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保全自己,以待來日。這是他告訴我的,我今日懂得了。

  第十六章 星離

  二月初七,豫王李旦即皇帝位,改元文明。

  次日,封王妃劉氏為皇后,立嫡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

  太后詔令,合宮上下不日啟程回長安。

  今年洛陽的暖意比往年來得早些,宮裡的泡桐樹已有新葉,多日積雪漸漸轉薄。宮人皆說大唐有明君即位,全是好兆頭。

  我正在太后寢殿裡揀擇要帶回長安的佛經卷文,太后身邊的宮婢宜孫來喚,說太后傳我去瑤光殿侍候。

  如今太后身邊的侍女,除了婉兒,便是宜孫與我侍奉得多些。宜孫尤擅打理些子景,身材瘦小,樣貌濃麗。

  今日本不該我當值,不知太后此時召我去殿前是何意。

  太后斜倚在瑤光殿的憑几上,雙眼閉著,手裡的經卷已掉在裙邊,我不曾見過這樣平和的太后。

  她是所有悲劇的締造者。我今時的家破人亡、骨肉離散,全是她的一念之舉。

  可是,我不知道該不該恨她,能不能恨她。這樣的事,婉兒經歷了一遍,她選擇不去恨她,因為她還要活著,她的母親還要活著。

  我也有牽掛的人還活著,我自己也想活著。

  太后緩緩睜開雙眼,見我盯著她,懶倦一笑,「想殺了我,就該早些動手。」

  我猛然一驚,急忙跪下,「團兒不敢,團兒只是看見太后如此睏倦,有點驚詫。」

  太后輕聲一笑,沒有理睬我的話,「我讓婉兒先回去了,今日便由你做個起居舍人吧。」

  起居舍人記錄皇帝一言一行,自太后和先帝並稱二聖起,已有自己的起居舍人了。

  我只答是,起身添水研墨。

  不到一刻,宜孫便傳聖上前來問安。

  研墨的手突然停下,心裡酸澀難忍。自那一日我從他身邊跑到清寧宮,從未再見過。

  熟悉的氣味緩緩飄來,夾著苦味的香氣在我周身環繞,耳邊是他如同往日一般柔潤的聲音,「兒子見過母親。母親可安好?」

  我雙手緊緊握著磨石,眼睛盯著案上的硯台,不敢抬眼看他。

  「我一切尚好。今日叫你來,是想在回長安之前,把你的妾室封號定下來」,太后在我身旁緩緩說道,「如今皇后和太子各歸其位,其他妾室尚未有封號,於禮不合。」

  「後宮……」他頓了一頓,「此事自然由母親做主。」

  「豆盧孺人雖離宮修道,卻也是為了先帝祈福,不可薄待了她」,太后緩了緩,又接著道,「竇孺人入府多年,雖未生育,卻與你感情甚篤,也一併加封。王孺人入府日子尚淺,你便自己看著辦吧。」

  「是。」他低聲回道。

  我仍低頭用力研墨,如今是加封他的妻妾,與我毫無瓜葛了,真的毫無瓜葛了。

  「團兒。」太后在身邊輕喚,我嚇了一跳,慌忙把磨石放下,看向太后。

  太后卻是一笑,「讓你做起居舍人,你就只是研磨麼?」

  我這才回過神來,仍未抬頭,提筆落字。一筆一划,皆與他有關,皆與我無關。

  太后又問了些成器的事,他一一作答。沉默片刻之後,只聽他的聲音近了些,我的餘光瞥見了他的衣角。

  「還有一事,兒子懇請阿娘准許。」他仍是聲色平淡地說。

  「四郎還有何事?」

  只一瞬的停頓,耳邊便再次是他柔潤的聲音。

  「自阿耶故去,孩兒身子便一直不好,平日雖無大礙,但勞累不得。如今既為國君,自然應當為阿娘分憂以盡孝心,卻總力不從心。兒子懇請待回到長安後,暫居含涼殿休養,朝政之事,便煩勞阿娘再累些時日吧。」

  他自請軟禁,已是完全看到了太后的野心。兩個同母兄長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如今還有比這更好的法子麼?

  廢帝之前,他便告訴過我,保全自己才能以圖時日。

  只是,這個以圖時日,是以皇帝的名分、李家的尊嚴為代價的。

  而他,如此雲淡風輕地說著。

  我仍強忍著,不敢去看他的身影、他的表情,更不敢對上他的眼睛,直到他起身告辭。

  「太后,陛下似落下了橫笛。」宜孫在旁說道。

  「哦?」太后輕探,「那便叫住他,給他送去吧。」

  宜孫答是,卻被太后攔下,「還是讓團兒送去吧。」

  我伸手接過橫笛,躺在我的手心格外重。那是我的橫笛,五兄教我學會橫笛,我曾在豫王府吹與他聽。

  踏過瑤光殿的殿門,陽光格外刺眼,整個洛陽宮都罩著一層金色的霧。他在我身前不過幾丈,身影頎長,步履緩緩,日光投在他的肩頭,影影綽綽。

  我輕跑到他身後,鼻尖縈繞著他的香氣。

  「聖人忘了這個。」我將橫笛舉起越過肩頭,雙眼緊緊盯著裙角,沒有看他。

  餘光里,他停住了腳步,沒有轉身,也沒有開口。

  許久許久,我已有些冷意,他仍一動未動。

  我狠下心,又開口說道:「太后命婢子交予聖人。」

  「你留下吧」,他終是開口,仍是背對著我,聲音竟也起伏不定,鼻音濃重,「回去吧。」

  說罷,他便快步離去。

  我終於敢抬頭看他,青灰色的披衣在風裡搖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