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9頁
「我親自帶她去,如果不能討公道,您再出馬也不遲。」
顧秋實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太夫人面前自稱孫兒,但旁人眼中,他只是借居何府的遠房親戚。他請安後,沒有在何府多留,他成親後也不打算在此久住,反正他很快就會有自己的院子了。
玉宜敲了登聞鼓。
此鼓一敲,無論有沒有冤屈,皇上都得徹查。
當然了,如果敲鼓者是誣告,那一定會倒大霉,不死也要去大半條命。
得知敲鼓的人是堂堂郡主,皇上立即將玉宜請了進去。
玉宜跪在大殿上,聲聲泣血,說起自己這過往十多年的經歷,說起受的那些委屈,說起駙馬的算計,說起她險些被賣到大山里,說到後來,已經滿臉是淚。她對著皇上猛磕頭,磕到額頭紅腫。
「求皇上為玉宜做主。」
皇上勃然大怒,命人徹查此事。
此事牽連甚廣,宗令當天就被下了大獄,駙馬和其家人,還有他眼中的妻兒也被抓進大牢。幾日後,被發配往三千里之外的苦寒疆域做苦力。皇上有令,駙馬和其家人終身不得回京,世世代代都只是役民。
役民和奴隸差不多,生下來就是罪人。
這就是算計皇家公主和郡主的下場!
此事也算殺雞儆猴,給那些駙馬和郡馬緊了緊皮。
*
因為顧秋實和玉宜郡主這特殊的緣分,皇上沒照顧好自己的外甥女,有些歉疚,便想補償一二,問及玉宜以後的打算。
玉宜只求皇上賜婚。
皇上答應了,甚至是對這門婚事樂見其成,親自為二人賜婚……顧秋實不想讓眾人覺得玉宜郡主嫁了一個廢人,他提前就送上了一份修整水利的摺子。
皇上看了,驚為天人,封顧秋實為工部侍郎兼節度使,即刻前往整修運河,原本是不修完不許回,現在玉宜求賜婚,皇上將婚期定在了一年以後。
太夫人還在想給外孫求一個怎樣的前程,原本是想讓他讀個幾年書,考取個功名以後找一處富庶之地做個小官……在她走之前,得給這個孩子找一份出路,她不敢冒險將他留在京城,萬一兒子對這孩子有怨……她不想看見親人互相殘殺。
結果,這孩子借著救了郡主的機會,竟然得了皇上的賞識。如果是普通人,即便是寫了摺子,也遞不到御前。
皇上讓他單獨負責運河修建,可見其重視。
即便是太夫人在京城還算有點身份,只是也左右不了顧秋實以後的仕途了。
一年後,顧秋實回京成親。
顧秋實此時已是三品官員。
其實,正常來說,顧秋實必須得有功名才能入皇上的眼。
但此時皇權至上,皇上喜歡誰,誰就有優待。即便是有人質疑皇上的決定,皇上拿出了顧秋實當初的摺子,還有這一年之中顧秋實做出的功績。
短短一年之中,運河已經修了有幾百里,這幾百米之內的田地,全部都有水灌溉,即便遇上乾旱之年,也不至於顆粒無收。
救人無數,這是大功德。
京城官員高高在上慣了,對於顧秋實所做的事情沒有多大的感觸,但是運河附近的百姓,特別是對於那些每年都需要挑水灌溉的百姓來說,如今溝渠修到了田邊,以後再不怕乾旱……他們真的很感激顧秋實這個官員。
甚至還有不少人給顧秋實立了碑。
顧秋實活了許久許久,只要已看淡了名利,他做這些事,一來是想幫助百姓,二來也是不想讓人看低了玉宜。
他地位越高,名聲越好,玉宜嫁給他,得到的稱讚就會越多。
即便玉宜是郡主,可這天底下的郡主多了去,玉宜夾在其中並不顯眼。就如她母親,哪怕貴為公主之尊,只因為和皇上不夠親近,就一點地位都無,甚至還有可能是被駙馬給暗害。
時隔多年,根本找不到公主被暗害的證據,駙馬也不承認,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顧秋實回京是為了成親,登門拜訪的人不少。還有好多官員想把門生塞到他手底下去……混個幾年,混一份功績,也好往上升。
由於顧秋實宅院門口糾纏的人太多,此次還傳入了皇上的耳中。
於是,皇上以顧秋實沒有長輩為由,命禮部的官員上門操辦婚事。
值得一提的是,禮部官員登門,還帶了不少皇家護衛。
皇家護衛只為皇室安危……顧秋實即將做郡馬,也算是半個皇家人。用這些護衛,勉強也說得過去。
但真正有腦子的人都知道,皇上這是不想讓人打擾顧秋實,或者說,皇上不願意讓太多的人參與進修建運河這件事中。
修建運河從一開始就是皇上親自負責,但凡是顧秋實送回京中的摺子,那都是直達御前。
一個人得不得皇上重用,只看他的話能不能當皇上耳中,眾人對顧秋實趨之若鶩,個個都想與他親近,說到底,就是因為這份直達御前的本事,還因為這過去一年中顧秋實做出的功績。
往遠了說,那是要造福千秋萬代,以後青史留名,百世流芳。
顧秋實抽空去見了玉宜。
這一年中,玉宜去探望他好幾次,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陪在家他身邊。
如今的玉宜郡主,已經不是那個誰都可以欺負的小可憐,她很得皇上看重,時不時皇后娘娘就會請她進宮說話,幾乎每個月宮中都有賞賜下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顧秋實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太夫人面前自稱孫兒,但旁人眼中,他只是借居何府的遠房親戚。他請安後,沒有在何府多留,他成親後也不打算在此久住,反正他很快就會有自己的院子了。
玉宜敲了登聞鼓。
此鼓一敲,無論有沒有冤屈,皇上都得徹查。
當然了,如果敲鼓者是誣告,那一定會倒大霉,不死也要去大半條命。
得知敲鼓的人是堂堂郡主,皇上立即將玉宜請了進去。
玉宜跪在大殿上,聲聲泣血,說起自己這過往十多年的經歷,說起受的那些委屈,說起駙馬的算計,說起她險些被賣到大山里,說到後來,已經滿臉是淚。她對著皇上猛磕頭,磕到額頭紅腫。
「求皇上為玉宜做主。」
皇上勃然大怒,命人徹查此事。
此事牽連甚廣,宗令當天就被下了大獄,駙馬和其家人,還有他眼中的妻兒也被抓進大牢。幾日後,被發配往三千里之外的苦寒疆域做苦力。皇上有令,駙馬和其家人終身不得回京,世世代代都只是役民。
役民和奴隸差不多,生下來就是罪人。
這就是算計皇家公主和郡主的下場!
