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不過當時我最終還是開口了,“一個人說上帝是存在的,因為聖經里說上帝是存在的,但是聖經是上帝的語錄與啟示。”
袁陽點點頭,“對,就是這個意思。”他隨後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邏輯圖表示一下這個關係,大意是A論證B,B論證C,C論證A,這就是循環論證。
隨後就繼續討論兩個詞如何定義,最好我們兩方立場現在就達成一個共識,不然到了場上兩方如果一直打定義戰,這看起來可就太難看了,如果我們兩方各自的論點一條一條能針鋒相對就更好了,這樣表演賽的效果就會很好。
後來討論的差不多我們就散會了。
我這人其實很愛想多,就比如說,袁陽想叫個人來舉個循環論證的例子,他下意識叫的是秦絳,我就會想到,看來他真的和秦絳的關係不一般,至少秦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絕對是排得上號的。
這麼一想一比較,心中難免會有一點失落。
哎何必呢,這麼為難自己。
第29章 第27次見面
上次開會定下來一些基礎共識和定義之後,我們各自就開始準備豐富我們的論點和論據。
照例我一有空就上百度上知網查找相關資料,看完一篇文章就把對我們有幫助的觀點截圖發給我的隊友們,樂此不疲。
我覺得這一次表演賽大概是我辯論生涯讓我很滿意自己表現的比賽之一了。我看完很多資料後,結合和隊友的交流,我產生了一套系統化的理論:所謂“更美”,是指能否在感情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的體驗。而根據一些專家理論,在愛情中獲得快樂的程度取決於感知到的語言,肢體上接觸的表達如擁抱,這些信息的傳遞顯然情真意切的戀人比曖昧不清的戀人更多,所以愛情中情真意切的戀人感受到的快樂更多,所以這樣的愛情更美。
我表達了這一思路後,隊友覺得可以用,就以此為基礎大家開始寫稿子。
這次作為三辯,我的環節主要是對對方的一二四辯提問並在中場休息後總結一下。我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設想了對方會給出的各種回答,按照我的習慣,我把這些我想在場上說的話一字不差地打在了文稿中,這樣的我,有時想想和一個刻板又無趣的死讀書的呆子有什麼區別。
在表演賽之前我們約定在一間教室里進行一次彩排。
這天,我們大家都到齊之後,在袁陽和華潘學長的主持下,我們就開始了彩排。照辯論時的流程走,只不過每一個人的環節結束之後,學長都會點評一番。正方一辯陳詞,反方四辯質詢正方一辯,等我們四辯質詢對方一辯結束時,學長說秦絳因為打多了二辯,在做質詢的時候表達了太多了自己的反駁,做了二辯的工作,然而四辯在這個環節應當注重於提問而不是反駁。
這一環節結束就到了正反方二辯先駁論再對辯的環節。表現也是平平,甚至時間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們兩方二辯講著講著就都停了下來,兩人對視無言。袁陽無奈嘆氣,讓華潘學長演示一下對辯是怎樣的。
這麼久以來,我還真沒有親眼見過華潘學長在賽場上的樣子,今天他給演示了一遍對辯後,我才發現,這位學長在賽場上應該也是頗有才華的。他說的具體內容忘了,只是我只記得華潘學長確實在那天讓我對他改觀了,讓我想到:學長不愧是學長。他對辯時,不再是平時閒聊時的隨和,而是一本正經,語氣低沉,問問題步步緊逼,仿佛這不是雙方對峙的對辯,而是屬於他的質詢環節。
我是這麼看的,當我把這種感受告訴秦絳和袁陽時,秦絳不以為然,覺得華潘的表現也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袁陽則意味深長地說,“他大一的時候就說他要準備考證,就一直不打比賽,現在大三了還是在考證。”
我有些不知所措,其實看似風平浪靜的表面,當你慢慢走近後就會覺得這些都不簡單。我的另一大感觸就是,為什麼我對於辯論的領悟與感想總是與大家的不同呢,仿佛我站在山腳下,而我的同伴對我說的一些辯論方面的想法就像是從山的高處傳來的,飄渺空遠,讓我在原地轉了好幾個圈,卻始終找不到她們在哪。
等屬於二辯的環節結束時,就到了我的“主場”。我們是正方,所以我先開始質詢。
“請問對方一辯,您方認為曖昧不清是指愛情中的雙方互相不表露心意,若即若離嗎?”
“可以這麼說。”
“那是不是說曖昧不清中的兩人相對於情真意切的兩人,他們之間互相的表達愛意的言語和肢體接觸會更少,更多的是自身的遐想與猜測是嗎?”
“會有這種情況,但是他們之間會有那種朦朧的美,”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請問對方二辯,您有女朋友嗎?”我這麼問是因為我十分清楚張煌(反方二辯)有女朋友,他有女朋友卻選擇了反方,我當然要抓住這個好機會。果不其然,我一問出口,全場一陣爆笑。
“有啊”
“既然您覺得曖昧不清更美,為什麼您要和您的女朋友表白呢?”
“但是我還是覺得曖昧不清更美。”
“行,希望您女朋友今天不在現場。那您覺得在你們表白後情真意切時,是否比曖昧不清時向雙方表達更多的感情呢?”
