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這又成了胡蘭成的考語。真是泄氣!他言道:“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覺得她什麼都曉得,其實她卻世事經歷得很少,但是這個時代的一切會來與她交涉,好像‘花來衫里,影落池中”,如同那花果山石頭裡蹦出的孫猴兒,天地萬物已在心中了。只待師傅打開天靈蓋點撥,萬事自來交涉。
有了“格”之聰穎,“致”之推極,由此及彼,由內推外,就並非事事要體驗。格物是一種天賦,悟性也不是依靠勤奮得到的。
愛玲就是這樣的天人合一,一切瞭然於胸的錦心繡口。如她自己所言:還沒有過何種感覺或意態形致,是她所不能描繪的,惟要存在心裡過一過,總可以說得明白。一件桃紅單旗袍,她可以看出“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視覺出嗅覺,甚至出味覺。使萬物自語,讓人叫絕。
又譬如說讀書,愛玲也非博覽,卻將一本《紅樓夢》熟讀如泥。愛玲說要以一奉十,實在是一點不虛。讀過了它,恰如虞信賦里說的:樹里聞歌,枝中見舞,恰對妝檯,諸窗並開,遙看已識,試喚便來。世間事便成竹在胸,有與人說不盡的妙處。
妙玉愛玲
《紅樓夢》里妙玉是個獨人,為世人所厭。書中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李紈命寶玉去乞梅,說得格外分明:“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她。”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艷理親喪。”寶玉去給妙玉回禮,路遇邢岫煙,又借邢岫煙之口將她放膽品評一番,說她:“放誕詭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麼道理”。
花兩個晚上讀完了劉心武的《紅樓望月》,沒有大的意外,但小小驚喜還是有的,恰似長長午睡後慵懶地伸個懶腰,不甚緊要卻很能叫人滿足。關於秦可卿的探佚是主流,但可卿之死談得過多,只是一溜地看下去,及看到“元春之死”,“妙玉之死”有種拾遺補缺的舒暢。畢竟他是下了心血的,雖然文法上寫得通俗鄙陋,和紅樓差了天上地下,但在細節上卻能看出下了一定的功夫。為妙玉、元春雪恨,恨那高鶚,蓄意改動紅樓,害了多少紅顏公子蒙怨受屈,真真死不足惜!
他對妙玉的研究便能當得一個“好”字,探佚她為報寶玉和賈家知遇之恩而去找忠順王爺,以財寶才色動其心,最後與之同歸與盡。這個寫法真是好!
妙玉雖是“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但這樣的紅顏真是俠烈。有始有終也不枉來世上一遭。
今日之清高女子也多喜歡妙玉,愛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亦不覺得天生孤癖有什麼不好,大抵是現在物易近人難近,哀鴻遍野到處是孤獨。妙玉所為,轉了幾百年後,竟可為世俗接受,乃至成為風尚,可嘆。
我看愛玲亦像妙玉,天生穎悟,是金玉質。出淤泥而不染,其心堅韌,經歲月磨折而無損其輝。世人言愛玲皆是清高孤寒,世俗難近。
一九五二年,上海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愛玲應邀出席。在全國一片藍布和灰布中山裝的大cháo中,她赫然背棄了這種裝束,在旗袍外面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淡漠地坐在後排。即使普通依舊桀驁,給人“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此時的打扮,儘管由絢爛歸於平淡,但在一群藍螞蟻的對比之下,依舊是觸目驚心的。
有人說她冷漠,其實她面寒心熱。譬如在外灘看見警察打人,忍不住氣塞胸膛,一氣之下,想去做官,或者做主席夫人,給那警察兩個耳刮子。
又譬如,作家柯靈當年被日本滬南憲兵隊關押在“貝公館”里。貝公館坐落在貝當路上,是美國學堂舊址,原來是雪白的建築,碧綠的糙地,純淨得像天堂。對門是莊嚴肅穆的國際教堂,紫醬色的斜屋頂,牆上爬滿長春藤,幽雅安靜,是情侶散步的好地方。日本人選了這麼一處來做現世地獄,叫人兩相對比更是忍不住毛骨悚然,從骨子裡透出陣陣陰風。
