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
院中高談闊論,百里家的長孫抱著嬰孩,不時回頭瞧祖父祖母。
「嘴上把著點兒門,」百里夫人慌忙去捂夫君的嘴,眾目睽睽,他們得顧及晚輩的體面,「這席上還有別的士族呢!」
說的也是,也並非全部的北方士族都沒來。
「哼,」百里觀南不稀罕,就這幾個士族赴宴,那一樣是打他的臉,「我知道他們為何不敢來!」
百里夫人心裡也有計較,聞言輕聲湊上前,「莫不是此前的坊間流言?」
說的正是各地疫病引發的推測。
要說這病起得急,又是在盛夏,起先百姓都以為只是尋常疫病。後來醫局遲遲研製不出對症的藥方,一具具屍體抬出去,就慢慢有了妖異之說:
結合此前的讖語,因鐸州早顯帝王氣,可惜慕容述原本是被靖襄帝貶至嶺南,自身氣脈與鐸州地脈相左,而今卻入主皇宮登基為帝,兩相作用之下,以鐸州為起點,凡世家高門亦或黎民百姓,住得越近住得越久,就越容易遭受反噬。
慕容述登基將將三個月,古來天象常以三月為期,如今症候已經慢慢顯現。
百里觀南點點頭,流言煞有介事,仿佛容不得他們不信。
「可我聽淳于夫人說,」百里夫人轉念一想,又說:「此案業已查明,並且張榜昭告天下,是有心人在分裂大梁,妄圖營造主上德不配位的假象,聽起來並非是妖異作祟啊?」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況且雖然釘子被拔除,那痕跡卻留下了,」百里觀南負手皺眉,「你說廷尉已張榜昭告天下,可普天之下又有幾人有耐性去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又有幾人會信這上面的內容?說不準百姓還會以為,這不過是為穩定大梁民心而量身打造的說辭罷了!」
世家也好,百姓也罷,人們往往只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天脈地脈相互作用,波及臣民的念頭先入為主,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地方不能呆了。
「我說老頭子,那告示不會當真只是安慰咱們吧?」百里夫人一聽夫君這麼說,反倒跟著懷疑起告示的內容,「我可聽說生病的都是田騶,咱們那些田莊——」
百里觀南斜睨一眼,「你看你,方才還一副不信的樣子!」
「你我老兩口一隻腳都進了,」百里夫人戛然而止,今日可是她寶貝曾孫的滿月宴,剛出生的孩子最嬌氣,說什麼話那都忌諱著呢。於是她趕緊換了說法,「咱們年歲大了自然不怕,可總怕兒孫無辜受牽連,這不也是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兒孫滿堂是祝願,世家大族能多年左右朝政,靠的也是生生不息。斷子絕孫就是對他們最為深刻的詛咒。
這話就像魔咒,一旦入耳就在心裡種下陰影,尤其北方士族,他們南渡遷居本就是逼不得已,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他們對江左田宅心存偏見已久。此事一出,即便白紙黑字查得再清楚,他們也會懷疑,也會猶豫,也會害怕繼續居住下去,會否有損他們的陰德。
「人之常情,」百里觀南輕嗤,「我看他們要的就是人之常情!」
…
幾日後,嶺南平州,刺史府衙
「主子,那信上究竟寫了什麼?」念一看謝元貞伏在案桌將一封信翻來覆去看了幾遍,不禁問:「怎的眉頭鎖得這樣緊?」
自攻下平、鄄二州,謝元貞借徹查軍中細作的名頭暫居平州,也想趁此摸清其餘三州叛軍的情況,如今過去半月,謝元貞總算整理得差不多,崔應辰這封信來得巧,否則謝元貞都要以為裴雲京當真是希望自己下放歷練,已將自己拋諸腦後了。
不過信中三言兩語,拼在一起卻令人發愁。
「外兄說溫孤翎帶著一眾北方士族,」謝元貞聽罷,終於將信擱下,「要來嶺南定居。」
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
也不知裴雲京究竟使了什麼陰謀詭計,能撬得動這麼多老狐狸的老巢。
「什麼玩意兒?」念一頭頂疑問滿天飛,眉頭一緊,把眼睛都皺沒了,「這溫孤翎不是度支尚書麼?他不做他的京官兒了?」
放著他的京官兒不做,放著裴雲京這尊大佛不巴結,偏跟著謝元貞一道下放?
