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伙兒忙得腳不沾地,沈青黎和錦一也幫著秋收。

  秋日的太陽也很猛烈,曬上幾日,苞米就差不多全曬乾了。

  於是,全家老小又忙著脫粒,連三四歲的稚童,都抱著個苞米棒子,一粒一粒慢慢地摘,每個棒子上都脫得乾乾淨淨。

  忙了幾日,家家戶戶都脫完了,上秤一稱,一畝地竟將近九擔。

  大伙兒震驚過後,便是狂喜,跟炸開了鍋一樣。

  要知道,上等水田的稻子也就畝產兩三百斤。

  莊頭更是激動,捧著苞米粒的手都在抖,眼底迸出強烈的光芒。

  若是地力更肥沃一些,豈不是還要高產?

  他拉著有經驗的老農,商討著如何漚肥施肥,提升地力。

  這邊忙完之後,沈青黎則去了其他幾個莊子。

  其他幾個莊子沒這個莊子這麼肥沃,但收成也在六擔和八擔之間。

  數十萬斤種子看著很多,但其實並不夠分。

  沈青黎給佃戶們每戶送了十斤種子,剩下的,她扒拉出大半給涼州和雍州等地。

  邊關苦寒之地,百姓的日子並不富足,種苞米的時候,沈青黎就想到了他們。

  今年,玄甲軍又開墾了不少荒地,也都是要留著種苞米,糧食足夠了,就不會受制於晉元帝,要是有大戰,也不怕軍糧不夠。

  還有,天水城那幾座原本屬於北燕的城池,攻下來之後,那些百姓突然從北燕子民變成了大晉的子民,人心並不穩。

  可只要能吃飽肚子,百姓有了歸屬感,也就不在意,他們到底是北燕子民,還是西晉子民。

  所以,這一批苞米種子,大頭都在那邊,除此之外,沈青黎又勻出五萬斤給平州。

  沈青黎讓幾個莊頭把種植苞米的步驟和該注意的事項,都詳細地記錄下來,編成手冊之後,讓人抄了好些份。

  這幾日,長安鏢局的鏢師們,運著一車車的苞米種子,帶著種植苞米的手冊,前往邊關和平州。

  忙完這些,沈青黎也回到了宴王府。

  蕭伯一見到她,頓時心疼壞了。

  “咋瘦了這麼多?讓廚娘給您好好補一補,您啊,不許偷偷倒掉。”

  沈青黎心中暖暖的,揚唇笑道:“好,我都吃光,商隊那邊可有消息?”

  蕭伯說道:“商隊來信,說有人也在閔州收苞米種子。”

  沈青黎心裡隱隱有猜測,問道:“可查到是誰?”

  “是昭王的人,他們收了大頭,我們的人只收到四萬斤,正運往長安。”

  “身為皇子,受百姓奉養,理應為百姓盡一份力。”沈青黎臉上露出意味不明的笑意,心中有了主意,“蕭伯,你讓人去城門處貼張告示。”

  她正愁苞米種子不夠,景昭來送溫暖了。

  第324章 先發制人

  沈青黎想將苞米高產的事情宣揚出去,將苞米種子借給百姓。

  蕭伯聽完後,眉頭皺了起來。

  沈青黎見狀,不由問道:“蕭伯可是覺得有不妥之處?”

  蕭伯說道:“王妃事事想著百姓,但這糧種到了百姓手裡,未必就守得住。”

  如此高產的糧食作物,誰不動心?

  苞米種子落在百姓手裡,猶如稚童捧著黃金在鬧市招搖。

  那些高門大戶為了分一杯羹,勢必會從百姓手中收買糧種,不管是威逼,還是利誘,胳膊都擰不過大腿,在權貴面前,百姓如螻蟻,根本護不住糧種。

  對於蕭伯的顧慮,沈青黎早就想到了。

  “一畝地差不多要四斤的種子,我借十斤,但來年秋收的時候,百姓需得還回來一t擔,百姓拿戶籍來領糧種,都會登記造冊,他們畫了押,便是由蕭家庇佑,那些權貴慣來會權衡利弊,犯不著得罪蕭家。”

  一畝地至少有六擔的產量,十斤種子能得十五擔的糧食,還一擔,尚在百姓的接受範圍之內,並未吃虧,同時,又能讓百姓珍視這十斤種子,不會見錢眼開,轉手就把糧種賣了。

  然而,蕭伯還是有些擔心。

  他憂心忡忡道:“如此,怕是有人會攻訐王妃,說王妃利慾薰心,利用百姓謀利。”

  沈青黎眼中掠過微光,輕勾著唇笑:“所以,我們要先發制人,不給旁人發難的機會。”

  一個時辰後,蕭伯帶著寫好的告示,往城門口的方向而去,一路敲鑼打鼓,吸引了不少人跟隨。

  “這是發生啥事了?”

  “不知道,咱們跟著去就是,保准有熱鬧看。”

  城門口,人流熙攘,絡繹不絕,是傳播消息最快的地方。

  一行人浩浩蕩蕩而來,城門處的守衛瞧見這陣仗,還以為有人要鬧事,但看到蕭家的徽記,又安下心來。

  蕭伯來到城牆下,指揮著底下的人,將告示貼到牆上。

  百姓們立即圍了上去,就連再城門口排隊的百姓,也都好奇地往這邊看過來。

  有那心急的,跟了一路,這會兒抓心撓肝,大聲喊道:“這寫的啥?有識字的不?趕緊說說。”

  “我識字,我識字,麻煩讓讓,讓我過去。”

  人群里,有人應聲,一個秀才模樣的中年人正往前面擠,帽子都快擠歪了。

  蕭伯見狀,微微一笑,便不急著開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