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算算日子,明天她們又該接息塵入宮了,二人又就這話聊了一陣,直至黃昏時分方散。
第二日一早,宮中開出法駕儀仗,前往青腰山鶴棲觀接觀主息塵入宮。正好這日朝中旬休,姬嬰也沒別事,於是同靜千一起到外宮門處來迎,將息塵接進了宮中玄千觀小住團聚。
又過一個月,殿試結束,姬嬰將三鼎甲都點了翰林,又將其餘新科進士向朝中各部和各道州府衙安排了一批。
看著眼下日新月異的朝堂和地方府衙,從前開景朝舊臣的地位在緩緩下降,人數也在一點點降低。她想做的事,終於時機成熟了,於是這日政事堂聯合御史台,再次針對開景帝舊年謀奪皇位一事展開調查。
這日早朝後,姬嬰正坐在長信殿書房裡看地方邸報,忽有宮官送來了兩封貼金喜報,是宗室新添人口請旨賜名的,一次來兩封,卻是少有。
她拿過來一看,第一封是去年抬爵的襄王,她於三日前誕下一對雙生兒,一女一男,未定世子,此喜報是來請旨賜名和定世子的。
第二封是平陽王府發來的,眼下京中襲爵的宗室男,因廣陵王謀逆和榮王受賄兩樁事,幾乎被姬嬰殺了個磬盡,這平陽王是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因性情孤僻少與人來往,所以未受那兩樁事波及,這日上表是因王后前日誕下一女,請旨賜名的。
姬嬰看著那兩封喜報,想了一想,叫人備辦些賞賜賀禮,隨後換了件半正式的常服袍,起駕往襄王府前來看望。
聖駕一到,襄王府中諸人皆大感意外,忙忙收拾接駕,襄王因還在月子中,未能起身下榻接駕,姬嬰也沒讓她出來,而是帶著人進她屋中瞧了瞧,她坐在襄王榻前,笑盈盈地問了兩句話,又瞧了瞧兩個幼兒,都是一般的粉雕玉琢,於是她又笑著問是哪個先出生的。
襄王見問,卻搖了搖頭:「讓陛下見笑,因是頭回生產,府中上下一團忙亂,里外人也多,竟一時鬧不清是哪個先出來的,有說前面的是女孩兒,也有說是男孩的,把我也弄糊塗了。」
姬嬰聽了哈哈一笑:「既這樣,就由朕來定吧。」說完她又問過八字,沉吟片刻,給那女孩賜單名為「術」,定為襄王世子,接著她又看了看那男孩,嘆了一句道:「宗室男前些年屢屢生事,把個朝堂地方攪得四下不寧,朕想著,還是德不配位鬧的,往後生於宗室的男孩,就都免了皇姓罷。」隨後她給那男孩賜名為「白」,下口諭此後宗室男一概jsg不得冠皇姓襲爵,對外只稱為「公子」。
於是襄王府近日出生的這兩個幼兒,最終定了是襄王世子姬術和次男公子白,襄王和屋中眾人聽完皆領旨謝恩,姬嬰又囑咐她好生將養,才起駕回宮。
回到長信殿後,姬嬰又問了問平陽王府的情況,這平陽王后是榮昌候次女,上個月榮昌候長男才因病歿了,緊跟著麼男也在打馬球時失誤墜亡,眼看著爵位就要斷在這裡,前不久還曾請旨過繼姪男,但姬嬰沒有準許。
她思量片刻,提筆寫了封詔書,因平陽王的爵位,到他這裡就是最後一代了,於是她在詔書中令這位生於平陽王府的長女隨母姓嬴,賜名為「軒」,並將平陽王爵位降為平陽郡主,令其待此兒滿月後,隨妻前往榮昌侯府居住,由其妻以次女名義襲家中侯爵。
榮昌候接到聖旨後老淚縱橫,原以為爵位沒有指望了,不料聖上開恩,令次女歸家襲爵,於是帶著滿府里家眷,在庭前謝恩拜個不住。
