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頁
英華嘆口氣,又問:「會亂起來嗎?」
三葉嫂子搖頭,道:「估計大長公主那邊會鬧一鬧,亂起來肯定不會。」
果然沒過兩日,柳三娘就忙忙的從杭州帶著大批工匠回來,柳家的工人增加了許多,京城的街道蓋的飛快。英華覺得日子過的更快,梅家從老家回來,草堂辦了一次聚會之後,李知府也帶著妻妾子女從京城回來。李青陽在童子試殿試上考了第九名,但是他年紀是考生中最小的一個,官家殿試的時候還說他是親戚,把他拉到懷裡說話,賞了他一個七品的官兒,叫他回家再跟著父兄讀幾年書,滿十八歲去做官也使得,他要想來直接殿試考進士也使得。李青陽得官家看重,名滿京城,雖然他年紀還小,爭著要把女兒嫁他的達官貴人絡紆不絕。本來李大人還在京城多住幾日,過完了寒食節再回來的,被上門來說親的人鬧的昏頭昏腦,辦完了相應的手續,逃一般的回富春縣來了。
陳夫人到家頭一眼看到的就是兒媳婦那個不算小的肚子,她老人家拉著英華的手又是哭又是笑。沈姐在一邊也陪著抹淚。芳歌嫁到楊家之後,沒少給娘家媽寫信,信中提及婆婆說她體弱,不讓她現在生養。陳夫人擔心完了女兒,又擔心兒媳婦也不肯現在生養。
李知遠呢,也壞,寫家書到京城去,也不提英華懷上了。陳夫人盼孫子盼的那個苦,日日都要念幾回。這回看到英華的大肚子,她老人家心裡一塊石頭落地,極是快活,英華生了頭一個,難道後面會不生?自然是要接著生的。她老人家也不求三年抱倆,英華今年才十九歲,生到三十多,生七個八個就夠了,生男生女都使得啊。陳夫人和沈姐一左一右把英華夾在中間說婦人生子那些話,李大人幾次想問話都沒擠進去。
李大人其實心裡也是盼孫子的,老兩口商量,只說來家要是英華還沒有動靜,就勸著兒子些,再忙也先生一個嘛。不曾想來家一看,英華再有個把月就要生了!李大人鎮定的瞄一眼兒媳婦的大肚子,把兒子拉書房去問家務,他老人家的嘴裂開就沒合攏過。
李知遠把家務跟他老子清一清,就說:「爹,英華有了孩兒,我更忙不過來了。那些人情來去送禮請客什麼的,多是要和陳家人打交道,還是母親管合適。」
李大人摸著鬍子樂呵呵看著兒子,笑道:「我和你母親回來時商量了一路,該給你們分家了,咱們也學你老師分產不分家。還在一塊住著,你們的小帳你們自己管。怎麼樣?」
李知遠嚇了一跳,愣愣的看著李大人。李大人看著怪快活的樣子,說:「等青陽到娶親的年紀,你們極少也要給我添三四個孫子吧。萬一我們挑走眼了,沒給青陽挑到好岳父岳母,你們長兄長嫂就難做人了。便是岳父母人好,誰家沒有幾個挑事的親戚?想來你也是怕這個,所以現在不肯管家。」
李知遠被說的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實他是怕管事和陳家親戚打交道,平白讓英華吃夾心心,還真沒想的那麼長遠。
「分了家。你們小兩口能掙多少都是你們自己的,別人眼紅不來。」李大人一點都不因為分家的事難過,「你媳婦那個柳家倉招人紅眼啊,早早的分家,青陽以後娶了親,他媳婦娘家也沒法借這個吵事。你們兩兄弟自然和氣親近。只要你們兩個親近,難道哪一個有事,另一個會袖手旁觀。親兄弟,還是要明算帳才好哪。早分早清楚。」李大人深深嘆息,「你兄弟再過幾年就能出門走動,結交朋友。一但有了朋友,人家說話不好聽,挑撥的話聽久了,平白叫你們兄弟不和又何苦。」