可詳情崔應辰也不便在信中明說,因著此前妖異之說,北方士族心生懷疑,南方士族心裡不服跳出來指責,還不是因為侉子鬼的到來,這才生出這許多邪祟之說。由是南北之間的矛盾沒減輕,甚至北方士族開始主動南遷,誓要尋個山清水秀,福蔭子孫的好地兒定居。
「此次溫孤翎牽頭,士族南遷,外兄信中叮囑我務必多加提防,」謝元貞輕笑,「看來我這平叛的日子太過清湯寡水,領軍大人還預備給我加菜呢。」
裴雲京的目的始終是世家,這一點崔應辰明白,謝元貞更明白,所以不管他用何種手段,裴雲京想要謝元貞與世家兩虎相鬥的心昭然若揭。
知道這一點,無論是防範還是反擊都有了著力點。
「從前這個溫孤翎便同您作對,」念一愁得掉毛,不停往嘴裡塞楊梅,「有個尉遲燾還不夠,現下再來個溫孤翎,裴雲京怎的不直接將朝廷搬到嶺南同您打擂台,還省得調兵遣將了!」
「嘴上把著點兒門,」百里夫人慌忙去捂夫君的嘴,眾目睽睽,他們得顧及晚輩的體面,「這席上還有別的士族呢!」
說的也是,也並非全部的北方士族都沒來。
「哼,」百里觀南不稀罕,就這幾個士族赴宴,那一樣是打他的臉,「我知道他們為何不敢來!」
百里夫人心裡也有計較,聞言輕聲湊上前,「莫不是此前的坊間流言?」
說的正是各地疫病引發的推測。
要說這病起得急,又是在盛夏,起先百姓都以為只是尋常疫病。後來醫局遲遲研製不出對症的藥方,一具具屍體抬出去,就慢慢有了妖異之說:
結合此前的讖語,因鐸州早顯帝王氣,可惜慕容述原本是被靖襄帝貶至嶺南,自身氣脈與鐸州地脈相左,而今卻入主皇宮登基為帝,兩相作用之下,以鐸州為起點,凡世家高門亦或黎民百姓,住得越近住得越久,就越容易遭受反噬。
慕容述登基將將三個月,古來天象常以三月為期,如今症候已經慢慢顯現。
百里觀南點點頭,流言煞有介事,仿佛容不得他們不信。
「可我聽淳于夫人說,」百里夫人轉念一想,又說:「此案業已查明,並且張榜昭告天下,是有心人在分裂大梁,妄圖營造主上德不配位的假象,聽起來並非是妖異作祟啊?」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況且雖然釘子被拔除,那痕跡卻留下了,」百里觀南負手皺眉,「你說廷尉已張榜昭告天下,可普天之下又有幾人有耐性去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又有幾人會信這上面的內容?說不準百姓還會以為,這不過是為穩定大梁民心而量身打造的說辭罷了!」
世家也好,百姓也罷,人們往往只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天脈地脈相互作用,波及臣民的念頭先入為主,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地方不能呆了。
「我說老頭子,那告示不會當真只是安慰咱們吧?」百里夫人一聽夫君這麼說,反倒跟著懷疑起告示的內容,「我可聽說生病的都是田騶,咱們那些田莊——」
百里觀南斜睨一眼,「你看你,方才還一副不信的樣子!」
「你我老兩口一隻腳都進了,」百里夫人戛然而止,今日可是她寶貝曾孫的滿月宴,剛出生的孩子最嬌氣,說什麼話那都忌諱著呢。於是她趕緊換了說法,「咱們年歲大了自然不怕,可總怕兒孫無辜受牽連,這不也是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兒孫滿堂是祝願,世家大族能多年左右朝政,靠的也是生生不息。斷子絕孫就是對他們最為深刻的詛咒。
這話就像魔咒,一旦入耳就在心裡種下陰影,尤其北方士族,他們南渡遷居本就是逼不得已,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他們對江左田宅心存偏見已久。此事一出,即便白紙黑字查得再清楚,他們也會懷疑,也會猶豫,也會害怕繼續居住下去,會否有損他們的陰德。
「人之常情,」百里觀南輕嗤,「我看他們要的就是人之常情!」
…
幾日後,嶺南平州,刺史府衙
「主子,那信上究竟寫了什麼?」念一看謝元貞伏在案桌將一封信翻來覆去看了幾遍,不禁問:「怎的眉頭鎖得這樣緊?」
自攻下平、鄄二州,謝元貞借徹查軍中細作的名頭暫居平州,也想趁此摸清其餘三州叛軍的情況,如今過去半月,謝元貞總算整理得差不多,崔應辰這封信來得巧,否則謝元貞都要以為裴雲京當真是希望自己下放歷練,已將自己拋諸腦後了。
不過信中三言兩語,拼在一起卻令人發愁。
「外兄說溫孤翎帶著一眾北方士族,」謝元貞聽罷,終於將信擱下,「要來嶺南定居。」
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
也不知裴雲京究竟使了什麼陰謀詭計,能撬得動這麼多老狐狸的老巢。
「什麼玩意兒?」念一頭頂疑問滿天飛,眉頭一緊,把眼睛都皺沒了,「這溫孤翎不是度支尚書麼?他不做他的京官兒了?」
放著他的京官兒不做,放著裴雲京這尊大佛不巴結,偏跟著謝元貞一道下放?
可詳情崔應辰也不便在信中明說,因著此前妖異之說,北方士族心生懷疑,南方士族心裡不服跳出來指責,還不是因為侉子鬼的到來,這才生出這許多邪祟之說。由是南北之間的矛盾沒減輕,甚至北方士族開始主動南遷,誓要尋個山清水秀,福蔭子孫的好地兒定居。
「此次溫孤翎牽頭,士族南遷,外兄信中叮囑我務必多加提防,」謝元貞輕笑,「看來我這平叛的日子太過清湯寡水,領軍大人還預備給我加菜呢。」
裴雲京的目的始終是世家,這一點崔應辰明白,謝元貞更明白,所以不管他用何種手段,裴雲京想要謝元貞與世家兩虎相鬥的心昭然若揭。
知道這一點,無論是防範還是反擊都有了著力點。
「從前這個溫孤翎便同您作對,」念一愁得掉毛,不停往嘴裡塞楊梅,「有個尉遲燾還不夠,現下再來個溫孤翎,裴雲京怎的不直接將朝廷搬到嶺南同您打擂台,還省得調兵遣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