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皇帝並沒有意識到一點:

  擱以前,他只會想官不可能給,但是可以給個誥命,再給個口頭上的表彰。

  但如今有兩個公主破格在朝,他就會覺得,已經有兩個了,再多一個也不算多。

  ——底線就是這麼一點一點拉低的。

  *

  既然想到了,就順手辦了。

  老皇帝直接吩咐:「叫那九名神童過來。」

  在等人過來的過程中,順便進行一下朝政。

  半個時辰後,在各家的神童都被傳喚過來了,打頭的三歲,在末尾的十四歲。都用提前練習過的禮儀恭恭敬敬地行禮:「參見陛下!」

  老皇帝站起來,緩緩踱步到他們面前,依次打量:「不錯不錯,都是我大夏棟樑。」

  九位神童又立刻一拜:「謝陛下!」

  老皇帝突發奇想:「你們還未殿試,便在此處殿試吧。」

  ——他們之前過了中書省複試,就已經可以授官了,殿試只是給他們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

  但是,正常殿試是不用當著百官的面進行的,這完全是殿試plus版,就算是一些成年人碰到這個場面,也不一定能穩住情緒。

  聽到這話,九名神童里有人懵在原地,有人彷徨迷茫,有人斂容正色做好準備,還有人激動萬分,眼中幾欲燃起熊熊烈火。

  老皇帝看了一眼自己外孫女,給出了最後的考驗:「此次殿試答題,能答上者,入翰林。」

  百官:「!!!!」

  直、直接授官?!

  神童試通過的人確實能得到授官,但歷朝歷代大多數是給個掛名,等人年過十五後再給實職,很少會直接給官當。

  上一個被破例的人,是前朝丞相王余愛。

  ——五歲善詩文,六歲能棋賦,七歲背四書,八歲習武經,九歲便文能給經典作注釋,武能排兵布陣,十歲過神童試,得入翰林。

  ——不過他之所以成為神童,卻不是天生比別人聰慧,而是他從小就比別人有自制力。同齡小孩還在玩鬧時,他就給自己制定了每天的計劃表,早起挑一本書背誦,中午研習國家律法,下午及晚上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時間表排得特別滿,除了吃飯睡覺洗澡沐浴,就是學習學習學習。

  神童試第二名直徑看向老皇帝,聲音脆脆:「陛下請出題!」

  老皇帝不言語,繞著他們慢慢踱步,踱得幾個小孩子心慌慌,意亂亂。

  走了會兒,老皇帝才停下腳步,慢慢地說:「朕對如今的科舉,不太滿意。因著前朝盛行八股,許多學子思想已呈僵化,只知不行,有道無術,你們可有什麼破局之法?」

  ——這是他從聽到第五昂說童生試里,大多數人背背程文就能過考後,就一直思考的問題。

  這段時間和大人探討不出來什麼,不如另闢蹊徑,看看小孩子有什麼想法。說不定小孩子不曾僵化的思想,能夠給他一些啟發。

  不行也沒關係,他有個極端的想法,假若無法解決,就先暫停科舉,重新採用薦舉制試試。

  正好,他那大女兒的駙馬不是支持辦書院嗎,等新人培養起來再開科舉說不定就可以了。

  *

  文武百官不知道老皇帝腦子裡有那麼危險的想法,但還是被老皇帝這個問題嚇了一跳。

  ——你是真不把他們當小孩看啊!

  科舉這個問題,你看我們之前討論了一兩個月,有討論出個子丑寅卯來嗎!

  老皇帝不管,他只是拍拍手,讓人燒上一炷香。

  不用說,就是給這些小神童一炷香的思考時間。

  ——當然,你如果提前想出來了,直接搶答也可以。

  一炷香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沒有一個神童提前說話。事關前途,他們都在抓緊時間整理自己的思路。

  香燃盡。

  神童試第五名,新任工部尚書兒子,邴琰率先走出來,板板正正地行了一禮:「陛下,臣有想法了。」

  他沒緊張,他爹倒是先緊張起來了,整個人繃得死死的。

  他旁邊的刑部尚書低聲說:「平常心。」

  邴暉很自責:「要是我平時多和琰兒聊聊朝政就好了,現在他說不定可以更有底氣一些。」

  ——平常心,不存在的。

  刑部尚書想了想,說:「沒事,從你兒子自己能去辦轉學,自學律法還能自己找到惡棍來試驗看,他可能早就關注朝政了,他比你會做準備。」

  邴暉:「……」

  好了,現在不用平常心了,改扎心了。

  *

  邴琰確實做足了準備:「臣於太學及國子監上學,曾見學子有優劣之分。優者可自學成才,劣者只能照本宣科,歷來優者少而劣者多。然而人所學四書五經,無法讓其在做官時照本宣科,臣認為,只要能多添幾『本』,哪怕士人思想僵化,也有路徑可循。」

  說著,他又舉例,比如《孫子兵法》,不是所有人看了《孫子兵法》就能學會打仗,但是,看了《紀效新書》的,至少能打呆仗。

  因為《紀效新書》里詳細教導了讀書的人怎麼選士兵,怎麼編成行伍,陣法橫多少人豎多少人,和敵人接戰時的注意事項有什麼,管理野營時應該遵循什麼教令……

  「如果六部部門事務,地方官事務,能有這麼一本書,前期便可讓他們更快地度過生澀期,更好的上手事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