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趙國主張殺魏侯罃,立公子緩,與韓國各割魏國之地。韓國則說殺他國君主,未免太過殘暴,割地而退,顯得太過貪婪,不如將魏二分,罃及緩各領其一。1於如何處置魏國之事,韓趙不協,一時陷入僵局。
齊國趁機攻克魏國觀城。
燕國太傅俞嬴親自赴魏國斡旋。俞嬴先見韓侯。九年前俞嬴來三晉求救時是見過他的,那時候他還是個幼童,如今已長得謙謙君子模樣,很有點文侯年輕時候的樣子。
韓侯也確實謙遜有禮。聽說燕國太傅俞嬴在營外求見,他親自迎出來,以師禮見之。
他引領俞嬴去自己的大帳,俞嬴才知道他剛才正進暮食。
韓侯再行禮,問:「不知先生何以教寡人?」
俞嬴卻不講什麼大道理,她取了韓侯案上三根竹箸,搭在一起:「三之數,最為玄妙。我們不說『三生萬物』,只說它,」她指著那三根竹箸,「三最為穩固。」
「便譬如韓魏趙之局勢。三國並立,尚可相安。一旦打破,只余韓趙,則必不兩立。三晉或成一韓,或成一趙,君以為,會是一韓還是一趙?」
韓侯沉默。
「趙國雖土地廣大,但韓有雄兵有強弩,倒也不懼他。可韓處於四戰之地,西秦、東齊、南楚,哪個不是虎狼之國?如今他們來犯,魏趙定然救韓。若魏弱或魏亡,秦齊楚來犯,君侯以為那時候的趙國是趁機攻伐韓國統一三晉,還是來救韓國?」
俞嬴嘆氣:「聽聞秦君遷都櫟陽,改革內政,編戶入伍,推廣郡縣,廢除人殉……其志不小,君侯要當心啊。」
韓侯鄭重行禮:「多謝先生不嫌寡人愚笨,以這些道理教寡人。寡人知道該如何做了。」
本就對趙人不悅,又覺得燕國太傅俞嬴說得很有道理,韓侯當夜便引兵而去。留下趙侯獨自瞪眼生氣。
俞嬴頗會對付熊孩子。對這位年輕的暴脾氣的趙國君主,俞嬴只對比這次齊國和趙國各得了什麼好處就說服了他:「去歲齊國就趁魏亂奪回了聊城、博望、博陵,攻取了清氏,今年齊國又奪了觀城,下一步將奪魏國哪裡?魏國之亂,是齊國獲利多還是趙國獲利多?秦國亦虎狼之國,大軍或許已經在路上了。趙韓圍安邑,是損魏而肥齊秦……齊秦壯,又將對趙如何?還請君侯細思之。」
趙侯種一腔怒氣轉移到齊人身上,況且此時韓已然撤兵,趙軍難以獨自圍安邑,當下也撤軍。
他對俞嬴倒是客氣,想起什麼似的道:「先君還給先生備了一份禮物,可惜始終未能送給先生。」
先前不止一次聽說趙敬侯送自己一份什麼禮物,他們也不說是什麼,俞嬴著實有些好奇,卻又不好多問,只好表示感謝,再客氣地推辭一番。
趙侯卻笑道:「就是有些不大新鮮了……種可以重為先生備一份新鮮的。」
俞嬴趕忙再次感謝,表示不必麻煩。
趙侯眯眼笑,說有機會一定給先生送去。
俞嬴覺得他的笑容有兩分像啟使促狹的時候……
俞嬴在心裡嘆氣,如今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解了安邑之圍,未曾見魏侯罃,俞嬴便走了。這次來三晉還算圓滿,趙魏韓維持現狀對燕國是最有利的。燕國不希望見到強大的齊國,同樣也不希望看見太過強大的趙國。魏國維持國力,才能制衡趙國。
唯一的遺憾是未曾見一見那些故人,比如留守邯鄲的趙相趙亭——但會有機會的。
七月,魏國公子緩奔趙,想再次借趙之力反攻,在趙魏邊境的平陽被魏軍擒住殺死。魏國之亂結束。
燕國與齊國漫長的議和也終於議完,平舒和文安中間的地方大部分給了燕國——這固然因為之前是燕國取勝,也跟趙國再次伐齊有關。
是年秋,趙齊議和。
山東諸國難得地消停下來。
這兩年各種亂戰,最後算一算,並沒有誰得了大便宜——最舒服的竟然是只將齊人趕出來便關起門過日子的燕國。
故而燕國向山東諸國提出弭兵會盟時,諸國覺得這個會盟好像也就燕國提出最合適。
似乎是該歇一歇了,三晉特別是魏,很願意給燕國這個面子——燕國太傅跨越山水而來,解困而去,頗有墨者風範,魏國記得燕國的好。
齊侯午是個「讀書人」,雖然弒君攻伐這種事會做,但不會錯過向列國表達仁義的機會。再說,山東諸國會盟,豈能缺齊?齊侯午以之問齊相,齊相也以為當往。
像魯、宋、衛、中山這些弱小之國,不管有沒有依附,依附於三晉,還是依附於齊,對「弭兵」都是歡迎的。
最關鍵,以今日燕國之治、燕軍之強,燕的提議,沒有哪國會再不當回事。
這竟是一次難得齊全的盛會。
會盟地便在燕國新從齊國得回的地方,文安平舒之間的稷丘。這裡是燕、齊、趙三國交界之處。這樣的交界之處是天然的會盟之地,何況此地如今歸燕國,燕國上將軍令翊將陳兵於燕境,保證此次會盟安全。燕國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及國力贏得了諸國信任。