此事也算殺雞儆猴,給那些駙馬和郡馬緊了緊皮。
*
因為顧秋實和玉宜郡主這特殊的緣分,皇上沒照顧好自己的外甥女,有些歉疚,便想補償一二,問及玉宜以後的打算。
玉宜只求皇上賜婚。
皇上答應了,甚至是對這門婚事樂見其成,親自為二人賜婚……顧秋實不想讓眾人覺得玉宜郡主嫁了一個廢人,他提前就送上了一份修整水利的摺子。
皇上看了,驚為天人,封顧秋實為工部侍郎兼節度使,即刻前往整修運河,原本是不修完不許回,現在玉宜求賜婚,皇上將婚期定在了一年以後。
太夫人還在想給外孫求一個怎樣的前程,原本是想讓他讀個幾年書,考取個功名以後找一處富庶之地做個小官……在她走之前,得給這個孩子找一份出路,她不敢冒險將他留在京城,萬一兒子對這孩子有怨……她不想看見親人互相殘殺。
結果,這孩子借著救了郡主的機會,竟然得了皇上的賞識。如果是普通人,即便是寫了摺子,也遞不到御前。
皇上讓他單獨負責運河修建,可見其重視。
即便是太夫人在京城還算有點身份,只是也左右不了顧秋實以後的仕途了。
一年後,顧秋實回京成親。
顧秋實此時已是三品官員。
其實,正常來說,顧秋實必須得有功名才能入皇上的眼。
但此時皇權至上,皇上喜歡誰,誰就有優待。即便是有人質疑皇上的決定,皇上拿出了顧秋實當初的摺子,還有這一年之中顧秋實做出的功績。
短短一年之中,運河已經修了有幾百里,這幾百米之內的田地,全部都有水灌溉,即便遇上乾旱之年,也不至於顆粒無收。
救人無數,這是大功德。
京城官員高高在上慣了,對於顧秋實所做的事情沒有多大的感觸,但是運河附近的百姓,特別是對於那些每年都需要挑水灌溉的百姓來說,如今溝渠修到了田邊,以後再不怕乾旱……他們真的很感激顧秋實這個官員。
甚至還有不少人給顧秋實立了碑。
顧秋實活了許久許久,只要已看淡了名利,他做這些事,一來是想幫助百姓,二來也是不想讓人看低了玉宜。
他地位越高,名聲越好,玉宜嫁給他,得到的稱讚就會越多。
即便玉宜是郡主,可這天底下的郡主多了去,玉宜夾在其中並不顯眼。就如她母親,哪怕貴為公主之尊,只因為和皇上不夠親近,就一點地位都無,甚至還有可能是被駙馬給暗害。
時隔多年,根本找不到公主被暗害的證據,駙馬也不承認,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顧秋實回京是為了成親,登門拜訪的人不少。還有好多官員想把門生塞到他手底下去……混個幾年,混一份功績,也好往上升。
由於顧秋實宅院門口糾纏的人太多,此次還傳入了皇上的耳中。
於是,皇上以顧秋實沒有長輩為由,命禮部的官員上門操辦婚事。
值得一提的是,禮部官員登門,還帶了不少皇家護衛。
皇家護衛只為皇室安危……顧秋實即將做郡馬,也算是半個皇家人。用這些護衛,勉強也說得過去。
但真正有腦子的人都知道,皇上這是不想讓人打擾顧秋實,或者說,皇上不願意讓太多的人參與進修建運河這件事中。
修建運河從一開始就是皇上親自負責,但凡是顧秋實送回京中的摺子,那都是直達御前。
一個人得不得皇上重用,只看他的話能不能當皇上耳中,眾人對顧秋實趨之若鶩,個個都想與他親近,說到底,就是因為這份直達御前的本事,還因為這過去一年中顧秋實做出的功績。
往遠了說,那是要造福千秋萬代,以後青史留名,百世流芳。
顧秋實抽空去見了玉宜。
這一年中,玉宜去探望他好幾次,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陪在家他身邊。
如今的玉宜郡主,已經不是那個誰都可以欺負的小可憐,她很得皇上看重,時不時皇后娘娘就會請她進宮說話,幾乎每個月宮中都有賞賜下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