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我想,很多人的心理恐懼和困擾,大概就是這個問題吧。
我們真的能夠直視自己嗎?
總會有那麼一兩個部位是自己不太滿意和接受的吧,也許是相貌,也許是身材,還有兜里的錢,尤其是那些世俗意義上,讓多數人趨之若鶩的東西。
如果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還會有足夠的力量嗎?我自問。
與張先生的諮詢進展到目前這個階段,我能感覺到他的變化。當然,這不代表他不再會受到自尊上的困擾,或是情緒上的反覆。
自尊問題的背後涉及一些更深層次的因由,比如早期經歷、依戀模式、人格發展階段水平等。
總體而言,我對張先生的判斷是,他的人格發展較為良好,語言和思維能力也較高。這也是他在一段時間後,能夠從諮詢中領悟較多、改善較快的原因。
我們的成長是需要時間和際遇的,目前,他感覺生活沒有新的困擾,暫時降低了諮詢的頻率,我覺得可行。
一直到後來,我們才慢慢地觸及那些問題。長期諮詢就是這樣,是一個慢慢深入的過程,許多人在漸漸發現自己的盲區後,會產生重新認識自己的感覺。就像全身細胞和血液完成了一次更替,成了一個新的自己,同時也仍是過去的自己。
第五章 暴力基因
一
有一日早上,我和往常一樣早起去見張先生。
出了小區大門,有幾個早點攤,不遠處就是公交站。
人們熙來攘往,一幅繁忙的景象,這個時間大家都已經忙起來了。
因為熟悉,眼前的景象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我的腦袋還停留在昨天的個案里,一直在思考如何處理會更好。
這個時候,一個人影突然闖入我的視線。
確切地說,是我的注意力迅速被他抓住了。
他的速度很快,以至於我看向它時,大腦還沒有分辨出那是什麼。那是我在平日沒見到過的,而且也不會見到。
那個人影,就在公交車裡。車裡有許多人,但他與其他人都不同,他的身體似乎處於黑暗之中,抑或他穿著一件黑色的衣服。
車子經過我面前,那一瞥而過的瞬間,我看見了他的眼睛。
對,只是一雙眼睛。我看不清那人的容貌,但這雙眼睛卻讓我在詫異之餘捕捉到一絲熟悉感。
我到底有沒有看到一個人,是我眼花了嗎?他又為什麼讓我感覺這麼熟悉呢?
一雙眼睛……
我一抬頭,猛地愣怔在那裡。
那好像是曾經在鏡子裡出現過的一雙眼睛,在那天的夢裡,我也是先看到了一個人影,他的一雙眼睛盯著我,然後……
我怎麼會在這裡見到他?他應該不存在啊。
我有些慌了神。
我趕緊用目光再去搜尋那輛公交車,想確認自己是不是又看錯了,卻只看見了一個遠去的車影。
又遇到了這種情況,和上次一樣,明明剛剛看見了什麼,一晃神卻不見了。
是我又眼花了嗎?
然而,相比上一次,我的擔心隱約加重了。
上一次是在鏡子裡看見了東西,而這一次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在眼前!如果說鏡子裡有可能是反光造成的錯覺,那在身邊出現又要如何解釋呢?
這個人影以後是不是還會出現?是不是會在任意的地方出現?
如果我在任何地方都會看見它,那大概就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它真的存在,它可能是某個人在監視我、跟蹤我。
二是……
我怔住了。
直到身邊響起了電話鈴聲,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到了工作室。
我跳出剛才的思緒,接起電話,一個女人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
「你好,是心理醫生嗎?」她的聲音虛弱而沙啞。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陸宇,有什麼可以幫到你?」
「我需要幫助,你能幫幫我嗎?不,是幫我的孩子……」她的語氣聽上去很焦慮,語言組織已顯混亂。
「不著急,你慢慢說。」
「我的孩子,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了。」
「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是的,你能不能過來一下?」
「我現在沒有時間,等會兒還有工作,最早可以預約的時間要兩天以後。不好意思,你還需要嗎?」
她考慮了幾秒鐘:「好吧,那兩天後你可以過來嗎?我現在不確定,他願不願意……」
這是在與青少年的諮詢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往往表現為情況急迫,尤其是家長很急迫,他們想要孩子快點改變,又手足無措。
「可以出診。但是最好是徵得孩子的同意後,他能有主動性是最好的,如果他是被迫的,會有更多的工作難度,我只能去試試了。」我得把困難先講明,心理諮詢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在緊急時刻用來「滅火」的工具。
和身體的保養一樣,當心理疾病的症狀表現出來的時候,意味著內在的病灶已經存在許久,不合適的互動模式使得矛盾一天天地累積。
矛盾終將爆發。
這是一個發泄的過程,就像人需要眼淚,需要悲傷一樣。
這個時候首要的是保證當事人的人身安全,至於諮詢,在當時可以起到一定的陪伴作用。而要從根本上解決病灶,這需要在冷靜下來後,慢慢去探討和思考。而決不是像許多家長所期待的那樣,平日裡從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到了問題爆發的時候,無計可施,才想到讓諮詢師來幫忙滅火。
我們真的能夠直視自己嗎?