姬嬰聽說此事後,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位榮昌候,是開景朝一位頗得聖眷的老臣,在京畿地區也很有些聲望和勢力,去年姬嬰追封皇考時,他也曾帶人聯名上表,稱追封詔上不宜出現詆毀英宗的字眼,想來經過此事後,他應該能夠消停一些了。
十日後,開景帝弒殺長姊謀奪帝位舊案由御史台查明,並由督管御史台的趙王向上呈遞了調查結果。第二日,姬嬰從長信殿明發上諭,直言開景帝大逆不道,著褫奪諡號廟號,即日起將牌位挪出奉先殿。
這一次直接給開景帝定罪,朝中沒有再像去年追封哲宗時那樣出現大批諫諍上表,但還是有零星幾個頭硬的,上奏稱姬嬰給長輩先帝定罪有傷國體,還有人往太廟去向世宗哭訴的,都很快被京中禁軍押進了御史台獄,沒幾日便遭革職趕出了京城。
開景帝罪名至此已是板上釘釘,數日後,御史台又翻出了延興帝姬星謀害姬華一事,於是緊跟著也被廢除了諡號廟號,牌位亦挪出了奉先殿。
而姬星長男同光帝姬良,也跟著他一起被廢,同樣挪出了奉先殿。
之後姬嬰再次下旨,給開景帝改稱「竊帝」,姬星改稱「昏帝」,姬良改稱「殤帝」,將爺孫三座牌位挪進奉先殿西邊一間小抱廈內,並取消一切祭享。
這日午後,姬嬰在長信殿的書房裡,聽妘策來報政事堂的幾件要事,等正事談完,又說起三帝遭廢一事,除同光小皇帝沒有舉行國葬,還在奉先殿西配殿停靈外,其餘二帝早已葬入帝陵,於是妘策問了一句是否要遷陵。
姬嬰聽她這樣問,恨恨說道:「要遷,入葬了又如何,給朕挖出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第二日一早,宮中開出法駕儀仗,前往青腰山鶴棲觀接觀主息塵入宮。正好這日朝中旬休,姬嬰也沒別事,於是同靜千一起到外宮門處來迎,將息塵接進了宮中玄千觀小住團聚。
又過一個月,殿試結束,姬嬰將三鼎甲都點了翰林,又將其餘新科進士向朝中各部和各道州府衙安排了一批。
看著眼下日新月異的朝堂和地方府衙,從前開景朝舊臣的地位在緩緩下降,人數也在一點點降低。她想做的事,終於時機成熟了,於是這日政事堂聯合御史台,再次針對開景帝舊年謀奪皇位一事展開調查。
這日早朝後,姬嬰正坐在長信殿書房裡看地方邸報,忽有宮官送來了兩封貼金喜報,是宗室新添人口請旨賜名的,一次來兩封,卻是少有。
她拿過來一看,第一封是去年抬爵的襄王,她於三日前誕下一對雙生兒,一女一男,未定世子,此喜報是來請旨賜名和定世子的。
第二封是平陽王府發來的,眼下京中襲爵的宗室男,因廣陵王謀逆和榮王受賄兩樁事,幾乎被姬嬰殺了個磬盡,這平陽王是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因性情孤僻少與人來往,所以未受那兩樁事波及,這日上表是因王后前日誕下一女,請旨賜名的。
姬嬰看著那兩封喜報,想了一想,叫人備辦些賞賜賀禮,隨後換了件半正式的常服袍,起駕往襄王府前來看望。
聖駕一到,襄王府中諸人皆大感意外,忙忙收拾接駕,襄王因還在月子中,未能起身下榻接駕,姬嬰也沒讓她出來,而是帶著人進她屋中瞧了瞧,她坐在襄王榻前,笑盈盈地問了兩句話,又瞧了瞧兩個幼兒,都是一般的粉雕玉琢,於是她又笑著問是哪個先出生的。