這次來的除了諸國君主,還有重臣,比如齊相田向、趙相趙亭、魏太傅孟潛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齊國趁機攻克魏國觀城。
燕國太傅俞嬴親自赴魏國斡旋。俞嬴先見韓侯。九年前俞嬴來三晉求救時是見過他的,那時候他還是個幼童,如今已長得謙謙君子模樣,很有點文侯年輕時候的樣子。
韓侯也確實謙遜有禮。聽說燕國太傅俞嬴在營外求見,他親自迎出來,以師禮見之。
他引領俞嬴去自己的大帳,俞嬴才知道他剛才正進暮食。
韓侯再行禮,問:「不知先生何以教寡人?」
俞嬴卻不講什麼大道理,她取了韓侯案上三根竹箸,搭在一起:「三之數,最為玄妙。我們不說『三生萬物』,只說它,」她指著那三根竹箸,「三最為穩固。」
「便譬如韓魏趙之局勢。三國並立,尚可相安。一旦打破,只余韓趙,則必不兩立。三晉或成一韓,或成一趙,君以為,會是一韓還是一趙?」
韓侯沉默。
「趙國雖土地廣大,但韓有雄兵有強弩,倒也不懼他。可韓處於四戰之地,西秦、東齊、南楚,哪個不是虎狼之國?如今他們來犯,魏趙定然救韓。若魏弱或魏亡,秦齊楚來犯,君侯以為那時候的趙國是趁機攻伐韓國統一三晉,還是來救韓國?」
俞嬴嘆氣:「聽聞秦君遷都櫟陽,改革內政,編戶入伍,推廣郡縣,廢除人殉……其志不小,君侯要當心啊。」
韓侯鄭重行禮:「多謝先生不嫌寡人愚笨,以這些道理教寡人。寡人知道該如何做了。」
本就對趙人不悅,又覺得燕國太傅俞嬴說得很有道理,韓侯當夜便引兵而去。留下趙侯獨自瞪眼生氣。
俞嬴頗會對付熊孩子。對這位年輕的暴脾氣的趙國君主,俞嬴只對比這次齊國和趙國各得了什麼好處就說服了他:「去歲齊國就趁魏亂奪回了聊城、博望、博陵,攻取了清氏,今年齊國又奪了觀城,下一步將奪魏國哪裡?魏國之亂,是齊國獲利多還是趙國獲利多?秦國亦虎狼之國,大軍或許已經在路上了。趙韓圍安邑,是損魏而肥齊秦……齊秦壯,又將對趙如何?還請君侯細思之。」
趙侯種一腔怒氣轉移到齊人身上,況且此時韓已然撤兵,趙軍難以獨自圍安邑,當下也撤軍。
他對俞嬴倒是客氣,想起什麼似的道:「先君還給先生備了一份禮物,可惜始終未能送給先生。」
先前不止一次聽說趙敬侯送自己一份什麼禮物,他們也不說是什麼,俞嬴著實有些好奇,卻又不好多問,只好表示感謝,再客氣地推辭一番。
趙侯卻笑道:「就是有些不大新鮮了……種可以重為先生備一份新鮮的。」
俞嬴趕忙再次感謝,表示不必麻煩。
趙侯眯眼笑,說有機會一定給先生送去。
俞嬴覺得他的笑容有兩分像啟使促狹的時候……
俞嬴在心裡嘆氣,如今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解了安邑之圍,未曾見魏侯罃,俞嬴便走了。這次來三晉還算圓滿,趙魏韓維持現狀對燕國是最有利的。燕國不希望見到強大的齊國,同樣也不希望看見太過強大的趙國。魏國維持國力,才能制衡趙國。
唯一的遺憾是未曾見一見那些故人,比如留守邯鄲的趙相趙亭——但會有機會的。
七月,魏國公子緩奔趙,想再次借趙之力反攻,在趙魏邊境的平陽被魏軍擒住殺死。魏國之亂結束。
燕國與齊國漫長的議和也終於議完,平舒和文安中間的地方大部分給了燕國——這固然因為之前是燕國取勝,也跟趙國再次伐齊有關。
是年秋,趙齊議和。
山東諸國難得地消停下來。
這兩年各種亂戰,最後算一算,並沒有誰得了大便宜——最舒服的竟然是只將齊人趕出來便關起門過日子的燕國。
故而燕國向山東諸國提出弭兵會盟時,諸國覺得這個會盟好像也就燕國提出最合適。
似乎是該歇一歇了,三晉特別是魏,很願意給燕國這個面子——燕國太傅跨越山水而來,解困而去,頗有墨者風範,魏國記得燕國的好。
齊侯午是個「讀書人」,雖然弒君攻伐這種事會做,但不會錯過向列國表達仁義的機會。再說,山東諸國會盟,豈能缺齊?齊侯午以之問齊相,齊相也以為當往。
像魯、宋、衛、中山這些弱小之國,不管有沒有依附,依附於三晉,還是依附於齊,對「弭兵」都是歡迎的。
最關鍵,以今日燕國之治、燕軍之強,燕的提議,沒有哪國會再不當回事。
這竟是一次難得齊全的盛會。
會盟地便在燕國新從齊國得回的地方,文安平舒之間的稷丘。這裡是燕、齊、趙三國交界之處。這樣的交界之處是天然的會盟之地,何況此地如今歸燕國,燕國上將軍令翊將陳兵於燕境,保證此次會盟安全。燕國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及國力贏得了諸國信任。
這次來的除了諸國君主,還有重臣,比如齊相田向、趙相趙亭、魏太傅孟潛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