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又是為了女人。」裴定方嗤笑一聲,「你娘也好,那個姓蘇的也好,全把你的心神攪亂了。」
他又笑,「不過現在,你倒有幾分像我。」
冷硬心腸,毒辣手段,再無情愛。
裴禛閉了閉眼睛,雙手握刀,狠狠劈下,從左肩到右腹,裴定方的身體快要斷開。
滾燙的血,濺了裴禛一臉一身。
「用盡全力握住手裡的強權,你教我的,我全都收下了。」裴禛冷漠地擦掉臉上的血,「父親,走好。」
地上,裴定方雙目圓睜,嘴角卻在上翹,露出一個詭異的笑。
「世子!」幾個親兵押著安陽進來,「公主妄圖逃跑,在後門被我們抓住了。」
安陽驚恐地看著滿地的屍體,不住掙扎尖叫,「裴禛你這個瘋子,你不得好死!」
「你比那個三皇子硬氣多了。」裴禛莞爾一笑,「我本不想殺你的,可你不該把我娘的下落告訴他,安陽,我娘死了,你又憑什麼活著?」
「我沒有,不是我!」
「只要做過,就有痕跡,除非你把整個牛頭村的人都殺了。」
裴禛看著她,就像在看一條將被開膛破肚的魚,「殺了她祭旗,再把她的頭送到長安,告訴李蘊玉,我裴禛,會不計一切代價取回我的東西。」
漆黑的庭院,燭光閃爍,一隻飛蛾執著地向那點光亮撲了上去,嗤的一聲,燃燒殆盡,
第70章
荊州消息傳來,長安的人們立時想到了天寶之亂,流言四起,人心慌慌,甚至不少人家商量著,趁還裴禛還沒打到長安,趕緊攜家帶口外逃。
也有一個荒誕但不少人願意相信的說法在坊間悄悄流傳:裴禛之所以叛亂,是因為太子李蘊玉搶了他的女人,裴禛氣不過才憤然舉兵造反。
畢竟李蘊玉帶兵奔襲千里奪回蘇寶珠的事,已不是什麼秘密。
便有人撫須長嘆:紅顏禍水,乃是不祥之兆啊。
慢慢的,長安城出現一種聲音:如果把蘇寶珠還給裴禛,是否可以平息他的怒火,從而讓長安城避免一場大禍事?
大多數人還是不願再起戰事的,但裴禛殺了當朝公主,還耀武揚威把人頭送到長安,無論怎麼說,長安都不可能沒有一點反應。
因而李蘊玉提出帶兵征討裴禛時,朝堂上並沒有多少異議,只有幾個老成持國的臣子暗暗提醒:「天下剛太平不久,朝野上下都不想看到兵戈搶攘的局面。殿下應顧及大局,不要拘泥於小兒女之情,孰重孰輕,還請殿下三思。」
李蘊玉眉眼淺淡,語音有些發冷,「天威不可犯,難道要皇上和叛亂的藩王討價還價,割地而治?你們拿的是朝廷的俸祿,可不是他裴禛的臣子。」
這話可謂相當重了,那幾個老臣面上一陣惶恐,連連分辯絕無二心。
「我知道你們在擔心天寶之亂重現,長安的人想過安生日子,吳地的人就不想?」李蘊玉深深看著他們,「不要一聽『叛亂』就嚇破膽,吳王在吳地經營幾十年,忠於他的人是很多,但不意味著這些人會同樣效忠弒父的裴禛。」
「吳王隱忍多年都不曾發兵造反,你們憑什麼認為,裴禛倉促起兵,就一定能攻入長安?」
李蘊玉語氣稍緩,「幾位都是朝中的老臣,見多識廣,所慮之事也不無道理,只是多少,對我有點信心才是。」
夾槍帶棒的一通話,搞得那幾個臣子老臉泛紅。
李蘊玉行事一向溫和,原以為和大皇子一樣,是個「能聽進去話」的人,結果反被他搶白一頓。這個做了十八年清心寡欲的佛子的儲君,比他們想象得更為難纏,或許,是個強勢不輸昌平帝的皇帝。
