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經過戰爭的震盪,人性的灰塵一一抖落,愛玲更是心似明鏡,眼如冰雪。《燼餘錄》里愛玲冷眼看世人,已是毫不留情到森然的地步,惟獨對炎櫻她是真歡喜。愛玲極不擅交際,禮節往來尚可,斗角勾心就免了。她看炎櫻如同赤子,天真喜悅到她不需設防,所以她願意與她深交。
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底港大停課之前的校園生活,是愛玲最純淨自由的歲月。除了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倫敦大學之外,餘事倒是不勞掛心的。偶有小愁,也沒有牽腸掛肚的,更何況有炎櫻這樣的開心果、知己陪著。全然不像在聖瑪麗亞女校那樣受人歧視,以近乎自閉的方式孤獨著。就連一直纏繞她的“舊衣服”心結,也因為連得了兩個獎學金,狠狠做了些衣服而吐氣揚眉略有疏解。
不過,我想愛玲多是不太懷念在港大的生活,此時她已經學會了冷眼旁觀。我上學時老師也曾說過,你們會懷念大學無憂無慮時光的。可惜到了現在,能夠繼續保持聯繫的人卻無幾。
並非我薄情寡意,的確未曾有讓我懷念的力量。大多數人眷戀的不過學校里人與人之間溫馨的相處,因那實在不能傷筋動骨,和日後的慘烈比起來,真是單純的快樂。
有了這種單純的快樂,任何地方都是很可愛的。譬如愛玲和炎櫻,在香港淪陷後,依然滿街找尋冰淇淋和唇膏。撞進每一家食店去問可有冰淇淋。只要有一家答應說明天下午或許有,第二天就會步行十來里路去踐約。一盤昂貴的冰淇琳,裡面卻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天天上城買東西,名為買,其實不過是看看而已。“從那時候起我學會了怎樣把買東西當作一件消遣。街上擺滿了攤子,賣胭脂、西藥、罐頭牛羊肉,搶來的西裝、絨線衫,蕾絲窗簾,雕花玻璃器皿,整匹的呢絨”。
亂世繁華,自有一番光華奪目。她和炎櫻在一起更能體會到生的喜悅。
上帝說,他把男人和女人分成兩半,找到了,才拼和成一個完整。
我覺得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之間也一樣。要不然,人世情意何須分出親情、愛情和友情呢?
她遇到她也是圓滿。炎櫻對愛玲,比起愛玲對炎櫻更是重要。炎櫻嬌小圓潤,是很討喜的女孩。她人緣好,性格開朗,沒有愛玲照樣能活得很快樂。但愛玲如果不遇上炎櫻,那就真是太孤獨了。知己好友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天性中最優美的部份。炎櫻對於愛玲就是如此。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里閒閒一筆,讀來恰可為愛玲的心境做註解。“愛玲從來不牽愁惹恨,要就是大哭一場,她告訴我有過兩回,一回是她十歲前後,為一個男人,但我記不得是愛玲討厭他或喜歡他而失意,就大哭起來。又一回是在香港大學讀書時,一年放暑假,仿佛是因炎櫻沒有等她就回上海家去了,她平時原不想家,這次卻倒在床上大哭大喊的不可開交。”
我印象中愛玲至少哭過三次。除了前面胡蘭成說過的兩次,另外一次則與他有關。或者不知,或者不願明言。兩男一女,可見愛玲對炎櫻真是看得重。第一次與胡蘭成,第二次與賴雅,炎櫻都是媒證。婚姻是一生大事,慎為珍重。愛玲視她已如親人。
常聽人說女人和女人之間難有真正的友情,只有男人之間才可高山流水知音相酬,心裡著實不服。然而,看過了如膠似漆的女友,轉身即說是非,或者因為瑣碎小節反目成仇,也能體會到女人友情的脆弱,實在經不起讒言、誤會和男人的顛簸。女人的敏感計較,常常會毀了看上去漂亮華麗的情感。
我自己也是怕了。看上去人緣寬闊,卻是暗自謹慎,擇女友如擇男人,艱難而沉重。翻遍電話本找不到能夠傾訴的人,找到了,電話接通,糙糙幾句又掛斷。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難。
真想有一個完全無須設防的好友,有相同的志趣,互補的性格。如果你不擅言辭,她可以代你說話;在你需要的時候,她心甘情願地維護你。即便過了許多年,她依舊像第一天認識你那樣待你。
我需要!非常需要!然而,我們怎麼寂寞成這樣了呢?
