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辛帝順著他的話,發出悠長的問語,眼神卻冷硬如刀。
原本他是那麼的想借題發揮,殺了多羅,直接觸發兩國大戰,可沒想到北闔王早有一手準備,如今他哪怕殺了多羅,也是北闔王默認兩國為續存盟約而「友好」協商的結果,不僅不能開戰,還會給自己增添殘暴的名聲。
怪不得多羅提前將壓軸戲碼搬了上來,離間君臣,離間不成就殺人請罪,如此肆意妄為,原是想好了用北闔王的手書收場!
如今多羅一計不成,又放棄盤說太子案以證清白,直接給大辛戴了高帽,說真相不白,大辛絕不會輕舉妄動,反將大辛要進攻北闔之事點明並歸屬為「謠言」,巧攤於殿上,在百官和使臣面前,辛帝不能承認自己並不想等真相大白的私心,更是要問清這則「謠言」出自何處,以維持自己「明君」的形象。
多羅的視線在殿上諸數大臣臉上划過,見到大臣們皆面如菜色,生怕自己就成了下一個要被他搬弄是非的倒霉蛋和替死鬼,可多羅卻並未將目光在任何人臉上落定,只垂眸一笑道:
「啟稟陛下,北闔崇尚天命,敬畏天命,北闔更是將讖言奉為圭臬,凡天命者,必有大為,更應順勢而為。在北闔,若有讖言稱某將某材身負天命,星宿使者轉世下凡,王必笙歌開宴三日,請王公貴族、文武百官赴宴以賀,並封賞萬戶,實乃國之大幸,朝之大喜。
「是故,小王初入樊京,聽及街頭巷尾皆傳稱,忠勇侯乃是武將星轉世,天命其侍主開疆擴土,征戰天下,然其身負嗜癖,所行之處必寸草不生,待戰火掠燒蔓延域外,忠勇侯必殺滅四海,屠戰六合,血洗八荒。小王聞之大驚……
「有絕殺道謀害太子在前,大辛若是順勢而為,借天命者開疆擴土,豈不是第一個想到北闔?小王心中揣之測之,大辛欲進攻北闔的謠言,難道就此而來?畢竟大辛子民雖將此言當戲言話本,傳至北闔,北闔子民卻都要信以為真。
「話說至此,想必在座諸位也都對此傳言有所耳聞,謠言便是出自樊京城·金玉堂·說書匠——隱笑之口。這話本粗看,只覺得是對忠勇侯的驍勇神威進行誇張的雕飾,順便借其昭昭惡名,博得諸位大人們一樂,可若是細思一番呢?難道不是在暗示眾人,大辛不僅要進攻北闔,還要將北闔殺得寸草不生嗎?
「當初陛下毫不猶豫地與北闔簽訂辛北之盟,換兩國邊域百年安定,想來定是一位賢德勤政、愛民如子的明君,隱笑卻傳出此等煽動戰火、挑起兩國不睦的話本,時間一長,必讓辛朝的百姓們也誤以為辛帝是要借忠勇侯行燒殺搶掠,暴政天下之事。如此損害陛下的德行,辱沒陛下的名聲,應該殺之而後快才行。」
他一言說罷,焦侃雲的氣息已顫亂不已,垂眸沉吟,眸中晦暗不明,樓庭柘沉著臉,毫不猶豫地握住了她緊握到指甲盡數嵌入肉里的手,冰涼一片。手背傳來熱度,焦侃雲回過神,掙脫了番,抬眸對上虞斯複雜的目光,擔憂痛惜,怒妒交織,樓庭柘瞥見,競心一起,更不想放開,低聲說道:「別怕。」
焦侃雲緩緩搖頭,再度掙扎,梭回手。
多羅顛倒黑白的能力實在太厲害,她寫模稜兩可的話本,本意是暗地裡打著迎合聖上的幌子,在聚結朝臣謀事,想要「阻攔」聖上暴政,可他上下嘴皮一碰,把聖上架成明君,這話本就成了她在「煽動」聖上暴政。
原本她暗中謀事,徐徐圖之,話本深意遮掩得極好,且她想過,就算陛下猜到深意,私下裡,也會因話本的迎合之態留下她的筆,可如今深意被當眾揭開,辛帝看她的眼神無不意味深長,陰狠毒惡。這是其一。
其二,朝臣皆知辛帝有發兵北闔之心,但不知辛帝有屠掠之心,多羅點破後,眾人必然猜忌紛紛,為了把辛帝架成真正的明君,必然會起鬨懲治她這位「傳謠」的說書人,而之前攢結謀事的臣子們雖知曉內情,卻不得不附和。
