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鑰特意面露疑惑之色:「怎一句話有三種意思?究竟哪個意思才是正確的?」

  給他們上課的翰林滿臉木然。

  小祖宗果然給他找事了。這三種釋意千百年來爭論不休,便連朝堂上都無法統一,一家執一家的觀點。

  ——畢竟,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註解孔子的話的人多如牛毛,各家各派爭執不休,有一千個人學習孔夫子的話,孔夫子的話就有一千種意思。

  他若是公開支持一家,而且還是在皇子皇孫的課堂上,他能被另外兩家針對死。

  但如果一聲不吭,他能被陛下針對死。

  翰林呵呵一笑,心底焦慮,眼中便也透出些許憂鬱:「這三種……」

  也罷,伸頭一刀縮頭一刀,這輩子很快就過去了!

  翰林一咬牙,就要挑著自己喜歡的那句注釋說出來了,卻見那皇孫捏著筆桿子,抬高聲音又問了一個問題,仿佛生來就不知什麼是適可而止:「不管這三種是哪一種意思正確,學生還想問,其中異端指的是什麼?」

  翰林喉嚨一陣發癢,甚至想當場吸個鼻煙。

  還能指什麼?眾所周知,儒學以外的,都是異端。

  以前說這話還好,但現在諸子百家不少人跑海外宣揚自己的學說去了。逼急了人家直接不回來,陛下能削死他。

  五皇孫問這個,到底是為了什麼?!

  沒等他說話,皇孫再次發問,如同連珠炮:「學生知道,在過往,異端指的是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但如今華夏已不僅僅著眼於陸地,更是試圖文揚海外,還視百家為異端,豈不是讓外人笑話?這異端,該是諸子百家為異端,還是海外,他國教派為異端?」

  一番話,問得夫子冷汗淋漓,臉黑若鍋底。

  問得許煙杪在窗前站了小一會兒,才繼續去東宮送公文。

  老皇帝知道了這件事,似乎很意外:「你說的是真的?」

  自從壽王逃課後,錦衣衛就被安插到學堂附近盯著這些皇子皇孫的學業,此刻,他事無巨細地說了一下當時的場景,而站在窗外小一會兒的許侍中,仿佛只是這場景里隨口一提的幾句話。

  老皇帝平靜無語。

  第二天,天統大帝下了聖旨:「今立太子憲第五子,皇孫鑰為皇太孫。」

  滿朝譁然。

  太子震驚了:等等,親爹才剛知道自己哪個兒子當太孫了,這正常嗎?

  許煙杪也震驚了:【老皇帝什麼時候決定的,我怎麼一點風聲都沒聽到?我的政治敏感程度已經差到這個程度了嗎!】

  高鑰本身更是瞳孔地震了。

  他確實是在有意討好許煙杪,故意在對方出現時顯露自己的政治傾向,但這效果是不是太顯著了一些?他本身只是想讓爺爺更喜歡他一點啊!

  *

  ……帝,諱鑰,太宗五子也,母妃吳氏。太祖得知許煙杪立窗前,聽帝三問,命立為皇太孫……

  ——《夏史·本紀第五》

  作者有話說:

  關於史書記載皇帝母妃吳氏的說法,參考:

  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諱祁鎮,宣宗長子也。母貴妃孫氏。生四月,立為皇太子,遂冊貴妃為皇后。

  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諱見深,英宗長子也。母貴妃周氏。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諱載垕,世宗第三子也。母杜康妃。

  ——《明史》

  *

  【不管以後高鑰的母親成了太后還是太妃,但他被封皇太孫時,親娘當時是什麼位分,史書記載就是什麼位分,後來追封,會在後面記錄

  (但是我文里的史書到他繼位皇太孫就暫時完了啊)】

  *

  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論語譯註》

  *

  第218章 去玩嗎!去我當年被打斷腿的地方!

  老皇帝選高鑰當皇太孫,當然不止是因為小白澤關注了這孩子。

  「你問我為何要選鑰兒?」

  「他行事果決,從來沒有見過許煙杪那小子,只憑一個猜想就立刻出手,在許煙杪面前表現自己的聰慧和傾向的政策。」

  「他問的問題也很有講究,開海必然是往後幾十年裡,我們父子支持的政策。他提出海外諸夷之文化算不算異端的問題,也是在隱晦表明自己支持開海。」

  老皇帝想了想,又補充一句:「雖開海,卻不會媚外,心中仍以華夏為尊。」

  太子:「但他才十歲,往後會是何等模樣,尚不知曉。」

  典型的就看上一個皇太孫,出事之前不也是朝堂公認的好繼承人嗎,遇到事兒了才發現這是個腦子有問題的人。

  老皇帝翻了個白眼:「得了,不管選誰都有可能出現這個擔憂,之前的朝代還有人裝了三十年賢王,改立成太子後是朝野交口稱讚的好太子,當皇帝後不照樣原形畢露,好大喜功,志大才疏,直接成了亡國之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