柯靈雖僥倖沒有受武士道精神的洗禮——嚴刑拷打,卻聽夠了被害者受刑時那種錐心刺骨的號叫聲,體察了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白頭的焦灼無奈,心神俱損。
隔了不久他被釋放,有“剛從死亡線上脫險,對那個環境感覺特別靈敏,覺得人世真是美好”的感悟。回到家裡,知道愛玲曾在他蒙難時去探問,自是感動不已,“當即用文言復了她一個短箋,寥寥數行,在記憶里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原因是平常寫作,很難有這種激動的心情。”常言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愛玲偏偏是你富貴我不沾你,你受難我亦不怕去看你,可見其仁俠重情。
患難不相忘,亦不避嫌棄,那真是無可言說的知己之恩。彼時柯靈雖沒有明言,但用文言覆信可見其慎重。名士之風悠然可見,其感激之情,也不可言喻。
我讀《今生今世》,胡蘭成也寫到這一段:“愛玲與外界少往來,惟一次有個朋友被日本憲兵隊逮捕,愛玲因《傾城之戀》改編舞台劇上演,曾得他奔走,由我陪同去慰問過他家裡,隨後我還與日本憲兵說了,要他們可釋放則釋放。”
事情並不希奇。只是讀了柯靈的文章才知道,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當年救他的就是愛玲。原來她只是兀自做了,完全沒有張揚。時隔四十年才知救命之人,柯靈於是“產生了難分難解的複雜情緒。但是對張愛玲的好心,我只有加倍的感激。”古人遭難蒙人搭救只是一句“救命之恩,沒齒難忘”。柯靈想必也是這樣的感覺。
施恩不望報正是中國的俠義。愛玲是俠女。
她是天生的貴族,亦是真正的貴族。紅塵冷漠湮滅不了她溫熱善良的心,世間曾有愛玲,是我們的幸!
她本就是妙玉。雖然到頭來仍是“紅塵骯髒違心愿”,到底沒有“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的慨嘆。
愛玲比之妙玉是幸運的,因她活在我們的時代。
到底是女子
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寫得恢弘大氣。
她說:“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的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寫得情致纏綿。
她說:“從前的人吃力地過了一輩子,所作所為,漸漸蒙上了灰塵,子孫晾衣服時又把灰塵給抖了下來,在金色的太陽里飛舞著,回憶這東西要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忘卻了憂愁。”寫得黯淡幽怨。
我自從看了一幅愛玲儲衣室的照片,滿滿當當的華服,現在看來都不過時,深為驚訝羨慕。讀到有段時間愛玲每天提著個小菜籃自己去買菜,我也不覺得她是清苦的,那蘇麗珍不也是天天拿著保溫桶去買雲吞嗎?清貧散淡有時也是一種情調。
嫻靜優雅的愛玲會在陽光濃烈的日子裡,擺弄拾掇著自己的旗袍、前清夾襖和日本花布。陽光那樣細碎地灑在她臉上。她微眯著眼,笑著,淺淺滿足地笑著。樹上的葉子閃著金翠的光,她看了一會兒,幽幽地嘆息著。
旗袍是她的至愛,直到去世,她依舊穿著一件赭紅色的旗袍。也是這件赭紅色的旗袍使她的辭世顯得不那麼淒涼——這個女人自始至終是亮烈的。我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個女人能像她一般愛戀著旗袍華服。這樣的知根知底,一不小心,成了病態。
愛玲說:“我既不是美女,又沒有什麼特點,不靠這些招搖,怎麼引得起別人注意?”類似這樣的話她也曾經對弟弟說過:“一個人假使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我認為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閒生活,終其身,默默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特別的事,大家都曉得有這麼一個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
這些話半真半假,我便只認做她內心天真的表證,但對這句話本身的觀點,我卻不大苟同。
一個沒有個性的女人,任憑怎樣招搖都是不智的,越招搖,越顯得自己的俗陋。女人可以沒有姿色,卻不能沒有個性。譬如愛玲,也許稱不上絕代佳人,卻自有一番味道。