其三,被架高的聖上若不想在發兵前讓諸臣盡知野心,引來阻擾,就不得不順著多羅的話,把隱笑架在火上烤起來。
多羅在用這種方式,逼迫辛帝承認自己並非暴政之人,不會讓虞斯攻入北闔行屠戮之事,並委婉暗示辛帝,倘若他真有此心意,此刻會揭露給天下人看,還是那個目的,促成外族自危結黨。是請願,也是威脅,是結好則奉其為明君的馬屁,也是無法結好就拆穿其為暴君的挑釁。又是可進可退的計策。
「而隱笑其人,此刻就坐於大殿之上。」多羅並不急著說出姓名,反而享聽著殿上諸臣震驚且惶恐的議論聲,隱笑寫話本時得罪了不知多少權貴高官,前有太子保駕,後有辛帝控作,一直有恃無恐,如今要在大殿上被拆穿,不知道還會不會和那晚讓他跳河撿藥一樣淡定!
他迫不及待地想看她如何窘迫地出現在殿上,面對得罪過的大臣們的挾私報復,以及清正大臣們的附和懲治。
他的得意之色只在迎上虞斯要將他挫骨揚灰的眼神時收斂了一瞬,一陣心驚肉跳後,他壓下恐懼,示意手下向辛帝呈上一摞證物,沉聲說道:
「金玉堂以金老闆重病為由,閉門歇業多日,小王聽到傳言後特意登門『拜訪』,在其家中搜集到了如山鐵證,不論是書信的字跡,還是太子府用名帖,又或者是『有問必答』的堂倌口供,都只指向了一人……小焦大人,你還坐得住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原本他是那麼的想借題發揮,殺了多羅,直接觸發兩國大戰,可沒想到北闔王早有一手準備,如今他哪怕殺了多羅,也是北闔王默認兩國為續存盟約而「友好」協商的結果,不僅不能開戰,還會給自己增添殘暴的名聲。
怪不得多羅提前將壓軸戲碼搬了上來,離間君臣,離間不成就殺人請罪,如此肆意妄為,原是想好了用北闔王的手書收場!
如今多羅一計不成,又放棄盤說太子案以證清白,直接給大辛戴了高帽,說真相不白,大辛絕不會輕舉妄動,反將大辛要進攻北闔之事點明並歸屬為「謠言」,巧攤於殿上,在百官和使臣面前,辛帝不能承認自己並不想等真相大白的私心,更是要問清這則「謠言」出自何處,以維持自己「明君」的形象。
多羅的視線在殿上諸數大臣臉上划過,見到大臣們皆面如菜色,生怕自己就成了下一個要被他搬弄是非的倒霉蛋和替死鬼,可多羅卻並未將目光在任何人臉上落定,只垂眸一笑道:
「啟稟陛下,北闔崇尚天命,敬畏天命,北闔更是將讖言奉為圭臬,凡天命者,必有大為,更應順勢而為。在北闔,若有讖言稱某將某材身負天命,星宿使者轉世下凡,王必笙歌開宴三日,請王公貴族、文武百官赴宴以賀,並封賞萬戶,實乃國之大幸,朝之大喜。
「是故,小王初入樊京,聽及街頭巷尾皆傳稱,忠勇侯乃是武將星轉世,天命其侍主開疆擴土,征戰天下,然其身負嗜癖,所行之處必寸草不生,待戰火掠燒蔓延域外,忠勇侯必殺滅四海,屠戰六合,血洗八荒。小王聞之大驚……
「有絕殺道謀害太子在前,大辛若是順勢而為,借天命者開疆擴土,豈不是第一個想到北闔?小王心中揣之測之,大辛欲進攻北闔的謠言,難道就此而來?畢竟大辛子民雖將此言當戲言話本,傳至北闔,北闔子民卻都要信以為真。
「話說至此,想必在座諸位也都對此傳言有所耳聞,謠言便是出自樊京城·金玉堂·說書匠——隱笑之口。這話本粗看,只覺得是對忠勇侯的驍勇神威進行誇張的雕飾,順便借其昭昭惡名,博得諸位大人們一樂,可若是細思一番呢?難道不是在暗示眾人,大辛不僅要進攻北闔,還要將北闔殺得寸草不生嗎?
