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荊州雨季都這樣的話,可想而知,冀州直隸等地天氣得多惡劣。

  不過也不一定……

  阿婉有些神思不屬的。

  荊州大旱不代表冀州會大旱,但天氣極端是肯定的,想了想阿婉立刻鋪開紙,喊來信鴿咕咕,又給郭嘉去了封信……自從她離開冀州後,她慣來一天幾封信的。

  信鴿咕咕每天吃一碗粟米,也駕不住這樣操勞,原本肥嘟嘟的身子都變得健碩了起來。

  更別說它除了在夫妻倆之間飛來飛去之外,還得去給秦嶺的那些弟子送信,可謂相當忙碌了。

  「這事兒不能輕忽。」阿婉寫完信,又轉過頭看向等待許久的諸葛亮:「洛陽,豫州,徐州,青州等地也當通知到位才行。」

  至於冀州……她已經通知過了,不需要再另行通知。

  諸葛亮嚴肅點頭,這種事確實該跟師門各位通個氣才行,只是:「九州之大,恐怕各地患災類別有異,還需他們自己仔細甄別才是。」

  「我等內功護體,到底與常人有別,為官者,還需跟百姓多有交流才是。」阿婉叮囑道。

  因著內功深厚,阿婉對天氣變化反而不那麼敏銳,再加上她修煉的是混元性內功,既有陽性內功的剛硬,又有陰性內功的綿柔,時時運轉,調節體溫,所以感受不到天氣的變化。

  這對他們秦嶺弟子來說,是十分普通的事,但對老百姓來說,卻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掌權者對氣候不敏感,很容易忽略大災大難,哪怕後來報上來,也已經晚了,哪有防患於未然來的好。

  一時間阿婉也顧不上張鬆了,立刻發出幾道手書,叫全體秦嶺弟子待命,預備隨時應對即將到來的天災,還連夜通知萬花天工一脈的弟子,做一些水車幫助農田灌溉,糧食能搶救多少就搶救多少。

  冀州那邊倒是沒有乾旱的跡象,但郭嘉掐指測算,說天下恐怕不只有大旱,還會有洪災,到時候水位上漲,黃河口恐怕會決堤。

  這樣的天災之下,益州也不能獨善其身。

  諸葛亮想了想,喊來了一名明教弟子,叫他帶著迅鷹,拿著親筆手書暗中前往益州拜見劉璋。

  無論未來這一戰打,還是不打。

  天災之下,總要努力一把,叫老百姓有個盼頭。

  第383章 作為明教弟子,不搞事情絕對不可能。

  明教弟子的大輕功練的極好。

  張松騎著馬兒還沒到府城呢, 他已經蹲在房樑上啃稻香餅了。

  秦嶺善雜學者多,廚藝鍛造刺繡……幾乎每個秦嶺弟子閒暇之際都願意學上一學,平時襪子破了自己補,肚子餓了自己做飯, 總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所以明教弟子的稻香餅是自己做的。

  一邊啃一邊在心底哀嘆, 果然他沒有廚藝天賦, 師姐們做的稻香餅暄軟可口,他做的稻香餅就硬邦邦的,要不是長了一嘴的好牙口,說不得都咬不動。

  他啃得很小心, 餅做的有些乾巴, 吃快了容易有碎屑落下, 好歹趴在房樑上, 下面還有幾個人簇擁著一個中年男子正在說話,他怕自己一個不小心, 碎屑掉下去砸到人可就不好了。

  畢竟這劉璋看起來著實有點兒『弱』。

  不是身體上得弱,而是一種氣勢上的弱。

  這樣的人竟也是個主公!

  不僅是個主公,還做的挺好,畢竟,圍繞在劉璋身邊的那些花白頭髮的老臣, 看向劉璋的眼神里可一點兒異心都沒有,仔細瞧著, 竟比之前劉琮身邊的那些世族輔臣們, 要真心的多。

  都是保送的, 怎麼就這麼不同呢?

  明教弟子咽下最後一口稻香餅, 低頭觀察了一下身上有沒有餅子的碎屑。

  很好, 乾乾淨淨。

  他看著下方還在論事的幾個大人,再看看坐在首位上神色帶著無聊,但還是強打起精神來聽事的劉璋,心說同是姓劉的,命運真是不同。

  劉協身居宮中,雖為天子,一言一行卻都被監視著,劉琮交予權柄後,如今在洛陽倒是生活無憂,若長此以往下去依舊能守好本心,想必能得個善終,陽夏的劉備與劉琦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劉備有心無力,劉琦身陷囹圄,而劉璋呢……大概是至今最安穩的劉家人了。

  小弟子坐在房樑上悠然地晃了晃腿。

  曾幾何時,他也不過一普通山間砍柴郎,誰曾想,如今他竟也能這般肆意評斷劉家人了。

  下面關於荊州,洛陽,直隸,皇帝……討論聲不絕於耳,可明教弟子的思緒卻有些飄忽了,益州此地……到底偏遠了些,許多消息都滯後了啊。

  等到大臣們散去,小弟子才回過神。

  只見剛剛還昏昏欲睡的劉璋突然精神了起來,喚來兩個舞姬便開始逍遙起來。

  小弟子:「……」

  明明剛剛論事的時候,瞧起來還挺靠譜的啊。

  不過……該幹活的時候幹活,該享樂的時候享樂,其實這樣也挺不錯的。

  考察了劉璋的靠譜程度後,小弟子掏出手帕擦了擦嘴,一個閃身消失在了房樑上,一路飛到了郊外,喚來一匹馬,翻身上馬到了城門口,遞上曹婉親筆手書與拜帖,語氣溫和地說道:「麻煩小將軍通報一聲,我乃冀州牧麾下,秦嶺明教弟子淳于珞,特來拜見益州劉州牧。」

  冀州牧……

  城門官立即察覺事關重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