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它已經很老了。
樊伉聽說貓和狗在知道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會離開主人自己找個隱秘僻靜的角落靜靜地等死。
他把大黑的窩挪到自己的床頭,每天儘可能地多抽時間陪伴它,希望在它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日能過得不那麼孤單。
阿禿仿佛感知到了什麼,也減少了每天外出瘋玩的時間,成天陪在大黑身邊,默默地等待著最親密的小夥伴離世的日子。
在烈焰四代出生的時候,大黑便在樊伉和阿禿無名的陪伴中安靜地閉上了眼睛。
雖然早就有了心理準備,這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樊伉還是覺得無比悲傷。
他把大黑葬在了風景優美的黑水河邊,當大黑的屍體被黃土掩埋的時候,阿禿髮出了一聲巨大的響徹山林的悲鳴聲,仿佛在哀悼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小夥伴。
它在還是一顆蛋時起就是大黑在照顧它,雖然兩隻體型相差巨大,種族也不相同,但動物之間相處久了也是會存在情誼的。
大黑的離世對阿禿的打擊十分大,讓阿禿很是消沉了一段日子,有的時候阿禿還會離開營地,一隻龍跑去黑水河邊趴在埋葬大黑的地方,一趴就是一下午。
樊伉知道後,很是感慨了一會這兩隻之間跨越種族的情誼,只讓人注意阿禿的動向,別讓羌人趁著它落單的機會傷害它或是將它擄走。
樊伉可是知道別的部落很是眼饞阿禿的勇猛和能幹的。
過了半個月,烈焰的孫女產下了兩匹健康的小馬駒。
大多數母駒每胎基本只產一隻馬駒,也不知道是烈焰的基因太強,還是確實被他養得好,懷孕的母馬大多都一胎產雙駒,偶爾還會有三駒出生,如今這個馬場裡連同種-馬在內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馬匹已經將近七百匹。
若是擅長放牧的遊牧民族,七百匹馬並不算多,可能一個小部落就不止七百匹,但對於習慣農耕的大漢人來說,七百匹馬已經是很大一筆財富,尤其這七百匹馬質量都很優秀,其中適合做挽馬的不過百來匹,其他六百匹都是適合做戰馬的。
至於牛羊之類的樊伉就沒有統計過,供應他們這個千餘人營地的肉食綽綽有餘,還能支持他阿翁不少。
樊噲身為主帥,輕易不得離開駐地,但他還是比較疼愛樊伉這個兒子的,時常會派遣隨扈武阜王回借著巡營的理由去探望樊伉,所以對樊伉那邊的情況不說了如指掌,大體還是有個數的。
說到這個樊噲還挺驚訝的。
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挺能折騰,賺錢更是一把好手,可養馬?
從小到大他連馬都沒見過幾回,什麼時候居然這麼會養馬了?
聽武阜和王回的語氣簡直把樊伉養的馬奉成神駒,好聽的話跟不要錢似地直往外冒,說得他都有些心動了。
名將愛好馬,樊噲身為大將軍,戎馬征戰幾十年,騎得最多的還是驢,馬都很少騎,好馬就更不用說了,見都見得少。
聽部將吹捧的次數多了,樊噲也不禁期待起來。
樊伉是他兒子,真養出好馬,他這個做阿翁的應該有份吧。
樊噲暗戳戳地想著。
機會很快就來了。
登基四年的新帝終於娶妻,妻子是櫟陽內史長修平侯杜恬的女兒。
新帝娶妻乃是大事,如若不出意外,這位長修平侯家的千金以後就是大漢朝的皇后,惠帝和太后都下旨如樊噲樊伉父子回京。
說是慶賀,其實內情並沒有如此簡單。
這幾年樊伉身在外地,京中的事情卻並不陌生,呂嬃隔三差五便會派家臣給樊伉送信,開始不過說些家長里短,沒甚營養的話,再親的母子每個月雷打不動地三四封信,時日長了也沒甚話好說,呂嬃便將京中發生的一些大事說與他聽。
比如呂產呂祿兄弟日漸長進,又升了官兒,又比如新任的丞相一職終於有了定論,乃是安國侯王陵。這位安國侯秉性耿直,倒是頗得新帝信任,就是與太后呂雉偶爾有些政見不合。
原因說來也簡單。
惠帝仁孝,事呂后十分尊重,凡事皆與她商量,呂后養尊處優幾年,性子日漸驕矜起來,見兄長二人對大漢有功,有心想立呂氏一族為王,不想朝議之時受到朝臣的抵制,尤以王陵為最。
昔年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而今呂氏,非約也。
高皇帝在位時就因異姓王勢大,恐他死後兒子不足,無法壓制異姓諸王而屢屢生出剷除異姓諸王的心思,第一個被拿來殺雞儆猴的就是楚王韓信。
惠帝年歲漸長,於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見解。
他雖仁善,卻也知異姓王侯的存在終是對漢王室的一大威脅,廢異姓王侯只是早晚的事,這個時候他自然不願再加封幾個異姓王為他或是他的繼承者增加麻煩。
當然,他對兩位舅舅甚至樊噲這位姨父都是十分信任的,但為天下蒼生著想,大漢只需要一個漢王室,那些國中之國的諸侯國還是消失的好。
只不過他比較傾向於採納樊伉當初提出的推恩令之策這樣溫和懷柔的手段,溫水煮青蛙一樣一步一步削弱諸候國的實力,而不是像劉邦那樣直接逼反諸王,進而武力鎮壓。
一個想大封諸呂,扶持娘家勢力,一個想竭力維護劉姓漢室的利益,這個時候這對大漢朝最尊貴的母子之間已經因為政見不合而開始生出嫌隙。