「當初陛下毫不猶豫地與北闔簽訂辛北之盟,換兩國邊域百年安定,想來定是一位賢德勤政、愛民如子的明君,隱笑卻傳出此等煽動戰火、挑起兩國不睦的話本,時間一長,必讓辛朝的百姓們也誤以為辛帝是要借忠勇侯行燒殺搶掠,暴政天下之事。如此損害陛下的德行,辱沒陛下的名聲,應該殺之而後快才行。」
他一言說罷,焦侃雲的氣息已顫亂不已,垂眸沉吟,眸中晦暗不明,樓庭柘沉著臉,毫不猶豫地握住了她緊握到指甲盡數嵌入肉里的手,冰涼一片。手背傳來熱度,焦侃雲回過神,掙脫了番,抬眸對上虞斯複雜的目光,擔憂痛惜,怒妒交織,樓庭柘瞥見,競心一起,更不想放開,低聲說道:「別怕。」
焦侃雲緩緩搖頭,再度掙扎,梭回手。
多羅顛倒黑白的能力實在太厲害,她寫模稜兩可的話本,本意是暗地裡打著迎合聖上的幌子,在聚結朝臣謀事,想要「阻攔」聖上暴政,可他上下嘴皮一碰,把聖上架成明君,這話本就成了她在「煽動」聖上暴政。
原本她暗中謀事,徐徐圖之,話本深意遮掩得極好,且她想過,就算陛下猜到深意,私下裡,也會因話本的迎合之態留下她的筆,可如今深意被當眾揭開,辛帝看她的眼神無不意味深長,陰狠毒惡。這是其一。
其二,朝臣皆知辛帝有發兵北闔之心,但不知辛帝有屠掠之心,多羅點破後,眾人必然猜忌紛紛,為了把辛帝架成真正的明君,必然會起鬨懲治她這位「傳謠」的說書人,而之前攢結謀事的臣子們雖知曉內情,卻不得不附和。
其三,被架高的聖上若不想在發兵前讓諸臣盡知野心,引來阻擾,就不得不順著多羅的話,把隱笑架在火上烤起來。
多羅在用這種方式,逼迫辛帝承認自己並非暴政之人,不會讓虞斯攻入北闔行屠戮之事,並委婉暗示辛帝,倘若他真有此心意,此刻會揭露給天下人看,還是那個目的,促成外族自危結黨。是請願,也是威脅,是結好則奉其為明君的馬屁,也是無法結好就拆穿其為暴君的挑釁。又是可進可退的計策。
「而隱笑其人,此刻就坐於大殿之上。」多羅並不急著說出姓名,反而享聽著殿上諸臣震驚且惶恐的議論聲,隱笑寫話本時得罪了不知多少權貴高官,前有太子保駕,後有辛帝控作,一直有恃無恐,如今要在大殿上被拆穿,不知道還會不會和那晚讓他跳河撿藥一樣淡定!
他迫不及待地想看她如何窘迫地出現在殿上,面對得罪過的大臣們的挾私報復,以及清正大臣們的附和懲治。
他的得意之色只在迎上虞斯要將他挫骨揚灰的眼神時收斂了一瞬,一陣心驚肉跳後,他壓下恐懼,示意手下向辛帝呈上一摞證物,沉聲說道:
「金玉堂以金老闆重病為由,閉門歇業多日,小王聽到傳言後特意登門『拜訪』,在其家中搜集到了如山鐵證,不論是書信的字跡,還是太子府用名帖,又或者是『有問必答』的堂倌口供,都只指向了一人……小焦大人,你還坐得住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