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本少年英俠,若非家中慘變,否則依舊是那個豪俠的公子哥兒。如今,大仇得報又有新的目標在前,他總算是找回了幾分意氣。

  他和柳湘蓮幾個大約是這世界上少數幾個還和林瑜如年少時來往一般,這也和他們的秉性有關。林瑜有時候在馮紫英的奏章之上回以玩笑,一時還被後世引為美談。

  倒是賈環,許是長大了一些,又有了自己的事業,倒沒有了年少之時的怨憤,也算是能夠理解當初眾人對待他的態度——都是陌生人了,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看,還真沒什麼——當然,叫他再回去,他是打死不樂意的。林子見馮紫英小心,心裡也承他的情,就釋然笑道:“若非皇帝陛下的偉業,我早不知道落到什麼田地去了。如今為陛下效力,真是死也甘願。”

  過去的事情他是不想再提了,要說一開始他是憋著一股氣,在終於當上參謀的時候,還曾經悄咪|咪地去打聽賈家如今過得如何,也不知是盼著他們好還是不好。

  知道他們現在過得小富即安,他心中不知怎麼說,時間一久,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要不是遇上馮紫英他還真的想不起來。

  顏舒的事情也是林子看他同病相憐,出手幫了忙。林子出手了,就相當於馮紫英這個副將伸手,下面辦起事來也就格外的盡心。

  “很是,陛下長於征戰,是我等軍人之榮幸。”馮紫英話音一轉,道,“軍中尚未有命令下來,但看苗頭是在北方,只不知具體是在哪裡。”棉服已經陸陸續續運過來了,瞧著於往常的冬季制服可不一樣。軍士們沒看見不知道,但是馮紫英和林子這樣的軍官們卻是心中有數的。

  “照理說,北面已經有了蘇木將軍,這兩年一直很平穩的向外推進。”軍中也有內部月刊,專門報導各處非機密的軍士行動和戰爭情況。是以,他們都知道,北面其實不需要再加人。馮紫英和蘇木同為副將,手下領著兩萬兵士,這一回全部出動,可見並非小事。

  兩人對視一眼,默契地想到了同一個國家:俄羅斯。

  征伐俄羅斯的這件事情,林瑜雖然暫時還沒有公布,但是也沒有多費心遮掩。對於軍人來說,只要多關注這一段時間的內部月刊,就會發現出現在月刊上的關於俄羅斯的內容越來越多。

  但就在前不久,兩國之間正式往來,讓眾人以為報刊雜誌上出現這個國家地風土人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赴歐使團離開的前後,各種大報小報、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刊物上連篇累牘的出現關於歐洲的介紹等等。大多數時候,這樣的介紹都是為了博人眼球而胡亂寫出來的。但是京城日報這樣的官府喉舌以及軍隊月刊這樣的專供刊物,上面的東西準確性還是值得相信的。

  馮紫英他在接到正式的命令之前,也從來沒有像這個方面想過,但是這一次出現的冬衣以及種種不尋常的信號讓他相信,皇帝這是真的要想北面動兵了。

  他不會去想在兩國正式往來之後再動兵戈是不是顯得無禮,顯得師出無名。對於他這樣的軍人來說,皇帝的旨意就是他們槍口對準的方向,不需要有絲毫的猶豫。

  “作戰是軍人的事,怎樣將將戰爭變得師出有名不就是文人的事情嗎?”頂著眾臣目瞪口呆地表情,林瑜理所當然道,“這方是文武相濟之道。”

  不,這不是文武相濟,而是蛇鼠一窩、狼狽為奸。底下的工部尚書咽了一口口水,艱難地想,然後上前毅然地誇讚道:“皇上英明,文武之間自當如此。”

  實在不是他狗腿子,而是這時候兵部的軍人正在虎視眈眈地看著他們呢。就這個幾個軍人自然不要緊,但是卻沒人敢冒著天下軍人的怒火說什麼和平的話。軍隊需要功勳,這一場征戰到來的巨大的利益,讓所有參與進去的官僚們都可以豐潤。這已經不是林瑜一己之意,而是來自整個朝堂乃至於整個民間的巨大聲音。

  便是工部尚書他自己,他的兒子就已經在軍隊中做了一個管著後勤的文職。如果有幸參與進去,就算少一點但是好歹也有功勳可拿。他敢說出什麼反對的話麼,回去可不是要被妻子扯耳朵。

  這還只是一個內部的小朝會,正式的戰爭動員還早得很,但是他卻已經見識到了朝堂上的轉變。這個從偽朝做到了本朝的工部尚書因著老實能幹好欺負,成功地站穩了腳跟,還積攢了不少的功勳。他這也算得上是兩朝元老了,曾經的朝堂上哪裡看得到這樣的場面呢。

  換做偽朝,一說到戰爭,現是御史跳出來各種感嘆,各種艱難云云,然後是稍微大一點的官員跟著跑出來反對。緊接著,就是內閣大學士打圓場,皇上說的對,是應該如何如何,但是也要看一下國家財計如何,轉頭詢問戶部尚書。管國庫的便壓上最後的一份稻草,國庫艱難啊!哪裡哪裡遭了災,哪裡哪裡又有饑荒,實在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一般而言,皇帝實在是心動的話,就會不死心地再問一遍。大臣們一看,就這麼勸誡不行,於是集體跪下,口稱三思。走到這一步,差不多也結束了,皇帝再大的心思也淡了。

  其實不獨是偽朝,歷朝歷代除了開國皇帝都是差不多的。開國皇帝一般都是馬上得的皇位,戰爭對他們來說還真是如吃飯飲水一般自然。

  林瑜的確也是開國皇帝,但是這個工部尚書就是覺得不一樣的。軍人渴戰這是他們的天性,但是整個朝堂聽見戰爭都開始兩眼反光,他還聽見了身後有人在討論戰爭之後,是不是應該遵循倭國舊事。可見這兩年倭國這邊源源不斷送過來的金銀給這些朝臣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正如之前所說,如今朝臣的俸祿和他們的在位之時的功績直接掛鉤,不僅僅現在如此,連他們致仕之後也是這般。對於那些有才能的官員來說,這樣的政策毫無疑問是他們的福音了。但是對大多數能力不是很強,也不太願意擔干係的官員來說,戰爭對於他們來說,就代表著只要大勝就有他們的一份進帳。而若是他們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軍隊卻依然戰敗了,那麼他們也不用擔責。

  於是,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時代,戰爭就成了百利而無一害的首選‘好事’。

  戰爭之外其次的選擇就是對外擴張,這時候中央之外陸續發現了大量沒有人的蠻荒之地,最簡單的負責移民都是有功績可以拿,更別說離開中央去當一個移民地的官員了。有人算過,像知縣這個級別的,出去做個一兩任,回來的時候,就可以快快活活地過上下半輩子了。

  瑪麗小姐這些來自西歐的客人們一路看到過的那些碼頭,除了駐軍的存在之外,還是有帝國的官員在當地的。就像是詔書中寫的那樣,沒有一個國家敢拒絕來自帝國的友誼。

  這後一種方法是大多數有著進取心的年輕官員們長有的選擇,帝國處在急速擴張的時期,基本上只要不是太蠢的,都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就像是面對一塊荒地一樣,再懶得也會撒上一把種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收益。更何況,這些官員是帝國層層選拔科考而來。至少,腦筋是不成問題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