他們幾個互相交換了下尷尬和詫異的目光,望著李蘊玉遠去的身影,再也沒了「勸誡」的念頭。
-
李蘊玉去了麟德殿。
昌平帝的精神頭越來越不好了,李蘊玉瞞下了安陽已死的消息,可裴禛既已謀反,安陽又怎會落得好下場?不用別人說,昌平帝也能猜到女兒的結局。
「裴禛強迫三哥沖在陣前,將士們投鼠忌器,行動間不免束手束腳的,兒臣想,還是兒臣親自帶兵平亂合適。」
李蘊玉放下手中的藥碗,輕輕擦去昌平帝唇角的藥漬,「滅佛進行到現在,僧尼還俗二十餘萬人,驅逐掛名寺院的游惰之徒十餘萬人,拆除寺廟四餘萬所,數千萬頃良田歸入國庫。父皇,長安與荊州戰事已起,其餘州縣應以安定為重中之重,滅佛,到該終止的時候了。」
昌平帝閉上眼睛,良久,緩緩點了點頭。
李蘊玉緊緊握著昌平帝的手,「父皇,等著兒臣平亂歸來。」
「好、好好兒的……」昌平帝艱難地吐出幾個字眼,眼中隱隱閃著淚光。
李蘊玉深吸口氣,把滿腔的澀意強壓下去,跪下向父皇鄭重一拜,接過高太監手中的魚符循禮退下。
出來時遇到了賢妃,她立在甬道旁,兩眼無神地盯著牆角新綠的苔蘚,一動不動。
李蘊玉停下腳步,目中波光一閃,不由透露出些許的希翼,上前喚了聲母親。
賢妃渾身一顫,猛地從夢中驚醒似的,慌慌張張抓住兒子的胳膊,「你從來沒打過仗,怎能領兵出征,不要命了?刀槍無眼,你若有個好歹,叫我指望哪一個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又笑,「不過現在,你倒有幾分像我。」
冷硬心腸,毒辣手段,再無情愛。
裴禛閉了閉眼睛,雙手握刀,狠狠劈下,從左肩到右腹,裴定方的身體快要斷開。
滾燙的血,濺了裴禛一臉一身。
「用盡全力握住手裡的強權,你教我的,我全都收下了。」裴禛冷漠地擦掉臉上的血,「父親,走好。」
地上,裴定方雙目圓睜,嘴角卻在上翹,露出一個詭異的笑。
「世子!」幾個親兵押著安陽進來,「公主妄圖逃跑,在後門被我們抓住了。」
安陽驚恐地看著滿地的屍體,不住掙扎尖叫,「裴禛你這個瘋子,你不得好死!」
「你比那個三皇子硬氣多了。」裴禛莞爾一笑,「我本不想殺你的,可你不該把我娘的下落告訴他,安陽,我娘死了,你又憑什麼活著?」
「我沒有,不是我!」
「只要做過,就有痕跡,除非你把整個牛頭村的人都殺了。」
裴禛看著她,就像在看一條將被開膛破肚的魚,「殺了她祭旗,再把她的頭送到長安,告訴李蘊玉,我裴禛,會不計一切代價取回我的東西。」
漆黑的庭院,燭光閃爍,一隻飛蛾執著地向那點光亮撲了上去,嗤的一聲,燃燒殆盡,
第70章
荊州消息傳來,長安的人們立時想到了天寶之亂,流言四起,人心慌慌,甚至不少人家商量著,趁還裴禛還沒打到長安,趕緊攜家帶口外逃。
也有一個荒誕但不少人願意相信的說法在坊間悄悄流傳:裴禛之所以叛亂,是因為太子李蘊玉搶了他的女人,裴禛氣不過才憤然舉兵造反。
畢竟李蘊玉帶兵奔襲千里奪回蘇寶珠的事,已不是什麼秘密。
便有人撫須長嘆:紅顏禍水,乃是不祥之兆啊。
慢慢的,長安城出現一種聲音:如果把蘇寶珠還給裴禛,是否可以平息他的怒火,從而讓長安城避免一場大禍事?