“一襲擬古式齊膝的夾襖,超級寬身大袖,水紅綢子,用特別寬的黑緞鑲邊。右襟下有一朵舒捲的雲頭——也許是如意。”這樣華麗頹唐的勁頭,不是特別的女子怎麼當的起?怎能穿著,舉手抬足滲地出味道?這個奇裝炫人的女子,如同她的文字一樣,的確給當時的上海增添了一抹艷異的色彩。
在《更衣記》,愛玲說:中國男人的生活比女人自由得多,但衣服恰恰相反,單憑這一點,我就不願意做一個男子。
像愛玲這樣不善言談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能夠看到自己的人生。
財迷的擔當
“生在現在,要繼續活下去而且活得稱心,真是難,就像‘雙手擘開生死路’那樣艱難巨大的事,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對於物質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夠多一點明了與愛悅,也是應當的。而對於我,蘇青就象徵了物質生活。”
這是愛玲對生活現實的態度。所以,她會因稿費與雜誌編輯起爭執,她會與車夫討價還價。如胡蘭成所說:“她處事亦有她的條理,亦且不受欺侮。”又說:“愛玲每用錢,都是一種理直氣壯,是慷慨是節儉,皆不夾雜絲毫誇張。”
我友離離也是一個滿身塵埃,亦抹不去慡利的女子,愛錢愛物,世俗的真,天真的可愛。與她言笑,時常模糊地想起一個人。近日復讀張愛玲,才驀然悟醒,那個自己一直想不清朗的人就是愛鈴。二人的脾性頗有相近相通之處,一般是大家閨秀,一般的獨立剛烈,一般的“一錢如命”。
愛玲從不諱言自己是個“財迷”。有許多關於錢精闢的言論。譬如,“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又有:“錢太多了,就用不著考慮;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我母親是個清高的人,有錢的時候固然絕口不提錢,即至後來為錢逼迫得很厲害的時候也還把錢看得很輕。這種一塵不染的態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對面去,因此,一學會了‘拜金主義’這名詞,我就堅持我是拜金主義者。”
生活中的愛玲也常常喜歡以自食其力的市民自詡,而這小市民是真可愛,叫人忍不住歡喜。她內心光照萬物,對人世有華麗的期望。所以愛戀世俗生活享受。但在人生關節路口,該當決斷的時候,她又能斷然捨棄。錢,對愛玲而言從來不是關係根本,不可牽動她的心意。
有了“格”之聰穎,“致”之推極,由此及彼,由內推外,就並非事事要體驗。格物是一種天賦,悟性也不是依靠勤奮得到的。
愛玲就是這樣的天人合一,一切瞭然於胸的錦心繡口。如她自己所言:還沒有過何種感覺或意態形致,是她所不能描繪的,惟要存在心裡過一過,總可以說得明白。一件桃紅單旗袍,她可以看出“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視覺出嗅覺,甚至出味覺。使萬物自語,讓人叫絕。
又譬如說讀書,愛玲也非博覽,卻將一本《紅樓夢》熟讀如泥。愛玲說要以一奉十,實在是一點不虛。讀過了它,恰如虞信賦里說的:樹里聞歌,枝中見舞,恰對妝檯,諸窗並開,遙看已識,試喚便來。世間事便成竹在胸,有與人說不盡的妙處。
妙玉愛玲
《紅樓夢》里妙玉是個獨人,為世人所厭。書中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李紈命寶玉去乞梅,說得格外分明:“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她。”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艷理親喪。”寶玉去給妙玉回禮,路遇邢岫煙,又借邢岫煙之口將她放膽品評一番,說她:“放誕詭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麼道理”。
花兩個晚上讀完了劉心武的《紅樓望月》,沒有大的意外,但小小驚喜還是有的,恰似長長午睡後慵懶地伸個懶腰,不甚緊要卻很能叫人滿足。關於秦可卿的探佚是主流,但可卿之死談得過多,只是一溜地看下去,及看到“元春之死”,“妙玉之死”有種拾遺補缺的舒暢。畢竟他是下了心血的,雖然文法上寫得通俗鄙陋,和紅樓差了天上地下,但在細節上卻能看出下了一定的功夫。為妙玉、元春雪恨,恨那高鶚,蓄意改動紅樓,害了多少紅顏公子蒙怨受屈,真真死不足惜!
