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萬壽公主委婉委婉又委婉。

  說是海上貿易,實際上,就是把舍利子製品銷往國外。

  但這事雖然做了,但不能放在明面上說。畢竟出去的人直接把舍利子製品偽裝成了珍惜物品,大賺特賺。這事不太符合禮儀之邦,天朝上國的形象。

  ——括弧,雞骨頭做的舍利子製品,括弧完畢。

  「哦哦。」老皇帝恍然大悟:「你繼續。」

  萬壽公主:「銀庫中白銀堆積如山,可若不能換成糧食布匹,終究是廢鐵。」

  萬壽公主:「臣認為,倘若將稅收變成以銀為主,使朝野皆用銀,租、役、貢皆征銀,國庫中的三千萬兩白銀就能動起來。」

  便有官員出來,責問:「白銀存放在銀庫中又不會跑,如何需要動起來?反倒是稅收以銀為主,百姓需要先將米麥兌換成白銀,再把白銀繳納給官府,這其中門道便能增多,以往多少百姓是因此傾家蕩產,不知公主是何居心!」

  萬壽公主平靜地說:「以銀為稅物,比實物為稅物更便於百姓運送。何況,我並未說田賦全部以銀繳納,百姓依舊可以按照需求與需要,繳納糧食、生絲、原棉以及織物。」

  萬壽公主對著老皇帝再次拱拱手,決定用一個很直觀的數字來表達為什麼糧稅變成銀稅,能夠方便運輸,減少徭役——因為運送稅收,那也是要征百姓來運送的。

  「此次江南漕糧四百萬石,若折成白銀,只需運送百萬兩白銀即可。」

  作者有話說:

  結尾參考明朝正統年間「金花銀」事件。

  *

  順便,只要去看明清的稅收單子,就會發現,明清以銀納稅,但是同樣也有糧食、生絲、原棉、織物這些稅收記錄,這就證明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所以我文里,公主對此的用詞是「以銀為主」,而不是「只以銀納稅」。

  *

  本章所有和白銀稅收有關內容,全是參考了明清稅收的情況。

  並且由於大夏有足夠的銀礦(主要是打下了倭國),反而比歷史上更容易發展銀本位。歷史上由於大量白銀是來自國外,華夏本土銀礦不足,導致脖子被卡,一旦跟國外的白銀貿易有問題,華夏就會銀荒,然後就經濟蕭條。

  (也就是,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白銀來源是海上貿易,明清政府失去了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權。從而導致在對西方的經濟貿易關係中處於被動的不利地位。)

  (再直白一點,那段時間裡,明清經濟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全來源於西方卡不卡我們的白銀)

  *

  第176章 陛下,你也不想偷偷削武官底薪的事情,被發現吧?

  數字是最直觀的東西,四百萬石糧食和百萬兩白銀這個差別一出來,大部分官員面上表情都變得若有所思。就連出來反駁萬壽公主的那個官員,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萬壽公主更進一步拿出自己的數據:「過往稅收,是由官府指定糧倉,百姓將糧食運送到此倉,而中途的糧食損耗由百姓自己承擔。」

  其中就包括了,路途顛簸糧食散落的數量,還有百姓中途吃飯吃掉的數量。

  「曾經就出現過一次解運距離過遠,三車漕糧,運輸之人吃掉一車半的情形。也就是,實際上,百姓看似只需要交稅交足三車糧,實際上卻是要交四車半。」

  萬壽公主給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但倘若徵收白銀,百姓運送白銀,只需在運輸路途中,於當地直接買糧食食用,損耗便會少很多。」

  她這麼思索很有道理。

  但一項政策出來,必然是要經歷質疑。

  又有官員走出來,語氣很好的詢問:「郎中此舉確是欲為百姓牟利,可倘若有官員惡意在夏稅秋稅期間,抬高銀價,這又要如何應對呢?」

  ——這是一個從縣令升上來的官員,對基層的情況很是了解。

  萬壽公主沉吟兩息,道:「萬變不離其宗,此事可以按災時,商人惡意抬高糧價的對策來處理。」

  也就是,稅收期間由朝廷根據各個地區的情況,定好各個地區的銀價,不允許私自漲價。

  然後由御史及錦衣衛監視天下,嚴懲惡意抬價的官員和商人,一旦發現有人藉機抬高銀價,不僅要追回其非法所得,還要給予嚴厲的懲處,以儆效尤。

  這些在萬壽公主呈上的奏章里都有寫。

  那個官員流露出贊同的目光,點了點頭,又對著老皇帝拱手:「如此,臣無異議了。」

  戶部右侍郎魏仁出列:「陛下,臣認為此舉應當先選幾個府實行,確定其可用,再將之推行。」

  老皇帝點點頭:「確實需要……」

  【哦豁!試點啊!】

  大夏君臣:「!!!」

  許煙杪你怎麼這麼快就回神了!不再多看一眼到底是什麼讓你眼熟嗎!

  你這樣,等會兒我們還得分心去聽你帶來的熱鬧,一心二用好辛苦的!

  老皇帝堅強地把剩下的話說完:「確實需要選幾個府實行,卿家可有想法?」

  戶部右侍郎輕輕鬆鬆就甩出了幾個數據:「如今大夏一歲之田賦,最多不超過兩千九百五十萬石,其中,一千二百萬石由地方支配,餘下一千七百五十萬石中,四百萬石來自南方,一千三百五十萬石來自北方,但,其中七百五十萬是軍費,也就是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