大多數人還是不願再起戰事的,但裴禛殺了當朝公主,還耀武揚威把人頭送到長安,無論怎麼說,長安都不可能沒有一點反應。
因而李蘊玉提出帶兵征討裴禛時,朝堂上並沒有多少異議,只有幾個老成持國的臣子暗暗提醒:「天下剛太平不久,朝野上下都不想看到兵戈搶攘的局面。殿下應顧及大局,不要拘泥於小兒女之情,孰重孰輕,還請殿下三思。」
李蘊玉眉眼淺淡,語音有些發冷,「天威不可犯,難道要皇上和叛亂的藩王討價還價,割地而治?你們拿的是朝廷的俸祿,可不是他裴禛的臣子。」
這話可謂相當重了,那幾個老臣面上一陣惶恐,連連分辯絕無二心。
「我知道你們在擔心天寶之亂重現,長安的人想過安生日子,吳地的人就不想?」李蘊玉深深看著他們,「不要一聽『叛亂』就嚇破膽,吳王在吳地經營幾十年,忠於他的人是很多,但不意味著這些人會同樣效忠弒父的裴禛。」
「吳王隱忍多年都不曾發兵造反,你們憑什麼認為,裴禛倉促起兵,就一定能攻入長安?」
李蘊玉語氣稍緩,「幾位都是朝中的老臣,見多識廣,所慮之事也不無道理,只是多少,對我有點信心才是。」
夾槍帶棒的一通話,搞得那幾個臣子老臉泛紅。
李蘊玉行事一向溫和,原以為和大皇子一樣,是個「能聽進去話」的人,結果反被他搶白一頓。這個做了十八年清心寡欲的佛子的儲君,比他們想象得更為難纏,或許,是個強勢不輸昌平帝的皇帝。
他們幾個互相交換了下尷尬和詫異的目光,望著李蘊玉遠去的身影,再也沒了「勸誡」的念頭。
-
李蘊玉去了麟德殿。
昌平帝的精神頭越來越不好了,李蘊玉瞞下了安陽已死的消息,可裴禛既已謀反,安陽又怎會落得好下場?不用別人說,昌平帝也能猜到女兒的結局。
「裴禛強迫三哥沖在陣前,將士們投鼠忌器,行動間不免束手束腳的,兒臣想,還是兒臣親自帶兵平亂合適。」
李蘊玉放下手中的藥碗,輕輕擦去昌平帝唇角的藥漬,「滅佛進行到現在,僧尼還俗二十餘萬人,驅逐掛名寺院的游惰之徒十餘萬人,拆除寺廟四餘萬所,數千萬頃良田歸入國庫。父皇,長安與荊州戰事已起,其餘州縣應以安定為重中之重,滅佛,到該終止的時候了。」
昌平帝閉上眼睛,良久,緩緩點了點頭。
李蘊玉緊緊握著昌平帝的手,「父皇,等著兒臣平亂歸來。」
「好、好好兒的……」昌平帝艱難地吐出幾個字眼,眼中隱隱閃著淚光。
李蘊玉深吸口氣,把滿腔的澀意強壓下去,跪下向父皇鄭重一拜,接過高太監手中的魚符循禮退下。
出來時遇到了賢妃,她立在甬道旁,兩眼無神地盯著牆角新綠的苔蘚,一動不動。
李蘊玉停下腳步,目中波光一閃,不由透露出些許的希翼,上前喚了聲母親。
賢妃渾身一顫,猛地從夢中驚醒似的,慌慌張張抓住兒子的胳膊,「你從來沒打過仗,怎能領兵出征,不要命了?刀槍無眼,你若有個好歹,叫我指望哪一個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