愛玲去美國後,只和極少人保持聯繫,而當中多半是出版社、雜誌社的編輯。只有炎櫻,她與文字無涉,只是單純的好友。愛玲待人真,炎櫻也真,山長水闊,歲月迢迢,她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一九九五年愛玲去世以後,不斷有人請炎櫻寫關於愛玲的回憶錄,都她被拒絕了。因她是真正了解她的,她深知愛玲潔淨,不喜這些世俗紛擾。炎櫻此舉堪稱高潔,比落幾多尋常拿他人炒作自己的名人。古有伯牙摔琴謝子期,炎櫻雖是外國女子,亦有落落君子之風。
愛玲一生人緣疏冷,好友十個指頭未用完都數得過來。但這又何妨?亂世中,夫妻情義都如風中落葉般搖搖欲墜。兩個女子之間的友情能歷經世事不動不移,真是不易。高山流水,知交零落,山冷水斷叫人痛斷肝腸,卻合了佛家意思:好的東西就是叫人微微不安,因此不可貪戀。世景荒蕪知己稀,愛玲遇著一個炎櫻也盡夠了。
而我,至少還有你。
海上花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
這是愛玲被引用最廣泛的一句話。愛玲的朋友、作家柯靈將這句話進行演繹,來分析愛玲成名的因由,甚是妥帖。
他說:“如果不嫌擬於不倫,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為‘上海’,‘流蘇’改為‘張愛玲’,我看簡直是天造地設。
“……我扳著指頭算來算去,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日本侵略者和汪精衛政權把新文學傳統一刀切斷了,只要不反對他們,有點文學藝術粉飾太平,求之不得,給他們什麼,當然是毫不計較的。天高皇帝遠,這就給張愛玲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抗戰勝利以後,兵荒馬亂,劍拔弩張,文學本身已經成為可有可無,更沒有曹七巧、流蘇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張愛玲的文學生涯,輝煌鼎盛的時期只有兩年(1943—1945),是命中注定:千載一時,‘過了這村,沒有那店’。幸與不幸,難說得很。”
有了這段話,我覺得不枉愛玲和他相交一場。
愛玲的成就在陷落的上海。一九四三年,《傳奇》時代的張愛玲,仿佛那個“孤島”寂寞夜空最後一束驚艷的煙火。
愛玲是深愛著上海,在她的眼裡,“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也正是在這樣的土壤里,開出了她這朵奇異的智慧之花來。
愛玲最初將稿件投給了英文月刊《二十一世紀》,一份綜合性的刊物,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並且附有自己所繪的十二幅髮型和服飾插圖。由此開始,愛玲再接再厲,一連發表了九篇文章。
但是,真正使愛玲出名的是《雜誌》。愛玲的成名作品《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等小說名篇以及一些精彩的散文,都是刊登在這個背景複雜的刊物上。
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愛玲妙筆生花,盛開在四十年代幽暗的上海天空中,又如彗星般掃過上海文壇。少年時代的天才夢,終於在風華正茂的歲月里,變成了令人稱慕的現實。
她的成就引起了陣陣驚呼,也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許多人為她善意地設計她的文學道路。譬如“不要到處發表作品,寫了文章,可以交給開明書店保存,由開明書店付給稿酬,等河清海晏再印行。”愛玲則用一種委婉決斷方式對這種關懷敬謝不敏。
她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對人生、時代的理解。她迫不及待無比激動的心情,在《傳奇》序言中有過這樣的表達:
“呵,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兩篇文章,也是發了瘋似地高興著,自己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到。就現在已經沒那麼容易興奮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遲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在我眼裡,盛名下的愛玲依然是一個小女子,外表冷漠,內心歡喜的女孩子。如她所言,“狂喜的人,我還能想像得出他們的心理;你們這種謙遜得過分的人,我簡直沒法了解!”