他對妙玉的研究便能當得一個“好”字,探佚她為報寶玉和賈家知遇之恩而去找忠順王爺,以財寶才色動其心,最後與之同歸與盡。這個寫法真是好!
妙玉雖是“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但這樣的紅顏真是俠烈。有始有終也不枉來世上一遭。
今日之清高女子也多喜歡妙玉,愛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亦不覺得天生孤癖有什麼不好,大抵是現在物易近人難近,哀鴻遍野到處是孤獨。妙玉所為,轉了幾百年後,竟可為世俗接受,乃至成為風尚,可嘆。
我看愛玲亦像妙玉,天生穎悟,是金玉質。出淤泥而不染,其心堅韌,經歲月磨折而無損其輝。世人言愛玲皆是清高孤寒,世俗難近。
一九五二年,上海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愛玲應邀出席。在全國一片藍布和灰布中山裝的大cháo中,她赫然背棄了這種裝束,在旗袍外面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淡漠地坐在後排。即使普通依舊桀驁,給人“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此時的打扮,儘管由絢爛歸於平淡,但在一群藍螞蟻的對比之下,依舊是觸目驚心的。
有人說她冷漠,其實她面寒心熱。譬如在外灘看見警察打人,忍不住氣塞胸膛,一氣之下,想去做官,或者做主席夫人,給那警察兩個耳刮子。
又譬如,作家柯靈當年被日本滬南憲兵隊關押在“貝公館”里。貝公館坐落在貝當路上,是美國學堂舊址,原來是雪白的建築,碧綠的糙地,純淨得像天堂。對門是莊嚴肅穆的國際教堂,紫醬色的斜屋頂,牆上爬滿長春藤,幽雅安靜,是情侶散步的好地方。日本人選了這麼一處來做現世地獄,叫人兩相對比更是忍不住毛骨悚然,從骨子裡透出陣陣陰風。
柯靈雖僥倖沒有受武士道精神的洗禮——嚴刑拷打,卻聽夠了被害者受刑時那種錐心刺骨的號叫聲,體察了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白頭的焦灼無奈,心神俱損。
隔了不久他被釋放,有“剛從死亡線上脫險,對那個環境感覺特別靈敏,覺得人世真是美好”的感悟。回到家裡,知道愛玲曾在他蒙難時去探問,自是感動不已,“當即用文言復了她一個短箋,寥寥數行,在記憶里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原因是平常寫作,很難有這種激動的心情。”常言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愛玲偏偏是你富貴我不沾你,你受難我亦不怕去看你,可見其仁俠重情。
患難不相忘,亦不避嫌棄,那真是無可言說的知己之恩。彼時柯靈雖沒有明言,但用文言覆信可見其慎重。名士之風悠然可見,其感激之情,也不可言喻。
我讀《今生今世》,胡蘭成也寫到這一段:“愛玲與外界少往來,惟一次有個朋友被日本憲兵隊逮捕,愛玲因《傾城之戀》改編舞台劇上演,曾得他奔走,由我陪同去慰問過他家裡,隨後我還與日本憲兵說了,要他們可釋放則釋放。”
事情並不希奇。只是讀了柯靈的文章才知道,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當年救他的就是愛玲。原來她只是兀自做了,完全沒有張揚。時隔四十年才知救命之人,柯靈於是“產生了難分難解的複雜情緒。但是對張愛玲的好心,我只有加倍的感激。”古人遭難蒙人搭救只是一句“救命之恩,沒齒難忘”。柯靈想必也是這樣的感覺。
施恩不望報正是中國的俠義。愛玲是俠女。
她是天生的貴族,亦是真正的貴族。紅塵冷漠湮滅不了她溫熱善良的心,世間曾有愛玲,是我們的幸!
