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
燕音等被帶到燕侯宮中,燕侯啟、太傅俞嬴、相邦燕杵已經等著他們了,另有大司寇和其余幾位朝中重臣匆匆趕過來。
此時燕音等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自己是落入了俞嬴的圈套——燕侯今日根本沒去城北探看先君墓地,或說朔望出宮去探看墓地本來就是假的,是拋出來等人去刺殺的魚餌,只等自己這些人上鉤。
燕音昂然冷笑,成王敗寇,棋差一著,也沒什麼可說的。
鬚髮皆白、滿臉溝壑因燕侯之薨顯得越發蒼老的相邦燕杵彎著腰拄著拐杖走過來,手指抖動地指著燕音:「你、我與君上的祖父是親兄弟,我們是燕氏!剛開始相地的時候,你有疑慮,你裝病撂攤子不干,也還情有可原,畢竟那時候大家不知道革新能不能成,以後會怎麼樣。
「如今眼看著我們燕國越來越好,朝中井井有條,燕南燕北沃野千里,都邑內外黎民豐足,軍中士氣高揚,在燕北還築了高城、養了戰馬、練起了我們燕國自己的武卒武騎!
「這樣的治世,之前幾十年,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盛景,我們應該百死來換都樂意!」
相邦燕杵拿拐杖用力敲擊地磚:「可你!」燕杵怒視燕音,又看燕壽、燕囤、燕昌、歷染、陶嚴、帛種等人,「你們!卻因為那點私利,那點不敢擺在光天化日下的心思,趁著先君薨逝,妄圖破壞新政!不但破壞新政,還妄圖弒君!你們竟然要弒君!」
說著燕杵拿拐杖砸向燕音、燕壽等人:「弒君!你們竟然要弒君!」
燕音等狼狽地抬臂遮擋,再不復剛才的傲然之姿。
燕侯啟忙讓寺人去攙扶伯祖父,俞嬴和其余重臣也相勸,很怕氣壞了老相邦。
相邦停下拐杖,已經潸然淚下:「還有幾年前試圖謀害太傅的燕曲,燕國怎麼有這樣的宗室,我怎麼有你們這樣的兄弟……」
如今燕國有法經,於審理治罪都有法可依,大司寇領命審理此案。這也是法經制定以來,燕國首個大案。燕侯的叔祖父燕音及與他一起謀反弒君的親貴們拿命祭了法經之旗——「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1
國中朝中皆為之一肅,特別是朝堂上,再次安穩下來。
清理了內憂,還有外患。
燕侯啟、太傅俞嬴一起見老將軍淶偃。之前已經得到消息,魏侯薨,公子嶸、公子緩爭位,正在內鬥,趙國韓國虎視眈眈,趙國前陣子還發兵攻打鄭國,中原簡直一團亂麻。
老將軍淶偃不是看不清形勢的,對燕侯啟和俞嬴道:「當防備齊國來犯。只是不知道齊國是今年舉兵,還是等三晉徹底亂起來再動。」
俞嬴道:「魏國兩公子奪位之事隨時都可能有變,趙國又在伐鄭,齊國蟄伏几年,難得這樣好的時機,若要來犯,應該就在今年,特別是今年秋。」
「今年秋——」淶偃一頓,「太傅是說他們要『因糧於敵』,謀奪我們河水內外沃野中的糧食?」
俞嬴道:「多好的時機啊。若我是齊人,一定會如此。」
打仗打的是人,打的是糧。糧草是對戰的重中之重。齊人一進入燕國,便是河水——燕人稱新河。過去的時候,因河水時常泛濫,兩岸人煙不盛,土地荒蕪。如今燕國治水幾年,那片地方縱橫阡陌,良田萬畝。這會兒離著秋粟成熟不遠了,齊人豈能不打這片糧食的主意?
淶偃點頭。
燕侯啟問:「以老將軍之見,當如何抗敵?」
淶偃道:「我們的糧自然不能讓齊人奪了去,我們如今的兵力也不像從前,故而不必多重布防。」
從前的時候,上將軍方域三重布防。最外一重駐守新河以南鄰近齊國的文安等處,兵力很是不足,就連第二重令朔等帶領的新河北岸之兵也不很多。重兵收縮在內,護著武陽附近的大都邑城池。前面兩重布防只為了阻一阻齊人,好等著三晉來救。那時候,新河兩岸荒蕪,這片地方總是被輕易放棄。
「老臣以為,便在文安、武乎等邊境要塞,特別是最靠近齊國的文安,布置重兵,拒敵於國門。再派一支『奇』兵駐紮於新河以北,既守新河,又可策應文安諸城。」
燕侯啟道:「老將軍說得好!就是要『拒敵於國門』之外。老將軍與太傅與寡人想到一處去了!」
時日不多,齊人果然趁著三晉內亂、燕侯薨逝伐燕。
大將軍田嘯帶領齊軍八萬人,由南向北進發。這還只是明面上的。實則另有一支先鋒兩萬人,由將軍杜臨率領,從離著燕國不遠的浮陽大營出發,急襲燕國邊境,希望在燕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拿下文安乃至武乎等雖不大位置卻很重要的小城。
杜臨卻險些中了燕人埋伏——燕人分明早已料到齊國來伐,提前布置好重兵。
杜臨無奈,暫且帶人退回齊國境內,等著與大軍會合。
大將軍田嘯收到杜臨書信,終於明白相邦囑咐的「燕國獎勵軍功,細分軍爵,燕軍戰力絕非幾年前的燕軍可比;燕國太傅俞嬴,策士出身,最精於謀略算計;燕國老將淶偃打了一輩子仗了,或許沒那麼多奇計,但一定足夠穩妥——故而莫要輕敵,莫要輕進,莫要寄期望於我們能想到而燕人想不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燕音等被帶到燕侯宮中,燕侯啟、太傅俞嬴、相邦燕杵已經等著他們了,另有大司寇和其余幾位朝中重臣匆匆趕過來。
此時燕音等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自己是落入了俞嬴的圈套——燕侯今日根本沒去城北探看先君墓地,或說朔望出宮去探看墓地本來就是假的,是拋出來等人去刺殺的魚餌,只等自己這些人上鉤。
燕音昂然冷笑,成王敗寇,棋差一著,也沒什麼可說的。
鬚髮皆白、滿臉溝壑因燕侯之薨顯得越發蒼老的相邦燕杵彎著腰拄著拐杖走過來,手指抖動地指著燕音:「你、我與君上的祖父是親兄弟,我們是燕氏!剛開始相地的時候,你有疑慮,你裝病撂攤子不干,也還情有可原,畢竟那時候大家不知道革新能不能成,以後會怎麼樣。
「如今眼看著我們燕國越來越好,朝中井井有條,燕南燕北沃野千里,都邑內外黎民豐足,軍中士氣高揚,在燕北還築了高城、養了戰馬、練起了我們燕國自己的武卒武騎!