李知遠低下頭沒說話,兄弟再親,娶了親心裡先揣著的都是自己小家,先妻子後兄弟是人之常情。若是將來因為沒分家的緣故讓他和青陽生了嫌隙,那確實不如早分家。分不分家他老子說了算,他低頭聽著就是。
李大人拿定主意分家,使人去請劉大人來做中人。劉大人一請就來,聽說要請他為證給兒子們分家,劉大人樂了,笑道:「老李,你想的太多了,要分家等你們家的小神童成親了也不遲。」
李大人搖頭苦笑,道:「下官和大人說實話,英華的嫁妝太過豐厚,光那個柳家倉的一半,一年能進多少銀子!守著會下金蛋的金雞在隔壁,誰能不眼紅?我在京城,就有人手眼通天鑽到我這裡來了,想要在柳家倉里摻一股。我把得定,青陽能把得定嗎?他才多大,過十年二十年他性情不變把得定,他娶的媳婦,他媳婦娘家的親戚要是有想頭怎麼辦?他的兒子孫子要是有想頭又怎麼辦?為著我大兒媳婦的嫁妝叫我小兒子家鬧不和氣,也不成啊。倒不如現在就給他們分家。誰把女兒嫁青陽都在這上頭撈不著好處,別有用心的人自然不來了。我給青陽挑兒媳婦也省好些心。」
劉大人摸著鬍子感慨,「當初柳五娘要蓋柳家倉,多少人笑她是有錢燒的,誰能想得到如今柳家倉是新京城門口的一把鎖啊,誰家的貨物進不去柳家倉,就進不來新京城。你兒媳婦手裡捏著一半的柳家倉,確是分家最好。我與你寫分家的文書就是。」
因為李知府現在就兩兒子,劉大人寫下家產平分,就問分給李知遠什麼。李大人想了半日,說:「家裡的倉庫分六號、七號和八號倉庫與他,再分把他一萬五千兩黃金。分產不分家吧,東邊院分把他們,跟他使的人都歸他,他媳婦兒能幹,吃吃喝喝穿穿他們自己照管。」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三葉嫂子搖頭,道:「估計大長公主那邊會鬧一鬧,亂起來肯定不會。」
果然沒過兩日,柳三娘就忙忙的從杭州帶著大批工匠回來,柳家的工人增加了許多,京城的街道蓋的飛快。英華覺得日子過的更快,梅家從老家回來,草堂辦了一次聚會之後,李知府也帶著妻妾子女從京城回來。李青陽在童子試殿試上考了第九名,但是他年紀是考生中最小的一個,官家殿試的時候還說他是親戚,把他拉到懷裡說話,賞了他一個七品的官兒,叫他回家再跟著父兄讀幾年書,滿十八歲去做官也使得,他要想來直接殿試考進士也使得。李青陽得官家看重,名滿京城,雖然他年紀還小,爭著要把女兒嫁他的達官貴人絡紆不絕。本來李大人還在京城多住幾日,過完了寒食節再回來的,被上門來說親的人鬧的昏頭昏腦,辦完了相應的手續,逃一般的回富春縣來了。
陳夫人到家頭一眼看到的就是兒媳婦那個不算小的肚子,她老人家拉著英華的手又是哭又是笑。沈姐在一邊也陪著抹淚。芳歌嫁到楊家之後,沒少給娘家媽寫信,信中提及婆婆說她體弱,不讓她現在生養。陳夫人擔心完了女兒,又擔心兒媳婦也不肯現在生養。
李知遠呢,也壞,寫家書到京城去,也不提英華懷上了。陳夫人盼孫子盼的那個苦,日日都要念幾回。這回看到英華的大肚子,她老人家心裡一塊石頭落地,極是快活,英華生了頭一個,難道後面會不生?自然是要接著生的。她老人家也不求三年抱倆,英華今年才十九歲,生到三十多,生七個八個就夠了,生男生女都使得啊。陳夫人和沈姐一左一右把英華夾在中間說婦人生子那些話,李大人幾次想問話都沒擠進去。