總會有那麼一兩個部位是自己不太滿意和接受的吧,也許是相貌,也許是身材,還有兜里的錢,尤其是那些世俗意義上,讓多數人趨之若鶩的東西。
如果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還會有足夠的力量嗎?我自問。
與張先生的諮詢進展到目前這個階段,我能感覺到他的變化。當然,這不代表他不再會受到自尊上的困擾,或是情緒上的反覆。
自尊問題的背後涉及一些更深層次的因由,比如早期經歷、依戀模式、人格發展階段水平等。
總體而言,我對張先生的判斷是,他的人格發展較為良好,語言和思維能力也較高。這也是他在一段時間後,能夠從諮詢中領悟較多、改善較快的原因。
我們的成長是需要時間和際遇的,目前,他感覺生活沒有新的困擾,暫時降低了諮詢的頻率,我覺得可行。
一直到後來,我們才慢慢地觸及那些問題。長期諮詢就是這樣,是一個慢慢深入的過程,許多人在漸漸發現自己的盲區後,會產生重新認識自己的感覺。就像全身細胞和血液完成了一次更替,成了一個新的自己,同時也仍是過去的自己。
第五章 暴力基因
一
有一日早上,我和往常一樣早起去見張先生。
出了小區大門,有幾個早點攤,不遠處就是公交站。
人們熙來攘往,一幅繁忙的景象,這個時間大家都已經忙起來了。
因為熟悉,眼前的景象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我的腦袋還停留在昨天的個案里,一直在思考如何處理會更好。
這個時候,一個人影突然闖入我的視線。
確切地說,是我的注意力迅速被他抓住了。
他的速度很快,以至於我看向它時,大腦還沒有分辨出那是什麼。那是我在平日沒見到過的,而且也不會見到。
那個人影,就在公交車裡。車裡有許多人,但他與其他人都不同,他的身體似乎處於黑暗之中,抑或他穿著一件黑色的衣服。
車子經過我面前,那一瞥而過的瞬間,我看見了他的眼睛。
對,只是一雙眼睛。我看不清那人的容貌,但這雙眼睛卻讓我在詫異之餘捕捉到一絲熟悉感。
我到底有沒有看到一個人,是我眼花了嗎?他又為什麼讓我感覺這麼熟悉呢?
一雙眼睛……
我一抬頭,猛地愣怔在那裡。
那好像是曾經在鏡子裡出現過的一雙眼睛,在那天的夢裡,我也是先看到了一個人影,他的一雙眼睛盯著我,然後……
我怎麼會在這裡見到他?他應該不存在啊。
我有些慌了神。
我趕緊用目光再去搜尋那輛公交車,想確認自己是不是又看錯了,卻只看見了一個遠去的車影。
又遇到了這種情況,和上次一樣,明明剛剛看見了什麼,一晃神卻不見了。
是我又眼花了嗎?
然而,相比上一次,我的擔心隱約加重了。
上一次是在鏡子裡看見了東西,而這一次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在眼前!如果說鏡子裡有可能是反光造成的錯覺,那在身邊出現又要如何解釋呢?
這個人影以後是不是還會出現?是不是會在任意的地方出現?
如果我在任何地方都會看見它,那大概就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它真的存在,它可能是某個人在監視我、跟蹤我。
二是……
我怔住了。
直到身邊響起了電話鈴聲,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到了工作室。
我跳出剛才的思緒,接起電話,一個女人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
「你好,是心理醫生嗎?」她的聲音虛弱而沙啞。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陸宇,有什麼可以幫到你?」
「我需要幫助,你能幫幫我嗎?不,是幫我的孩子……」她的語氣聽上去很焦慮,語言組織已顯混亂。
「不著急,你慢慢說。」
「我的孩子,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了。」
「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是的,你能不能過來一下?」
「我現在沒有時間,等會兒還有工作,最早可以預約的時間要兩天以後。不好意思,你還需要嗎?」
她考慮了幾秒鐘:「好吧,那兩天後你可以過來嗎?我現在不確定,他願不願意……」
這是在與青少年的諮詢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往往表現為情況急迫,尤其是家長很急迫,他們想要孩子快點改變,又手足無措。
「可以出診。但是最好是徵得孩子的同意後,他能有主動性是最好的,如果他是被迫的,會有更多的工作難度,我只能去試試了。」我得把困難先講明,心理諮詢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在緊急時刻用來「滅火」的工具。
和身體的保養一樣,當心理疾病的症狀表現出來的時候,意味著內在的病灶已經存在許久,不合適的互動模式使得矛盾一天天地累積。
矛盾終將爆發。
這是一個發泄的過程,就像人需要眼淚,需要悲傷一樣。
這個時候首要的是保證當事人的人身安全,至於諮詢,在當時可以起到一定的陪伴作用。而要從根本上解決病灶,這需要在冷靜下來後,慢慢去探討和思考。而決不是像許多家長所期待的那樣,平日裡從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到了問題爆發的時候,無計可施,才想到讓諮詢師來幫忙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