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未言罷,已是泣不成聲。
徐階心下驟然一沉。
潛意識隱約提醒他,除卻那位記憶中聰慧活潑的小姑娘,再不會是旁人。
「七娘如何?」身子近乎塌落,他勉力撐起扶手,急切問道。
徐阿四嗓音沙啞,渾濁雙目紅腫:「……閣老節哀。」
他剎那跌足。
「不想……如今成了白發送了黑髮人!」徐階老淚縱橫,「老夫早該料到會有這麼一日……」
她向來是寧可委屈自己也要為他人考慮的性子,一顆心恨不能分了七瓣,自古多思者多早夭,他早該知曉她也難避免這般結局。
只是未曾料想,自己已年逾八十,卻要眼睜睜看著外孫女走在他之前。
隔日李春芳自揚州趕來松江看望恩師,亦是滿面悲容。
「老師節哀,令孫之亡我等也是愕然痛惋。」昔日狀元如今髮鬢皆白,感慨不已,「學生先前見到顧娘子時即覺她身形瘦削,恐是底子薄未能及時調養,不期如今早亡,怎能讓人不痛心。」
徐階已是喉嚨澀腫,聞聽此言,擺手低道:「這丫頭哪裡是底子薄,她在我膝下長大,自幼極少生病……她是生生累死的啊,心裡頭又全是煎熬憂思,兩相摧折怎會承受得住!」
李春芳長嘆,復道:「張太岳如今怕是也痛極。」
張居正是痛極,翌日即上疏稱病推延動身,期間為妻子料理後事,飲食皆不進,哪管僕役苦苦相勸。
返回燕京後,多人前來府上探問,皆被張居正一併拒見。
他照舊入閣視事,將於民間探訪得來的縮弓虛報現象上奏於萬曆,天子不悅,並問詢如何是好。
「清丈事,實百年曠舉,宜及臣在位,務為一了百當。」他明確作出表示,寬慰了皇帝的惴惴不安。
又請免自隆慶元年至萬曆七年,各省未完納的錢糧一百餘萬兩,而稅糧最重的蘇州、松江兩府即占七十餘萬,於是上疏「與其朘民以實奸貪之橐,孰若盡蠲以施曠盪之恩。」
又進一步整頓吏治綱紀,以丈田弛緩之罪名,革松江、池州、安慶等知府職,並逮治虧欠輸京銀兩、錠式不依部樣的河南知府趙于敏。
此外,飭吏部察處不職的朝臣二百六十四人,大量裁革冗官,延續了之前考成法的舊例。
疲憊了一日,傍晚自文淵閣下值,張居正攜一身雪珠歸家,卻再不見庭院中有人走出笑迎。
只有二門前灑掃僕役見了他,擱下笤籬,恭恭敬敬喚了聲「相公」。
「相公,薊北送至的信。」家僕步來,躬下身遞他。
他接過,乃是戚繼光與王瑛一併表達弔唁之意,他一瞥便起了厭倦。
這一月以來,他已見不得這兩個字眼。
他甚而開始怨恨自己,當年她即將啟程歸去松江,為何自己要因這私慾硬生生將她留下。否則,她此刻定然還在江南自由自在做個官宦千金,亦或懸壺民間,圓她濟世願望,從此再無憂慮,再不必隨著他受這百般折磨。
他竟恨透了自己。
為甚麼。
推開書房門,當日離開時走得太匆促,張居正看見幾卷書冊還攤放在案上。妻子素愛整潔,他便為她整理書桌,將卷冊收歸,又把她所置之物放回原位。
從始至終他滴淚未落,仿佛那人只是睡去了,而他還是能自欺欺人她仍好好地活著,仍能笑著問他有沒有好好吃飯。
收拾至桌案一隅時,偶然發現一精巧木盒。
他憶起,這是當年中秋月明時,於喧囂夜市的僻靜一角,她悄悄塞入自己掌心,笑說此為西洋人口中的多寶盒,而其間機關甚多,還有待他日後探索。
可惜之後諸事繁忙集於一身,即便她再次提醒了他,亦忘了將其開啟。
張居正掀開盒蓋,這回不知扭動了甚麼關竅,那蒙了塵的彈珠忽然滾落而出,他匆忙曲身去拾,驀地,又有一張箋紙輕飄飄落下。
是一封未曾發現的信。
指尖莫名發起顫,他強忍腦內混沌將摺痕掀開,卻見其上以熟悉柳體書了一行小字。
連日疲累令他雙目不甚明晰,伏身看去時,呼吸猛地滯住:
「張先生親啟:
既嫁夫君,雖機阱滿前,眾鏃攢體,妾亦不畏也。此世唯願並肩攜手,起落沉浮,定不悔與君餘生相隨,幸甚,幸甚。
——妻顧氏敬上。」
固知終須一別,她卻言從未生悔。
心剎那揪緊,他只覺渾身有如撕扯般痛楚,他言甘願為大明忘家殉國,可他如何能忘她顧七娘。
「我認得你!」
「張先生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喜歡你麼?」
「因為我是一個敏感的人,聽不得別人說我的壞話,那樣會教我什麼事也做不好。可是張先生讓我知道,原來世上還有像先生這樣的人在,哪怕漫天非議和攻訐如雪片飛來,也能堅守信仰,像耀目的日光一般前行,而只給世人留一個背影。我實在太喜歡這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人了,當然咯,其中我最愛張先生。」
然而,當時只道是尋常。
過去她每一句淺笑言語,現下皆化作鋒利刀刃,一寸寸割過他的骨骼與心臟,將他削成如今這一副昏沉沉軀殼,頹唐地行走於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徐階心下驟然一沉。