李大人其實心裡也是盼孫子的,老兩口商量,只說來家要是英華還沒有動靜,就勸著兒子些,再忙也先生一個嘛。不曾想來家一看,英華再有個把月就要生了!李大人鎮定的瞄一眼兒媳婦的大肚子,把兒子拉書房去問家務,他老人家的嘴裂開就沒合攏過。
李知遠把家務跟他老子清一清,就說:「爹,英華有了孩兒,我更忙不過來了。那些人情來去送禮請客什麼的,多是要和陳家人打交道,還是母親管合適。」
李大人摸著鬍子樂呵呵看著兒子,笑道:「我和你母親回來時商量了一路,該給你們分家了,咱們也學你老師分產不分家。還在一塊住著,你們的小帳你們自己管。怎麼樣?」
李知遠嚇了一跳,愣愣的看著李大人。李大人看著怪快活的樣子,說:「等青陽到娶親的年紀,你們極少也要給我添三四個孫子吧。萬一我們挑走眼了,沒給青陽挑到好岳父岳母,你們長兄長嫂就難做人了。便是岳父母人好,誰家沒有幾個挑事的親戚?想來你也是怕這個,所以現在不肯管家。」
李知遠被說的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實他是怕管事和陳家親戚打交道,平白讓英華吃夾心心,還真沒想的那麼長遠。
「分了家。你們小兩口能掙多少都是你們自己的,別人眼紅不來。」李大人一點都不因為分家的事難過,「你媳婦那個柳家倉招人紅眼啊,早早的分家,青陽以後娶了親,他媳婦娘家也沒法借這個吵事。你們兩兄弟自然和氣親近。只要你們兩個親近,難道哪一個有事,另一個會袖手旁觀。親兄弟,還是要明算帳才好哪。早分早清楚。」李大人深深嘆息,「你兄弟再過幾年就能出門走動,結交朋友。一但有了朋友,人家說話不好聽,挑撥的話聽久了,平白叫你們兄弟不和又何苦。」
李知遠低下頭沒說話,兄弟再親,娶了親心裡先揣著的都是自己小家,先妻子後兄弟是人之常情。若是將來因為沒分家的緣故讓他和青陽生了嫌隙,那確實不如早分家。分不分家他老子說了算,他低頭聽著就是。
李大人拿定主意分家,使人去請劉大人來做中人。劉大人一請就來,聽說要請他為證給兒子們分家,劉大人樂了,笑道:「老李,你想的太多了,要分家等你們家的小神童成親了也不遲。」
李大人搖頭苦笑,道:「下官和大人說實話,英華的嫁妝太過豐厚,光那個柳家倉的一半,一年能進多少銀子!守著會下金蛋的金雞在隔壁,誰能不眼紅?我在京城,就有人手眼通天鑽到我這裡來了,想要在柳家倉里摻一股。我把得定,青陽能把得定嗎?他才多大,過十年二十年他性情不變把得定,他娶的媳婦,他媳婦娘家的親戚要是有想頭怎麼辦?他的兒子孫子要是有想頭又怎麼辦?為著我大兒媳婦的嫁妝叫我小兒子家鬧不和氣,也不成啊。倒不如現在就給他們分家。誰把女兒嫁青陽都在這上頭撈不著好處,別有用心的人自然不來了。我給青陽挑兒媳婦也省好些心。」
劉大人摸著鬍子感慨,「當初柳五娘要蓋柳家倉,多少人笑她是有錢燒的,誰能想得到如今柳家倉是新京城門口的一把鎖啊,誰家的貨物進不去柳家倉,就進不來新京城。你兒媳婦手裡捏著一半的柳家倉,確是分家最好。我與你寫分家的文書就是。」
因為李知府現在就兩兒子,劉大人寫下家產平分,就問分給李知遠什麼。李大人想了半日,說:「家裡的倉庫分六號、七號和八號倉庫與他,再分把他一萬五千兩黃金。分產不分家吧,東邊院分把他們,跟他使的人都歸他,他媳婦兒能幹,吃吃喝喝穿穿他們自己照管。」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