兄長的印象,所以父母不需要他擔起家庭責任,不需要他多麼努力上進,也不需要他和兄長一樣權衡利弊來經營事業,他是自由的,可這種自由在他看來等同於放棄和不被需要。
對父母而言,他們沒對小祁抱多大的期望、只要求他有基本的道德品行能夠快樂成長,這是他們作為父母最深沉和無私的愛意。與阿揚不同的是,大兒子祁湛的優秀為他們帶來了榮譽,也讓他們省心欣慰,即便他們有意識地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也在教導祁湛要承擔起兄長責任照顧好弟弟,但對於懂事的、優秀的孩子,他們的愛意也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有了偏向。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阿揚年紀小不記事,所以「留守」老宅幾年並且安排專人照顧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哪怕是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也會展現出「鬥獸場」一般的人性特質——這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該觀點來源於觀看張以慶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幼兒園》後的感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在祁揚的「留守」時光中,父母缺位的他天然地失去了在同齡人中的攀比資本,他在以年為單位的渴望和等待中失望。一次爭鬥引來的父母回校讓他產生了錯誤認知,並在這種無意的正反饋中深信不疑地長久履行下去,直到他進入中學,告訴自己徹底放棄去爭奪父母偏愛,轉而將這種渴求投射和寄託到了瑞安身上。可事實上,他甚至會在看到瑞安和兄長、父母關係親密時對瑞安也產生嫉妒,但這種隱秘的嫉恨連他自己都無法意識到,他只是本能地發泄情緒,試圖用這種他並未意識到的錯誤的方式去爭奪注意力。
被父母嬌慣縱容的祁揚所作的一切顯得格外的跋扈幼稚,可他是知道自己每一次氣憤下說出的反話會有多傷人的,也會為此感到忐忑和後悔,但他不願意向旁人承認這種錯誤,在他看來,如果連他自己都不肯定自己,就沒有人能支持他了,他心中的最後支撐也會坍塌。這也就直接地導致了他在和兄長的爭執中說出了傷人的話、以及在瑞安面前也口不擇言並且不肯低頭。他不斷地索求和確認著瑞安的愛,直到他的錯誤終於付出慘痛代價,讓他離婚後逐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對於陸老師的母親,她對陸老師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她願意為兒子付出一切,願意自己吃苦也要全力將孩子托舉向更好的學習發展平台,就像家長會說的那樣「砸鍋賣鐵也要供上大學」。她是萬千被時代、社會、家庭規訓所裹挾的母親一員,從進入家庭、誕育新生命的那一刻開始,她被動或主動地失去了自我。她迫切地渴望得到社會評價上的認可,渴望自己曾經所放棄的事業、未來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以另一種方式拿回來。她並非沒意識到自己過分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痛苦,也並非不知道她對瑞安婚姻的反對給瑞安帶來了怎樣的煎熬,但如果連她都承認自己的認知錯誤,她要如何面對自己妥協後的一生?除此以外,能由她自己掌控的事實在太少,她心中藏著被權力體制壓迫的恨意,這種恨連她自己都不明白從何而來、更不知道其實可以反抗,但她深深地愛著瑞安、希望瑞安更好、害怕瑞安也受到社會評價的傷害——這一切的掙扎塑造了她,也間接塑造了陸老師。
我想,能夠共情陸老師的朋友或許是因為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許是因為他的成長經歷我更早、更全面地在故事中呈現。如果是前者的朋友,我想說一聲抱歉。即便我在動筆前盡力做了準備工作來攥寫陸老師人物小傳,又隨著故事的進展讓我越來越熟悉他們、走入他們內心,但我還是沒辦法給出一個理想的、可行的解決辦法。
這個故事只呈現了問題和成因,缺少了措施,也許是因為我自己也不贊同:愛情可以如此輕易簡單地治癒個人被社會、家庭環境所導致的成長創傷。所以我不想如此草率地在故事給出方案,那是對瑞安的輕視,也是對閱讀到這裡的每一位讀者的不負責。
那究竟應該如何來進行自我的治癒?——我想更廣泛地聽到並學習大家的看法。
然後來談談爭議比較大、挨罵也比較多的臭屁孔雀阿揚同學吧。他有著優渥的家庭環境,有著不愁衣食的經濟條件,與瑞安相比,他這樣窩裡橫的脾氣顯得格外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這還涉及到我感到困惑的另一個話題——「苦難是否能夠被比較?」,但要在一個故事裡討論太多話題就太貪心了,我的能力有限,所以這裡僅僅是提出這個困惑,也期待得到解答。
與陸老師不同,祁揚得到的父母、兄長的愛並非是愧疚打壓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有意的放養塑成他一部分的驕縱和自我,可以簡單理解但不能完全等同於「被寵壞的小孩」。在一個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環境中,他的父母、兄長都有著絕對社會意義上的優勢,父母對他的愛是寬容與放養,每一次的比較都在不斷加深眾人眼中他不如兄長的印象,所以父母不需要他擔起家庭責任,不需要他多麼努力上進,也不需要他和兄長一樣權衡利弊來經營事業,他是自由的,可這種自由在他看來等同於放棄和不被需要。
對父母而言,他們沒對小祁抱多大的期望、只要求他有基本的道德品行能夠快樂成長,這是他們作為父母最深沉和無私的愛意。與阿揚不同的是,大兒子祁湛的優秀為他們帶來了榮譽,也讓他們省心欣慰,即便他們有意識地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也在教導祁湛要承擔起兄長責任照顧好弟弟,但對於懂事的、優秀的孩子,他們的愛意也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有了偏向。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阿揚年紀小不記事,所以「留守」老宅幾年並且安排專人照顧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哪怕是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也會展現出「鬥獸場」一般的人性特質——這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該觀點來源於觀看張以慶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幼兒園》後的感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在祁揚的「留守」時光中,父母缺位的他天然地失去了在同齡人中的攀比資本,他在以年為單位的渴望和等待中失望。一次爭鬥引來的父母回校讓他產生了錯誤認知,並在這種無意的正反饋中深信不疑地長久履行下去,直到他進入中學,告訴自己徹底放棄去爭奪父母偏愛,轉而將這種渴求投射和寄託到了瑞安身上。可事實上,他甚至會在看到瑞安和兄長、父母關係親密時對瑞安也產生嫉妒,但這種隱秘的嫉恨連他自己都無法意識到,他只是本能地發泄情緒,試圖用這種他並未意識到的錯誤的方式去爭奪注意力。
被父母嬌慣縱容的祁揚所作的一切顯得格外的跋扈幼稚,可他是知道自己每一次氣憤下說出的反話會有多傷人的,也會為此感到忐忑和後悔,但他不願意向旁人承認這種錯誤,在他看來,如果連他自己都不肯定自己,就沒有人能支持他了,他心中的最後支撐也會坍塌。這也就直接地導致了他在和兄長的爭執中說出了傷人的話、以及在瑞安面前也口不擇言並且不肯低頭。他不斷地索求和確認著瑞安的愛,直到他的錯誤終於付出慘痛代價,讓他離婚後逐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