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他詢問林邑當地種植穀物情況時,熱情的僧人主動道:“不若我帶你去看看?”

  莫文遠道:“可以再帶上一人否?”

  得到了僧人的回答後,他直接拉上了神農,莫文遠很會分辨穀物質量的好壞,而真正的農學家,掌握了諸多種植技術的人卻是後者。大黑羊與他們同行,他向來與莫文遠形影不離,而且只要他想,就能在諸多稻中找到最好的那一株。

  他們仨組成的農業小隊,無人能超越。

  林邑的田地不少,與安南國的農民一樣,他們的種植手段也較為原始,刀耕火種不至於,但無論是農具的樣式,插秧的距離,還有套種之類的技術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他們甚至還不大精通製作肥料的方式。

  但正是因為粗糙的種植方式,才更加凸顯出占城稻驚人而充沛的生命力。

  莫文遠站在高處,占城的地勢特殊,這裡多高仰之地,他抬頭覺得自己距離天很近,這裡的田十分湛藍,但以他看來,卻沒有長安的天清澈而透亮。

  低頭,俯身之處是大片大片看不見盡頭的水稻田,那些稻子倒不至於被插得歪七扭八,但水稻與水稻之間的間距未免也太遠了些,而田地也很不肥沃。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水稻們卻長勢良好,他們無不擁有翠綠色的,形狀優雅的惆悵的葉,以及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果實。

  清風吹拂,所有的稻穗向南方舒展枝葉,穗的淺淡的香氣散播在空氣中,經由風的傳遞,沁入人的心田。

  神農能夠看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他對種植的農人道:“此些水稻可是三個月前種下的?”他是用梵文說的,神農不是佛教的神仙,但現在天界西天勢力日益壯大,若想與佛打交道,最好還是會些梵文,他生前就是天下少有的聰明人,擁有超越當時代水平的頭腦,學會梵文自然難不倒他。

  一隊伍人幾乎人人都能說梵語,這讓他們降低了行走林邑的難度。

  農人給出了肯定而令人愉快的答案,他的年紀不大,莫約三十前後,但積年累月的辛勞在他的身上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被風吹日曬的皮膚黝黑而又粗糙,而他的聲音也很沙啞:“三月不到。”他打了個手勢,“莫約還有一旬便可收穫。”

  按照水稻的生長周期,他們可以被分為三類,分別是早稻、中稻和晚稻。早稻的生長期為九十到一百二十天,中稻為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天,晚稻為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天。

  目前莫文遠見過的大唐本土水稻都是中晚稻,而占城稻則是這個時代少見的早稻。

  早稻的優點自然不必多說,如果說原本大唐內的稻穀,即使是在最南方最溫暖的地區都只能做到一年兩熟,那麼換成占城稻,就能做到一年三到四熟,譬如在有天下糧倉之美譽的蘇杭地帶,只要從兩熟變成三熟,就會讓糧食的年產量達到一驚人的數字。

  而這些,正是莫文遠希望看見的。

  神農比他更加專業,他的一雙眼睛好比是最精密的農業測試儀器,可以在短時間內看破諸多尋常人研究很多年,甚至是一輩子才能發現的規律。

  他知道什麼樣的稻穗是最好的,植株多高才恰到好處,他通過葉子的顏色去判斷那些水稻的好壞,更加重要的是,他能看出占城稻與他們在安南看見的稻穀有何不同之處。

  神農先給了農人一些錢與布匹,隨後他便得到了可以去植株觀測的權利,當然,取的不能很多,幾株是上限。

  但從這幾株中,他卻得到了某種令他興奮的結論。

  ……

  在看過稻田的景象後,神農帶著才得到的新鮮的稻穗回到落腳的寺廟中,見四下無他人,僅有南行同路的夥伴,他毫不避諱地使用袖裡乾坤之術,將他在安南不同地區收集到的新鮮稻穗拿出來一一對比。

  因他們到達安南的時間與到達林邑的時間不同,收集到的稻穗成長程度也很不一樣,若按照普通人建立對照組的習慣,這些稻穗所處時期應該是相通的,但有了仙人手段,即便處於不同時期,神農也從植株上殘留的痕跡,知曉它們未來會長成的樣子。

  莫文遠看他使用法術,令安南的稻穗迅速成熟,不免提出了疑問:“若有此偉力,何須千里迢迢從林邑尋找稻穀,直接創造出新作物便可?”

  當年五穀,不也是神農找到的嗎?

  聽過莫文遠的疑問,神農露出一和藹的笑容,他道:“此兩者不大一樣,我當年並非是創造了五穀,而是發現了五穀。”

  “即便是神仙也無造物之偉力,否則女媧娘娘也不會成為聖人。”就譬如說這些稻穀,他神農充其量就是一發現之人,他可以用農家的手段進行嫁接,再用仙人法術加快成長的速度,得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觀測結果。

  但是直接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新的品種,這是不可能的,天道不允許。

  莫文遠其實不大理解天道允許與否的概念,但他還是點點頭,心道若沒有天道留下的種種限制,這世間說不準早就亂套了。

  在對照組成熟程度相同時,只要是洞察力豐富而敏銳的人,都可以看出兩植株的不同,按照本地農人的說法,安南大面積種植的早稻,也是他們林邑傳過去的品種,既然是出於相同品種,那麼倆稻穗應大體相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