潛意識隱約提醒他,除卻那位記憶中聰慧活潑的小姑娘,再不會是旁人。
「七娘如何?」身子近乎塌落,他勉力撐起扶手,急切問道。
徐阿四嗓音沙啞,渾濁雙目紅腫:「……閣老節哀。」
他剎那跌足。
「不想……如今成了白發送了黑髮人!」徐階老淚縱橫,「老夫早該料到會有這麼一日……」
她向來是寧可委屈自己也要為他人考慮的性子,一顆心恨不能分了七瓣,自古多思者多早夭,他早該知曉她也難避免這般結局。
只是未曾料想,自己已年逾八十,卻要眼睜睜看著外孫女走在他之前。
隔日李春芳自揚州趕來松江看望恩師,亦是滿面悲容。
「老師節哀,令孫之亡我等也是愕然痛惋。」昔日狀元如今髮鬢皆白,感慨不已,「學生先前見到顧娘子時即覺她身形瘦削,恐是底子薄未能及時調養,不期如今早亡,怎能讓人不痛心。」
徐階已是喉嚨澀腫,聞聽此言,擺手低道:「這丫頭哪裡是底子薄,她在我膝下長大,自幼極少生病……她是生生累死的啊,心裡頭又全是煎熬憂思,兩相摧折怎會承受得住!」
李春芳長嘆,復道:「張太岳如今怕是也痛極。」
張居正是痛極,翌日即上疏稱病推延動身,期間為妻子料理後事,飲食皆不進,哪管僕役苦苦相勸。
返回燕京後,多人前來府上探問,皆被張居正一併拒見。
他照舊入閣視事,將於民間探訪得來的縮弓虛報現象上奏於萬曆,天子不悅,並問詢如何是好。
「清丈事,實百年曠舉,宜及臣在位,務為一了百當。」他明確作出表示,寬慰了皇帝的惴惴不安。
又請免自隆慶元年至萬曆七年,各省未完納的錢糧一百餘萬兩,而稅糧最重的蘇州、松江兩府即占七十餘萬,於是上疏「與其朘民以實奸貪之橐,孰若盡蠲以施曠盪之恩。」
又進一步整頓吏治綱紀,以丈田弛緩之罪名,革松江、池州、安慶等知府職,並逮治虧欠輸京銀兩、錠式不依部樣的河南知府趙于敏。
此外,飭吏部察處不職的朝臣二百六十四人,大量裁革冗官,延續了之前考成法的舊例。
疲憊了一日,傍晚自文淵閣下值,張居正攜一身雪珠歸家,卻再不見庭院中有人走出笑迎。
只有二門前灑掃僕役見了他,擱下笤籬,恭恭敬敬喚了聲「相公」。
「相公,薊北送至的信。」家僕步來,躬下身遞他。
他接過,乃是戚繼光與王瑛一併表達弔唁之意,他一瞥便起了厭倦。
這一月以來,他已見不得這兩個字眼。
他甚而開始怨恨自己,當年她即將啟程歸去松江,為何自己要因這私慾硬生生將她留下。否則,她此刻定然還在江南自由自在做個官宦千金,亦或懸壺民間,圓她濟世願望,從此再無憂慮,再不必隨著他受這百般折磨。
他竟恨透了自己。
為甚麼。
推開書房門,當日離開時走得太匆促,張居正看見幾卷書冊還攤放在案上。妻子素愛整潔,他便為她整理書桌,將卷冊收歸,又把她所置之物放回原位。
從始至終他滴淚未落,仿佛那人只是睡去了,而他還是能自欺欺人她仍好好地活著,仍能笑著問他有沒有好好吃飯。
收拾至桌案一隅時,偶然發現一精巧木盒。
他憶起,這是當年中秋月明時,於喧囂夜市的僻靜一角,她悄悄塞入自己掌心,笑說此為西洋人口中的多寶盒,而其間機關甚多,還有待他日後探索。
可惜之後諸事繁忙集於一身,即便她再次提醒了他,亦忘了將其開啟。
張居正掀開盒蓋,這回不知扭動了甚麼關竅,那蒙了塵的彈珠忽然滾落而出,他匆忙曲身去拾,驀地,又有一張箋紙輕飄飄落下。
是一封未曾發現的信。
指尖莫名發起顫,他強忍腦內混沌將摺痕掀開,卻見其上以熟悉柳體書了一行小字。
連日疲累令他雙目不甚明晰,伏身看去時,呼吸猛地滯住:
「張先生親啟:
既嫁夫君,雖機阱滿前,眾鏃攢體,妾亦不畏也。此世唯願並肩攜手,起落沉浮,定不悔與君餘生相隨,幸甚,幸甚。
——妻顧氏敬上。」
固知終須一別,她卻言從未生悔。
心剎那揪緊,他只覺渾身有如撕扯般痛楚,他言甘願為大明忘家殉國,可他如何能忘她顧七娘。
「我認得你!」
「張先生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喜歡你麼?」
「因為我是一個敏感的人,聽不得別人說我的壞話,那樣會教我什麼事也做不好。可是張先生讓我知道,原來世上還有像先生這樣的人在,哪怕漫天非議和攻訐如雪片飛來,也能堅守信仰,像耀目的日光一般前行,而只給世人留一個背影。我實在太喜歡這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人了,當然咯,其中我最愛張先生。」
然而,當時只道是尋常。
過去她每一句淺笑言語,現下皆化作鋒利刀刃,一寸寸割過他的骨骼與心臟,將他削成如今這一副昏沉沉軀殼,頹唐地行走於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