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梁王的封地遠在開封,他稱病不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皇帝不信,直接下令派人把他押解進京,連同他的四個兒子一同押來治罪。
理由是沒有很好地勸誡他們的父親,是失責,藐視皇權。
這理由實在過於牽強,感覺皇帝就是隨便找了個藉口來發泄怒氣,他的兒子也是倒了血霉,不但梁王被削爵,幾個兒子也被廢為庶人。
沈國公原本只是不夠重視,延誤了進京時間,看到梁王受到如此重罰,連忙上書陳情請罪,言辭懇切,說自己是因為路上遇到了匪寇所以才延遲了,又說對不起皇帝對不起已故的先皇后,涕淚橫流一副自責到不行的樣子。
他伏在地上瑟瑟發抖地請罪時,朝臣都看到了,他的胳膊是吊起來的,臉上還鼻青臉腫的,就是不知道是真遇到了匪寇還是自己動的手。
可他還是遭到了皇帝的斥責和處罰。
那日,一身素白的皇帝靜靜立在台階上,愈發顯得俊極無儔,只是,下頜線因消瘦而愈加分明了些,眼底透著淡淡的青色。
他薄唇微抿,眸光陰暗又深沉,如烏雲壓境,居高臨下地在御階上望著梁國公,如看著一個螻蟻:「眾卿以為然?」
目光徐徐掃過眾朝臣,高大修長的身影如山嶽,不可撼動。
語氣很輕,卻讓人不寒而慄。
下面的幾百官員跪在地上頭也不敢抬,偌大的宣德殿鴉雀無聲。
「既都不吭聲,那便是眾卿都覺得他說的是假的。」李玄胤嘆息一聲,似是無限惋惜,「拉出去——」
「陛下,陛下,微臣知錯了,微臣真的知錯了……」人已被拖遠,痛哭流涕的哀求聲還是傳到內殿,眾朝臣更是大氣不敢喘。
皇帝冷漠的目光如刀刃,緩緩掠過他們:「朕痛失皇后,你們卻在這裡幸災樂禍,不但不予以同哀,反而陽奉陰違、不恭不敬,實在是可惡至極。」
他每說一句話,目光每落在他們身上一下,眾人就嚇得腿肚子都在打哆嗦。
皇帝又下令,將所有不進京來治喪、延誤治喪時間的通通治罪,若是皇親國戚,則罪加一等,從重處理,較真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其中,安親王的三兒子李宏達因為在迎皇后的棺槨時並未露出悲傷神色,被皇帝看到,皇帝大怒,當場斥責他「目無君上,不堪為臣」,下令把他幽禁起來。雖然事後安親王和其長子李弘平求情,皇帝看在李弘平數次救駕有功的份上饒了他一命,也讓人仗責了八十趕出了京都,貶到地方上去了。
皇帝的態度已經表明了,朝中為了排除異己或者獲得皇帝青睞,也展開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彈劾」風波。
其中,廣州八名官員因為在皇后大喪期間偷偷聚眾奏樂宴飲,被人彈劾,皇帝聽後直接下令主犯三人斬首,其餘幾人革職查辦。
之後湖南又有三名官員在家偷偷喝酒玩樂被彈劾,被皇帝抄家並勒令自盡。
一時間,不止京中官員惶惶不可終日,地方官員也嚇得驚懼不已。
皇帝的怒火遠不止燒到這種地方,新上任的禮部尚書張越雖快馬加鞭擬定了諡號並呈上來,皇帝不滿,呵斥他不夠用心,又摘了他的烏紗,讓繼任的劉侃繼續擬定諡號。
前面兩任前輩的前車之鑑在,劉侃嚇得夜不能寐。呈上去得慢了得問責,可太快或者陛下不滿他也難逃罪責。身邊幕僚便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去賄賂皇帝身邊的總管大太監劉全。
劉侃眼前一亮,對啊,劉公公跟著陛下那麼多年,最了解陛下。
他派人重金賄賂劉全,劉全才大發慈悲,笑著給了他一點提示。
劉侃將新擬定好的諡號呈上去時,心裡還是惴惴的。
李玄胤看了後,卻是目光怔松,難得柔和地說:「你做的不錯,下去吧。」
劉侃如蒙大赦,連滾帶爬地逃出了紫宸殿,籠罩在頭頂的陰影才去了。
他給舒梵擬定的諡號是「溫勤恭和純賢皇后」。
沒有什麼美感,重在堆砌和規格高。
一開始他也心裡忐忑,覺得陛下不會滿意,劉全說了一句話卻打消了他的疑慮。
劉公公說的對,陛下無非是想要傾訴心裡追思,表達對先皇后的重視罷了,那就勢必要以最高規格來處理。
瑨朝的歷任皇后諡號都不超過兩個字,再好聽,和她們一樣,陛下能滿意嗎?
