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被吩咐的那人握著腰間的刀,擠進了人堆里。

  孫婆子手裡拿著斷槍頭,左右環顧。

  這些人啊,他們的年紀都小,他們都沒見過好時候。

  什麼是好時候?那時候,她們這些女人,可是有好幾條路能走。

  「咱們手裡有官府給的地契!用的大印!你吳家憑什麼讓我簽佃契把地給你們!憑什麼?」

  在她身後,一把刀正對著她的後頸砍了下去。

  「呲——」

  是鐵器扎進了人肉的聲音。

  四面八方的尖叫聲中,孫阿梅轉身看見一把刀擦著自己的身子落了下去。

  拿刀的那人倒在地上,背後插著一支箭。

  「噠、噠……」

  馬蹄踩在青石上,騎在馬上的女子一張素白的面容被凍得雪雕玉琢似的,她戴著皮質手套的手抓著一張弓。

  「本使也想知道,御賜平盧節度使下令分的地,你吳家為什麼就能據為己有。」

  在她身後,是浩浩蕩蕩的數百鐵騎,自東陽城門外奔來。

  北風呼嘯,將遮住了太陽的雲吹散了。

  明光照下,天理得彰。

  孫阿梅抬頭看看太陽,又看向那位手裡拿著弓的大人。

  她張了張嘴,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第二次,還是,第二次?

  人間給了她一次次公道,又一次次失了公道。

  這一次,總能久一點兒吧?

  第133章 姑娘請披黃袍(十九)

  玉衡十九年正月初六,繁京大雪。

  「可惜今年那些小兒輩都不在繁京,紮起了十丈的龍燈也只有朕領著滿朝文武……朕看山河池邊上的燈不夠熱鬧,再添些,除逆平叛,宮中就該比往年還熱鬧。」

  跪在地上的內府總管連忙應下。

  當朝陛下万俟玥起身活動了下筋骨,轉身看向窗外。

  這內殿自明宗朝起就是幾代君主處置政務之地,偶爾在此召見親近之臣,從前叫集賢殿,後來代宗在這兒殺了隆盛太子,便被改名叫了「思靜齋」,許多年沒有再用過。

  万俟玥登基之後特意讓人將這兒改成了從前模樣,還讓人查了起居注,將這宮舍附近景色一一復原,此時,透過窗子能看見重新被移栽回來的玉蘭和柿子。

  光禿禿的樹枝上扎著絲絹做的花,在風中瑟瑟顫抖。

  万俟玥看了片刻,覺得無趣,又看向一旁靜立的女官:

  「吳常琥他們還在外面跪著?」

  面容溫善的女官輕輕俯身:「啟稟陛下,御史吳常琥、吏部司勛郎中劉伩……等共八人還跪在議政殿外。」

  万俟玥垂眸看著擺在案上的摺子:

  「引兒倒是挺喜歡孟月池,摺子上通篇都是好話,這倒也是難得。」

  拿起一本又一本摺子,万俟玥笑了:

  「通政司的摺子在給孟月池說好話,刑部的摺子要嚴辦了她,她遠在平盧,倒在繁京朝堂里潑了一鍋熱油,幸好現在還是年節封筆的時候,等過了上元節,這朝中不知道得鬧成什麼樣子。」

  「咚、咚……」手半握之後用指節在桌案上輕敲了幾下,万俟玥說:

  「去看看,平盧節度使的摺子怎麼還沒來。」

  幾個小女官看向蘭姑姑,就見蘭姑姑親自退了出去。

  穿著袖扣鑲貂的女官袍服,北風獵獵,蘭姑姑的步子還是不疾不徐,沿著廊道到了偏室,她披上了一件裘衣,又拿上了一個黃銅小手爐。

  「姑姑,聽說議政殿前面凍暈了一個。」

  看向說話的小太監,蘭姑姑點點頭:

  「都是朝中大人,若真有個好歹,陛下也會憂心,既然暈了,就灌些薑湯把人送回去。」

  見蘭姑姑帶著幾位女官快步走遠,另一個小太監輕聲說:

  「我去前面把話傳了。」

  之前說話的小太監說:

  「趁著把人抬回去的時候,也把之前收的兩錠銀子退了。」

  「為什麼退銀子?」

  「只說把凍暈的送回去,沒說把幾位大人勸回去,或者召見幾位大人進內殿……這是陛下要保平盧節度使。」

  平盧節度使將吳家上下成年男丁盡數砍了,據說那人頭都堆在了東陽城外做了京觀,之前號稱東陽著姓的吳氏一族現在只剩了在繁京的吳常琥一支,他與吳家的姻親定然是和平盧節度使不死不休。

  陛下要保平盧節度使。

  死的

  人就只能是吳常琥。

  在宮裡想要活得久,死人錢就是碰不得的。

  蘭君一路行到政事堂,因是年節時候,堂中只有幾個書吏留守,守著一個火盆取暖,見了這位御前女官他們連忙起身行禮。

  「今日送來的摺子可是已經入冊了?」

  書吏們一派老實模樣,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說:

  「啟稟內官大人,因著大雪封路,車馬難行,今日送來的摺子少,還未入冊。」

  眸光從幾人臉上一點點看過去,蘭君垂下眼,淡淡一笑:

  「政事堂里只有你們幾人,也實在是冷清,綾兒,去讓人煮一壺薑茶送來給他們暖暖腿腳,再添幾個炭盆。」

  綾兒點頭稱是。

  幾位書吏連連道謝。

  「手腳暖和了,諸位也早些將摺子入冊。」

  說罷,蘭君雙手在袖中一籠,徑直在議政殿門口站下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