她是率真的,沒有任何虛偽的謙遜。
有女如青
愛玲在《我看蘇青》一文中說:“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愛玲這一句,可見蘇青其人不俗。於是,我切切地去尋找蘇青。於是,我發現了一個與愛玲相近,卻也迥然相異的人和傳奇來。
蘇青,本名馮允莊,又名馮和儀。蘇青這名字,我一見即喜,喜到心裡去。蘇字靈透,青字又俊雅,似我這樣不通平仄的人張口也能湊兩句詩來:姑蘇城外離人柳,別夢青青到徐家。又叫我想起詩經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的意境。馮和儀這個名字,我也喜歡,古雅大氣,又堂皇,合著“有鳳來儀”之意。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一書中就是這樣稱呼她的。我印象深刻。
蘇青一九一四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長愛玲六歲。同樣的富裕顯赫家世。祖父是舉人,先是經商,後由殷商變成地主,家有良田幾千畝。寧波雖不及上海,卻也開埠早,是上海的門戶,開文明之先。
她的家庭雖說是、大戶人家,但在她父母看來,讀書畢竟不是女兒家的正經職業。雖然蘇青一九三三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大學)外文系。但是她依然不得不早早地就輟學,嫁給了徐崇賢為妻。兩人在同一所高中念書,通了兩年的信,卻連個照面都沒打過。美其名曰自由戀愛,其實不過是信中二人稱呼逐步變得親昵而已。
舊式婚姻雖然隔絕,卻有一種陌生的神秘。新婚燕爾,徐崇賢對她還恩愛有加,然而,那薄霧似的愛畢竟是不能持久的,待到兩人走近,面貼面以後,就冷冷地散去了。
蘇青與愛玲可有一比:一般的受過高等教育,一般的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一般的對於生活而言十足的低能。
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底港大停課之前的校園生活,是愛玲最純淨自由的歲月。除了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倫敦大學之外,餘事倒是不勞掛心的。偶有小愁,也沒有牽腸掛肚的,更何況有炎櫻這樣的開心果、知己陪著。全然不像在聖瑪麗亞女校那樣受人歧視,以近乎自閉的方式孤獨著。就連一直纏繞她的“舊衣服”心結,也因為連得了兩個獎學金,狠狠做了些衣服而吐氣揚眉略有疏解。
不過,我想愛玲多是不太懷念在港大的生活,此時她已經學會了冷眼旁觀。我上學時老師也曾說過,你們會懷念大學無憂無慮時光的。可惜到了現在,能夠繼續保持聯繫的人卻無幾。
並非我薄情寡意,的確未曾有讓我懷念的力量。大多數人眷戀的不過學校里人與人之間溫馨的相處,因那實在不能傷筋動骨,和日後的慘烈比起來,真是單純的快樂。
有了這種單純的快樂,任何地方都是很可愛的。譬如愛玲和炎櫻,在香港淪陷後,依然滿街找尋冰淇淋和唇膏。撞進每一家食店去問可有冰淇淋。只要有一家答應說明天下午或許有,第二天就會步行十來里路去踐約。一盤昂貴的冰淇琳,裡面卻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天天上城買東西,名為買,其實不過是看看而已。“從那時候起我學會了怎樣把買東西當作一件消遣。街上擺滿了攤子,賣胭脂、西藥、罐頭牛羊肉,搶來的西裝、絨線衫,蕾絲窗簾,雕花玻璃器皿,整匹的呢絨”。
亂世繁華,自有一番光華奪目。她和炎櫻在一起更能體會到生的喜悅。
上帝說,他把男人和女人分成兩半,找到了,才拼和成一個完整。
我覺得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之間也一樣。要不然,人世情意何須分出親情、愛情和友情呢?