「這樣的治世,之前幾十年,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盛景,我們應該百死來換都樂意!」
相邦燕杵拿拐杖用力敲擊地磚:「可你!」燕杵怒視燕音,又看燕壽、燕囤、燕昌、歷染、陶嚴、帛種等人,「你們!卻因為那點私利,那點不敢擺在光天化日下的心思,趁著先君薨逝,妄圖破壞新政!不但破壞新政,還妄圖弒君!你們竟然要弒君!」
說著燕杵拿拐杖砸向燕音、燕壽等人:「弒君!你們竟然要弒君!」
燕音等狼狽地抬臂遮擋,再不復剛才的傲然之姿。
燕侯啟忙讓寺人去攙扶伯祖父,俞嬴和其余重臣也相勸,很怕氣壞了老相邦。
相邦停下拐杖,已經潸然淚下:「還有幾年前試圖謀害太傅的燕曲,燕國怎麼有這樣的宗室,我怎麼有你們這樣的兄弟……」
如今燕國有法經,於審理治罪都有法可依,大司寇領命審理此案。這也是法經制定以來,燕國首個大案。燕侯的叔祖父燕音及與他一起謀反弒君的親貴們拿命祭了法經之旗——「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1
國中朝中皆為之一肅,特別是朝堂上,再次安穩下來。
清理了內憂,還有外患。
燕侯啟、太傅俞嬴一起見老將軍淶偃。之前已經得到消息,魏侯薨,公子嶸、公子緩爭位,正在內鬥,趙國韓國虎視眈眈,趙國前陣子還發兵攻打鄭國,中原簡直一團亂麻。
老將軍淶偃不是看不清形勢的,對燕侯啟和俞嬴道:「當防備齊國來犯。只是不知道齊國是今年舉兵,還是等三晉徹底亂起來再動。」
俞嬴道:「魏國兩公子奪位之事隨時都可能有變,趙國又在伐鄭,齊國蟄伏几年,難得這樣好的時機,若要來犯,應該就在今年,特別是今年秋。」
「今年秋——」淶偃一頓,「太傅是說他們要『因糧於敵』,謀奪我們河水內外沃野中的糧食?」
俞嬴道:「多好的時機啊。若我是齊人,一定會如此。」
打仗打的是人,打的是糧。糧草是對戰的重中之重。齊人一進入燕國,便是河水——燕人稱新河。過去的時候,因河水時常泛濫,兩岸人煙不盛,土地荒蕪。如今燕國治水幾年,那片地方縱橫阡陌,良田萬畝。這會兒離著秋粟成熟不遠了,齊人豈能不打這片糧食的主意?
淶偃點頭。
燕侯啟問:「以老將軍之見,當如何抗敵?」
淶偃道:「我們的糧自然不能讓齊人奪了去,我們如今的兵力也不像從前,故而不必多重布防。」
從前的時候,上將軍方域三重布防。最外一重駐守新河以南鄰近齊國的文安等處,兵力很是不足,就連第二重令朔等帶領的新河北岸之兵也不很多。重兵收縮在內,護著武陽附近的大都邑城池。前面兩重布防只為了阻一阻齊人,好等著三晉來救。那時候,新河兩岸荒蕪,這片地方總是被輕易放棄。
「老臣以為,便在文安、武乎等邊境要塞,特別是最靠近齊國的文安,布置重兵,拒敵於國門。再派一支『奇』兵駐紮於新河以北,既守新河,又可策應文安諸城。」
燕侯啟道:「老將軍說得好!就是要『拒敵於國門』之外。老將軍與太傅與寡人想到一處去了!」
時日不多,齊人果然趁著三晉內亂、燕侯薨逝伐燕。
大將軍田嘯帶領齊軍八萬人,由南向北進發。這還只是明面上的。實則另有一支先鋒兩萬人,由將軍杜臨率領,從離著燕國不遠的浮陽大營出發,急襲燕國邊境,希望在燕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拿下文安乃至武乎等雖不大位置卻很重要的小城。
杜臨卻險些中了燕人埋伏——燕人分明早已料到齊國來伐,提前布置好重兵。
杜臨無奈,暫且帶人退回齊國境內,等著與大軍會合。
大將軍田嘯收到杜臨書信,終於明白相邦囑咐的「燕國獎勵軍功,細分軍爵,燕軍戰力絕非幾年前的燕軍可比;燕國太傅俞嬴,策士出身,最精於謀略算計;燕國老將淶偃打了一輩子仗了,或許沒那麼多奇計,但一定足夠穩妥——故而莫要輕敵,莫要輕進,莫要寄期望於我們能想到而燕人想不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