樊伉聽說貓和狗在知道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會離開主人自己找個隱秘僻靜的角落靜靜地等死。
他把大黑的窩挪到自己的床頭,每天儘可能地多抽時間陪伴它,希望在它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日能過得不那麼孤單。
阿禿仿佛感知到了什麼,也減少了每天外出瘋玩的時間,成天陪在大黑身邊,默默地等待著最親密的小夥伴離世的日子。
在烈焰四代出生的時候,大黑便在樊伉和阿禿無名的陪伴中安靜地閉上了眼睛。
雖然早就有了心理準備,這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樊伉還是覺得無比悲傷。
他把大黑葬在了風景優美的黑水河邊,當大黑的屍體被黃土掩埋的時候,阿禿髮出了一聲巨大的響徹山林的悲鳴聲,仿佛在哀悼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小夥伴。
它在還是一顆蛋時起就是大黑在照顧它,雖然兩隻體型相差巨大,種族也不相同,但動物之間相處久了也是會存在情誼的。
大黑的離世對阿禿的打擊十分大,讓阿禿很是消沉了一段日子,有的時候阿禿還會離開營地,一隻龍跑去黑水河邊趴在埋葬大黑的地方,一趴就是一下午。
樊伉知道後,很是感慨了一會這兩隻之間跨越種族的情誼,只讓人注意阿禿的動向,別讓羌人趁著它落單的機會傷害它或是將它擄走。
樊伉可是知道別的部落很是眼饞阿禿的勇猛和能幹的。
過了半個月,烈焰的孫女產下了兩匹健康的小馬駒。
大多數母駒每胎基本只產一隻馬駒,也不知道是烈焰的基因太強,還是確實被他養得好,懷孕的母馬大多都一胎產雙駒,偶爾還會有三駒出生,如今這個馬場裡連同種-馬在內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馬匹已經將近七百匹。
若是擅長放牧的遊牧民族,七百匹馬並不算多,可能一個小部落就不止七百匹,但對於習慣農耕的大漢人來說,七百匹馬已經是很大一筆財富,尤其這七百匹馬質量都很優秀,其中適合做挽馬的不過百來匹,其他六百匹都是適合做戰馬的。
至於牛羊之類的樊伉就沒有統計過,供應他們這個千餘人營地的肉食綽綽有餘,還能支持他阿翁不少。
樊噲身為主帥,輕易不得離開駐地,但他還是比較疼愛樊伉這個兒子的,時常會派遣隨扈武阜王回借著巡營的理由去探望樊伉,所以對樊伉那邊的情況不說了如指掌,大體還是有個數的。
說到這個樊噲還挺驚訝的。
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挺能折騰,賺錢更是一把好手,可養馬?
從小到大他連馬都沒見過幾回,什麼時候居然這麼會養馬了?
聽武阜和王回的語氣簡直把樊伉養的馬奉成神駒,好聽的話跟不要錢似地直往外冒,說得他都有些心動了。
名將愛好馬,樊噲身為大將軍,戎馬征戰幾十年,騎得最多的還是驢,馬都很少騎,好馬就更不用說了,見都見得少。
聽部將吹捧的次數多了,樊噲也不禁期待起來。
樊伉是他兒子,真養出好馬,他這個做阿翁的應該有份吧。
樊噲暗戳戳地想著。
機會很快就來了。
登基四年的新帝終於娶妻,妻子是櫟陽內史長修平侯杜恬的女兒。
新帝娶妻乃是大事,如若不出意外,這位長修平侯家的千金以後就是大漢朝的皇后,惠帝和太后都下旨如樊噲樊伉父子回京。
說是慶賀,其實內情並沒有如此簡單。
這幾年樊伉身在外地,京中的事情卻並不陌生,呂嬃隔三差五便會派家臣給樊伉送信,開始不過說些家長里短,沒甚營養的話,再親的母子每個月雷打不動地三四封信,時日長了也沒甚話好說,呂嬃便將京中發生的一些大事說與他聽。
比如呂產呂祿兄弟日漸長進,又升了官兒,又比如新任的丞相一職終於有了定論,乃是安國侯王陵。這位安國侯秉性耿直,倒是頗得新帝信任,就是與太后呂雉偶爾有些政見不合。
原因說來也簡單。
惠帝仁孝,事呂后十分尊重,凡事皆與她商量,呂后養尊處優幾年,性子日漸驕矜起來,見兄長二人對大漢有功,有心想立呂氏一族為王,不想朝議之時受到朝臣的抵制,尤以王陵為最。
昔年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而今呂氏,非約也。
高皇帝在位時就因異姓王勢大,恐他死後兒子不足,無法壓制異姓諸王而屢屢生出剷除異姓諸王的心思,第一個被拿來殺雞儆猴的就是楚王韓信。
惠帝年歲漸長,於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見解。
他雖仁善,卻也知異姓王侯的存在終是對漢王室的一大威脅,廢異姓王侯只是早晚的事,這個時候他自然不願再加封幾個異姓王為他或是他的繼承者增加麻煩。
當然,他對兩位舅舅甚至樊噲這位姨父都是十分信任的,但為天下蒼生著想,大漢只需要一個漢王室,那些國中之國的諸侯國還是消失的好。
只不過他比較傾向於採納樊伉當初提出的推恩令之策這樣溫和懷柔的手段,溫水煮青蛙一樣一步一步削弱諸候國的實力,而不是像劉邦那樣直接逼反諸王,進而武力鎮壓。
一個想大封諸呂,扶持娘家勢力,一個想竭力維護劉姓漢室的利益,這個時候這對大漢朝最尊貴的母子之間已經因為政見不合而開始生出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