袁陽點點頭,“對,就是這個意思。”他隨後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邏輯圖表示一下這個關係,大意是A論證B,B論證C,C論證A,這就是循環論證。
隨後就繼續討論兩個詞如何定義,最好我們兩方立場現在就達成一個共識,不然到了場上兩方如果一直打定義戰,這看起來可就太難看了,如果我們兩方各自的論點一條一條能針鋒相對就更好了,這樣表演賽的效果就會很好。
後來討論的差不多我們就散會了。
我這人其實很愛想多,就比如說,袁陽想叫個人來舉個循環論證的例子,他下意識叫的是秦絳,我就會想到,看來他真的和秦絳的關係不一般,至少秦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絕對是排得上號的。
這麼一想一比較,心中難免會有一點失落。
哎何必呢,這麼為難自己。
第29章 第27次見面
上次開會定下來一些基礎共識和定義之後,我們各自就開始準備豐富我們的論點和論據。
照例我一有空就上百度上知網查找相關資料,看完一篇文章就把對我們有幫助的觀點截圖發給我的隊友們,樂此不疲。
我覺得這一次表演賽大概是我辯論生涯讓我很滿意自己表現的比賽之一了。我看完很多資料後,結合和隊友的交流,我產生了一套系統化的理論:所謂“更美”,是指能否在感情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的體驗。而根據一些專家理論,在愛情中獲得快樂的程度取決於感知到的語言,肢體上接觸的表達如擁抱,這些信息的傳遞顯然情真意切的戀人比曖昧不清的戀人更多,所以愛情中情真意切的戀人感受到的快樂更多,所以這樣的愛情更美。
我表達了這一思路後,隊友覺得可以用,就以此為基礎大家開始寫稿子。
這次作為三辯,我的環節主要是對對方的一二四辯提問並在中場休息後總結一下。我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設想了對方會給出的各種回答,按照我的習慣,我把這些我想在場上說的話一字不差地打在了文稿中,這樣的我,有時想想和一個刻板又無趣的死讀書的呆子有什麼區別。
在表演賽之前我們約定在一間教室里進行一次彩排。
這天,我們大家都到齊之後,在袁陽和華潘學長的主持下,我們就開始了彩排。照辯論時的流程走,只不過每一個人的環節結束之後,學長都會點評一番。正方一辯陳詞,反方四辯質詢正方一辯,等我們四辯質詢對方一辯結束時,學長說秦絳因為打多了二辯,在做質詢的時候表達了太多了自己的反駁,做了二辯的工作,然而四辯在這個環節應當注重於提問而不是反駁。
這一環節結束就到了正反方二辯先駁論再對辯的環節。表現也是平平,甚至時間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們兩方二辯講著講著就都停了下來,兩人對視無言。袁陽無奈嘆氣,讓華潘學長演示一下對辯是怎樣的。
這麼久以來,我還真沒有親眼見過華潘學長在賽場上的樣子,今天他給演示了一遍對辯後,我才發現,這位學長在賽場上應該也是頗有才華的。他說的具體內容忘了,只是我只記得華潘學長確實在那天讓我對他改觀了,讓我想到:學長不愧是學長。他對辯時,不再是平時閒聊時的隨和,而是一本正經,語氣低沉,問問題步步緊逼,仿佛這不是雙方對峙的對辯,而是屬於他的質詢環節。
我是這麼看的,當我把這種感受告訴秦絳和袁陽時,秦絳不以為然,覺得華潘的表現也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袁陽則意味深長地說,“他大一的時候就說他要準備考證,就一直不打比賽,現在大三了還是在考證。”
我有些不知所措,其實看似風平浪靜的表面,當你慢慢走近後就會覺得這些都不簡單。我的另一大感觸就是,為什麼我對於辯論的領悟與感想總是與大家的不同呢,仿佛我站在山腳下,而我的同伴對我說的一些辯論方面的想法就像是從山的高處傳來的,飄渺空遠,讓我在原地轉了好幾個圈,卻始終找不到她們在哪。
等屬於二辯的環節結束時,就到了我的“主場”。我們是正方,所以我先開始質詢。
“請問對方一辯,您方認為曖昧不清是指愛情中的雙方互相不表露心意,若即若離嗎?”
“可以這麼說。”
“那是不是說曖昧不清中的兩人相對於情真意切的兩人,他們之間互相的表達愛意的言語和肢體接觸會更少,更多的是自身的遐想與猜測是嗎?”
“會有這種情況,但是他們之間會有那種朦朧的美,”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請問對方二辯,您有女朋友嗎?”我這麼問是因為我十分清楚張煌(反方二辯)有女朋友,他有女朋友卻選擇了反方,我當然要抓住這個好機會。果不其然,我一問出口,全場一陣爆笑。
“有啊”
“既然您覺得曖昧不清更美,為什麼您要和您的女朋友表白呢?”
“但是我還是覺得曖昧不清更美。”
“行,希望您女朋友今天不在現場。那您覺得在你們表白後情真意切時,是否比曖昧不清時向雙方表達更多的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