她本就是妙玉。雖然到頭來仍是“紅塵骯髒違心愿”,到底沒有“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的慨嘆。
愛玲比之妙玉是幸運的,因她活在我們的時代。
到底是女子
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寫得恢弘大氣。
她說:“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的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寫得情致纏綿。
她說:“從前的人吃力地過了一輩子,所作所為,漸漸蒙上了灰塵,子孫晾衣服時又把灰塵給抖了下來,在金色的太陽里飛舞著,回憶這東西要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忘卻了憂愁。”寫得黯淡幽怨。
我自從看了一幅愛玲儲衣室的照片,滿滿當當的華服,現在看來都不過時,深為驚訝羨慕。讀到有段時間愛玲每天提著個小菜籃自己去買菜,我也不覺得她是清苦的,那蘇麗珍不也是天天拿著保溫桶去買雲吞嗎?清貧散淡有時也是一種情調。
嫻靜優雅的愛玲會在陽光濃烈的日子裡,擺弄拾掇著自己的旗袍、前清夾襖和日本花布。陽光那樣細碎地灑在她臉上。她微眯著眼,笑著,淺淺滿足地笑著。樹上的葉子閃著金翠的光,她看了一會兒,幽幽地嘆息著。
旗袍是她的至愛,直到去世,她依舊穿著一件赭紅色的旗袍。也是這件赭紅色的旗袍使她的辭世顯得不那麼淒涼——這個女人自始至終是亮烈的。我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個女人能像她一般愛戀著旗袍華服。這樣的知根知底,一不小心,成了病態。
愛玲說:“我既不是美女,又沒有什麼特點,不靠這些招搖,怎麼引得起別人注意?”類似這樣的話她也曾經對弟弟說過:“一個人假使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我認為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閒生活,終其身,默默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特別的事,大家都曉得有這麼一個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
這些話半真半假,我便只認做她內心天真的表證,但對這句話本身的觀點,我卻不大苟同。
一個沒有個性的女人,任憑怎樣招搖都是不智的,越招搖,越顯得自己的俗陋。女人可以沒有姿色,卻不能沒有個性。譬如愛玲,也許稱不上絕代佳人,卻自有一番味道。
“一襲擬古式齊膝的夾襖,超級寬身大袖,水紅綢子,用特別寬的黑緞鑲邊。右襟下有一朵舒捲的雲頭——也許是如意。”這樣華麗頹唐的勁頭,不是特別的女子怎麼當的起?怎能穿著,舉手抬足滲地出味道?這個奇裝炫人的女子,如同她的文字一樣,的確給當時的上海增添了一抹艷異的色彩。
在《更衣記》,愛玲說:中國男人的生活比女人自由得多,但衣服恰恰相反,單憑這一點,我就不願意做一個男子。
像愛玲這樣不善言談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能夠看到自己的人生。
財迷的擔當
“生在現在,要繼續活下去而且活得稱心,真是難,就像‘雙手擘開生死路’那樣艱難巨大的事,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對於物質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夠多一點明了與愛悅,也是應當的。而對於我,蘇青就象徵了物質生活。”
這是愛玲對生活現實的態度。所以,她會因稿費與雜誌編輯起爭執,她會與車夫討價還價。如胡蘭成所說:“她處事亦有她的條理,亦且不受欺侮。”又說:“愛玲每用錢,都是一種理直氣壯,是慷慨是節儉,皆不夾雜絲毫誇張。”
我友離離也是一個滿身塵埃,亦抹不去慡利的女子,愛錢愛物,世俗的真,天真的可愛。與她言笑,時常模糊地想起一個人。近日復讀張愛玲,才驀然悟醒,那個自己一直想不清朗的人就是愛鈴。二人的脾性頗有相近相通之處,一般是大家閨秀,一般的獨立剛烈,一般的“一錢如命”。
愛玲從不諱言自己是個“財迷”。有許多關於錢精闢的言論。譬如,“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又有:“錢太多了,就用不著考慮;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我母親是個清高的人,有錢的時候固然絕口不提錢,即至後來為錢逼迫得很厲害的時候也還把錢看得很輕。這種一塵不染的態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對面去,因此,一學會了‘拜金主義’這名詞,我就堅持我是拜金主義者。”
生活中的愛玲也常常喜歡以自食其力的市民自詡,而這小市民是真可愛,叫人忍不住歡喜。她內心光照萬物,對人世有華麗的期望。所以愛戀世俗生活享受。但在人生關節路口,該當決斷的時候,她又能斷然捨棄。錢,對愛玲而言從來不是關係根本,不可牽動她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