說明你沒用心。
原本這樣的諡號一出,諫臣肯定會紛紛上書不符合規定,要求皇帝更改。
但是,因為皇帝之前的種種操作,這諡號出來時竟然無人敢勸誡,就這麼定下了。
但皇帝的心情肉眼可見的差,並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忘卻,雖然不再像一開始那樣動不動大發雷霆,朝臣上朝時也是分外謹慎小心,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又戳到了皇帝的肺管子。
是夜,紫宸殿內。
李玄胤單手支頤,側臉沉靜,另一邊手裡隨意翻看著一冊書簡。
桌案上的墨跡還未乾涸,是他寫給亡妻的詩,以示哀思。
可看了會兒,他又將紙揉成了團,棄之於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理由是沒有很好地勸誡他們的父親,是失責,藐視皇權。
這理由實在過於牽強,感覺皇帝就是隨便找了個藉口來發泄怒氣,他的兒子也是倒了血霉,不但梁王被削爵,幾個兒子也被廢為庶人。
沈國公原本只是不夠重視,延誤了進京時間,看到梁王受到如此重罰,連忙上書陳情請罪,言辭懇切,說自己是因為路上遇到了匪寇所以才延遲了,又說對不起皇帝對不起已故的先皇后,涕淚橫流一副自責到不行的樣子。
他伏在地上瑟瑟發抖地請罪時,朝臣都看到了,他的胳膊是吊起來的,臉上還鼻青臉腫的,就是不知道是真遇到了匪寇還是自己動的手。
可他還是遭到了皇帝的斥責和處罰。
那日,一身素白的皇帝靜靜立在台階上,愈發顯得俊極無儔,只是,下頜線因消瘦而愈加分明了些,眼底透著淡淡的青色。
他薄唇微抿,眸光陰暗又深沉,如烏雲壓境,居高臨下地在御階上望著梁國公,如看著一個螻蟻:「眾卿以為然?」
目光徐徐掃過眾朝臣,高大修長的身影如山嶽,不可撼動。
語氣很輕,卻讓人不寒而慄。
下面的幾百官員跪在地上頭也不敢抬,偌大的宣德殿鴉雀無聲。
「既都不吭聲,那便是眾卿都覺得他說的是假的。」李玄胤嘆息一聲,似是無限惋惜,「拉出去——」
「陛下,陛下,微臣知錯了,微臣真的知錯了……」人已被拖遠,痛哭流涕的哀求聲還是傳到內殿,眾朝臣更是大氣不敢喘。
皇帝冷漠的目光如刀刃,緩緩掠過他們:「朕痛失皇后,你們卻在這裡幸災樂禍,不但不予以同哀,反而陽奉陰違、不恭不敬,實在是可惡至極。」
他每說一句話,目光每落在他們身上一下,眾人就嚇得腿肚子都在打哆嗦。
皇帝又下令,將所有不進京來治喪、延誤治喪時間的通通治罪,若是皇親國戚,則罪加一等,從重處理,較真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其中,安親王的三兒子李宏達因為在迎皇后的棺槨時並未露出悲傷神色,被皇帝看到,皇帝大怒,當場斥責他「目無君上,不堪為臣」,下令把他幽禁起來。雖然事後安親王和其長子李弘平求情,皇帝看在李弘平數次救駕有功的份上饒了他一命,也讓人仗責了八十趕出了京都,貶到地方上去了。
皇帝的態度已經表明了,朝中為了排除異己或者獲得皇帝青睞,也展開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彈劾」風波。
其中,廣州八名官員因為在皇后大喪期間偷偷聚眾奏樂宴飲,被人彈劾,皇帝聽後直接下令主犯三人斬首,其餘幾人革職查辦。
之後湖南又有三名官員在家偷偷喝酒玩樂被彈劾,被皇帝抄家並勒令自盡。
一時間,不止京中官員惶惶不可終日,地方官員也嚇得驚懼不已。
皇帝的怒火遠不止燒到這種地方,新上任的禮部尚書張越雖快馬加鞭擬定了諡號並呈上來,皇帝不滿,呵斥他不夠用心,又摘了他的烏紗,讓繼任的劉侃繼續擬定諡號。
前面兩任前輩的前車之鑑在,劉侃嚇得夜不能寐。呈上去得慢了得問責,可太快或者陛下不滿他也難逃罪責。身邊幕僚便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去賄賂皇帝身邊的總管大太監劉全。
劉侃眼前一亮,對啊,劉公公跟著陛下那麼多年,最了解陛下。
他派人重金賄賂劉全,劉全才大發慈悲,笑著給了他一點提示。
劉侃將新擬定好的諡號呈上去時,心裡還是惴惴的。
李玄胤看了後,卻是目光怔松,難得柔和地說:「你做的不錯,下去吧。」
劉侃如蒙大赦,連滾帶爬地逃出了紫宸殿,籠罩在頭頂的陰影才去了。
他給舒梵擬定的諡號是「溫勤恭和純賢皇后」。
沒有什麼美感,重在堆砌和規格高。
一開始他也心裡忐忑,覺得陛下不會滿意,劉全說了一句話卻打消了他的疑慮。
劉公公說的對,陛下無非是想要傾訴心裡追思,表達對先皇后的重視罷了,那就勢必要以最高規格來處理。
瑨朝的歷任皇后諡號都不超過兩個字,再好聽,和她們一樣,陛下能滿意嗎?
說明你沒用心。
原本這樣的諡號一出,諫臣肯定會紛紛上書不符合規定,要求皇帝更改。
但是,因為皇帝之前的種種操作,這諡號出來時竟然無人敢勸誡,就這麼定下了。
但皇帝的心情肉眼可見的差,並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忘卻,雖然不再像一開始那樣動不動大發雷霆,朝臣上朝時也是分外謹慎小心,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又戳到了皇帝的肺管子。
是夜,紫宸殿內。
李玄胤單手支頤,側臉沉靜,另一邊手裡隨意翻看著一冊書簡。
桌案上的墨跡還未乾涸,是他寫給亡妻的詩,以示哀思。
可看了會兒,他又將紙揉成了團,棄之於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