襄王見問,卻搖了搖頭:「讓陛下見笑,因是頭回生產,府中上下一團忙亂,里外人也多,竟一時鬧不清是哪個先出來的,有說前面的是女孩兒,也有說是男孩的,把我也弄糊塗了。」
姬嬰聽了哈哈一笑:「既這樣,就由朕來定吧。」說完她又問過八字,沉吟片刻,給那女孩賜單名為「術」,定為襄王世子,接著她又看了看那男孩,嘆了一句道:「宗室男前些年屢屢生事,把個朝堂地方攪得四下不寧,朕想著,還是德不配位鬧的,往後生於宗室的男孩,就都免了皇姓罷。」隨後她給那男孩賜名為「白」,下口諭此後宗室男一概jsg不得冠皇姓襲爵,對外只稱為「公子」。
於是襄王府近日出生的這兩個幼兒,最終定了是襄王世子姬術和次男公子白,襄王和屋中眾人聽完皆領旨謝恩,姬嬰又囑咐她好生將養,才起駕回宮。
回到長信殿後,姬嬰又問了問平陽王府的情況,這平陽王后是榮昌候次女,上個月榮昌候長男才因病歿了,緊跟著麼男也在打馬球時失誤墜亡,眼看著爵位就要斷在這裡,前不久還曾請旨過繼姪男,但姬嬰沒有準許。
她思量片刻,提筆寫了封詔書,因平陽王的爵位,到他這裡就是最後一代了,於是她在詔書中令這位生於平陽王府的長女隨母姓嬴,賜名為「軒」,並將平陽王爵位降為平陽郡主,令其待此兒滿月後,隨妻前往榮昌侯府居住,由其妻以次女名義襲家中侯爵。
榮昌候接到聖旨後老淚縱橫,原以為爵位沒有指望了,不料聖上開恩,令次女歸家襲爵,於是帶著滿府里家眷,在庭前謝恩拜個不住。
姬嬰聽說此事後,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位榮昌候,是開景朝一位頗得聖眷的老臣,在京畿地區也很有些聲望和勢力,去年姬嬰追封皇考時,他也曾帶人聯名上表,稱追封詔上不宜出現詆毀英宗的字眼,想來經過此事後,他應該能夠消停一些了。
十日後,開景帝弒殺長姊謀奪帝位舊案由御史台查明,並由督管御史台的趙王向上呈遞了調查結果。第二日,姬嬰從長信殿明發上諭,直言開景帝大逆不道,著褫奪諡號廟號,即日起將牌位挪出奉先殿。
這一次直接給開景帝定罪,朝中沒有再像去年追封哲宗時那樣出現大批諫諍上表,但還是有零星幾個頭硬的,上奏稱姬嬰給長輩先帝定罪有傷國體,還有人往太廟去向世宗哭訴的,都很快被京中禁軍押進了御史台獄,沒幾日便遭革職趕出了京城。
開景帝罪名至此已是板上釘釘,數日後,御史台又翻出了延興帝姬星謀害姬華一事,於是緊跟著也被廢除了諡號廟號,牌位亦挪出了奉先殿。
而姬星長男同光帝姬良,也跟著他一起被廢,同樣挪出了奉先殿。
之後姬嬰再次下旨,給開景帝改稱「竊帝」,姬星改稱「昏帝」,姬良改稱「殤帝」,將爺孫三座牌位挪進奉先殿西邊一間小抱廈內,並取消一切祭享。
這日午後,姬嬰在長信殿的書房裡,聽妘策來報政事堂的幾件要事,等正事談完,又說起三帝遭廢一事,除同光小皇帝沒有舉行國葬,還在奉先殿西配殿停靈外,其餘二帝早已葬入帝陵,於是妘策問了一句是否要遷陵。
姬嬰聽她這樣問,恨恨說道:「要遷,入葬了又如何,給朕挖出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