她遇到她也是圓滿。炎櫻對愛玲,比起愛玲對炎櫻更是重要。炎櫻嬌小圓潤,是很討喜的女孩。她人緣好,性格開朗,沒有愛玲照樣能活得很快樂。但愛玲如果不遇上炎櫻,那就真是太孤獨了。知己好友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天性中最優美的部份。炎櫻對於愛玲就是如此。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里閒閒一筆,讀來恰可為愛玲的心境做註解。“愛玲從來不牽愁惹恨,要就是大哭一場,她告訴我有過兩回,一回是她十歲前後,為一個男人,但我記不得是愛玲討厭他或喜歡他而失意,就大哭起來。又一回是在香港大學讀書時,一年放暑假,仿佛是因炎櫻沒有等她就回上海家去了,她平時原不想家,這次卻倒在床上大哭大喊的不可開交。”
我印象中愛玲至少哭過三次。除了前面胡蘭成說過的兩次,另外一次則與他有關。或者不知,或者不願明言。兩男一女,可見愛玲對炎櫻真是看得重。第一次與胡蘭成,第二次與賴雅,炎櫻都是媒證。婚姻是一生大事,慎為珍重。愛玲視她已如親人。
常聽人說女人和女人之間難有真正的友情,只有男人之間才可高山流水知音相酬,心裡著實不服。然而,看過了如膠似漆的女友,轉身即說是非,或者因為瑣碎小節反目成仇,也能體會到女人友情的脆弱,實在經不起讒言、誤會和男人的顛簸。女人的敏感計較,常常會毀了看上去漂亮華麗的情感。
我自己也是怕了。看上去人緣寬闊,卻是暗自謹慎,擇女友如擇男人,艱難而沉重。翻遍電話本找不到能夠傾訴的人,找到了,電話接通,糙糙幾句又掛斷。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難。
真想有一個完全無須設防的好友,有相同的志趣,互補的性格。如果你不擅言辭,她可以代你說話;在你需要的時候,她心甘情願地維護你。即便過了許多年,她依舊像第一天認識你那樣待你。
我需要!非常需要!然而,我們怎麼寂寞成這樣了呢?
愛玲去美國後,只和極少人保持聯繫,而當中多半是出版社、雜誌社的編輯。只有炎櫻,她與文字無涉,只是單純的好友。愛玲待人真,炎櫻也真,山長水闊,歲月迢迢,她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一九九五年愛玲去世以後,不斷有人請炎櫻寫關於愛玲的回憶錄,都她被拒絕了。因她是真正了解她的,她深知愛玲潔淨,不喜這些世俗紛擾。炎櫻此舉堪稱高潔,比落幾多尋常拿他人炒作自己的名人。古有伯牙摔琴謝子期,炎櫻雖是外國女子,亦有落落君子之風。
愛玲一生人緣疏冷,好友十個指頭未用完都數得過來。但這又何妨?亂世中,夫妻情義都如風中落葉般搖搖欲墜。兩個女子之間的友情能歷經世事不動不移,真是不易。高山流水,知交零落,山冷水斷叫人痛斷肝腸,卻合了佛家意思:好的東西就是叫人微微不安,因此不可貪戀。世景荒蕪知己稀,愛玲遇著一個炎櫻也盡夠了。
而我,至少還有你。
海上花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
這是愛玲被引用最廣泛的一句話。愛玲的朋友、作家柯靈將這句話進行演繹,來分析愛玲成名的因由,甚是妥帖。
他說:“如果不嫌擬於不倫,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為‘上海’,‘流蘇’改為‘張愛玲’,我看簡直是天造地設。
“……我扳著指頭算來算去,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日本侵略者和汪精衛政權把新文學傳統一刀切斷了,只要不反對他們,有點文學藝術粉飾太平,求之不得,給他們什麼,當然是毫不計較的。天高皇帝遠,這就給張愛玲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抗戰勝利以後,兵荒馬亂,劍拔弩張,文學本身已經成為可有可無,更沒有曹七巧、流蘇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張愛玲的文學生涯,輝煌鼎盛的時期只有兩年(1943—1945),是命中注定:千載一時,‘過了這村,沒有那店’。幸與不幸,難說得很。”
有了這段話,我覺得不枉愛玲和他相交一場。
愛玲的成就在陷落的上海。一九四三年,《傳奇》時代的張愛玲,仿佛那個“孤島”寂寞夜空最後一束驚艷的煙火。
愛玲是深愛著上海,在她的眼裡,“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也正是在這樣的土壤里,開出了她這朵奇異的智慧之花來。
愛玲最初將稿件投給了英文月刊《二十一世紀》,一份綜合性的刊物,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並且附有自己所繪的十二幅髮型和服飾插圖。由此開始,愛玲再接再厲,一連發表了九篇文章。
但是,真正使愛玲出名的是《雜誌》。愛玲的成名作品《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等小說名篇以及一些精彩的散文,都是刊登在這個背景複雜的刊物上。
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愛玲妙筆生花,盛開在四十年代幽暗的上海天空中,又如彗星般掃過上海文壇。少年時代的天才夢,終於在風華正茂的歲月里,變成了令人稱慕的現實。
她的成就引起了陣陣驚呼,也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許多人為她善意地設計她的文學道路。譬如“不要到處發表作品,寫了文章,可以交給開明書店保存,由開明書店付給稿酬,等河清海晏再印行。”愛玲則用一種委婉決斷方式對這種關懷敬謝不敏。
她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對人生、時代的理解。她迫不及待無比激動的心情,在《傳奇》序言中有過這樣的表達:
“呵,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兩篇文章,也是發了瘋似地高興著,自己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到。就現在已經沒那麼容易興奮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遲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在我眼裡,盛名下的愛玲依然是一個小女子,外表冷漠,內心歡喜的女孩子。如她所言,“狂喜的人,我還能想像得出他們的心理;你們這種謙遜得過分的人,我簡直沒法了解!”
她是率真的,沒有任何虛偽的謙遜。
有女如青
愛玲在《我看蘇青》一文中說:“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愛玲這一句,可見蘇青其人不俗。於是,我切切地去尋找蘇青。於是,我發現了一個與愛玲相近,卻也迥然相異的人和傳奇來。
蘇青,本名馮允莊,又名馮和儀。蘇青這名字,我一見即喜,喜到心裡去。蘇字靈透,青字又俊雅,似我這樣不通平仄的人張口也能湊兩句詩來:姑蘇城外離人柳,別夢青青到徐家。又叫我想起詩經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的意境。馮和儀這個名字,我也喜歡,古雅大氣,又堂皇,合著“有鳳來儀”之意。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一書中就是這樣稱呼她的。我印象深刻。
蘇青一九一四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長愛玲六歲。同樣的富裕顯赫家世。祖父是舉人,先是經商,後由殷商變成地主,家有良田幾千畝。寧波雖不及上海,卻也開埠早,是上海的門戶,開文明之先。
她的家庭雖說是、大戶人家,但在她父母看來,讀書畢竟不是女兒家的正經職業。雖然蘇青一九三三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大學)外文系。但是她依然不得不早早地就輟學,嫁給了徐崇賢為妻。兩人在同一所高中念書,通了兩年的信,卻連個照面都沒打過。美其名曰自由戀愛,其實不過是信中二人稱呼逐步變得親昵而已。
舊式婚姻雖然隔絕,卻有一種陌生的神秘。新婚燕爾,徐崇賢對她還恩愛有加,然而,那薄霧似的愛畢竟是不能持久的,待到兩人走近,面貼面以後,就冷冷地散去了。
蘇青與愛玲可有一比:一般的受過高等教育,一般的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一般的對於生活而言十足的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