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柳氏舊聞》

  【翻譯:唐玄宗玩替身文學,重用一個叫源乾曜的人,一直重用成宰相,是因為他的容貌、言語特別像蕭至忠(蕭至忠是太平公主那邊的,他聯合太平公主圖謀不軌,事敗伏誅)】

  (柳氏舊聞,書名。一作《次柳氏舊聞》,亦名《桯史》。唐李德裕撰。一卷。肅宗上元中,高力士與史官柳芳同時貶居黔中郡,芳因訪問玄宗開元、天寶禁中遺事,並整理成書。後德裕父吉甫與芳子冕同任尚書省郎官,吉甫乃錄存冕轉述其父所記玄宗時事。歲月既久,記錄已多散佚。文宗復訊問德裕,德裕遂就所能憶及者編成本書奏上。內容多與鄭處誨《明皇雜錄》同。《學海類編》本題作《明皇十七事》。)

  *

  定又使諸將各上御犬,一犬至直縑數十匹,纓紲直錢一萬,以捕兔供廚。吳人皆歸罪於定,而吳主以為忠勤,賜爵列侯。

  ——《志》

  【翻譯:何定為了討好孫皓,讓各地將士四處搜尋好狗。得到了這些狗後,他就用狗逮兔子供給後廚。吳主孫皓覺得他很忠心,賜爵列侯。】

  *

  河南鄢陵人劉睿者,為吏科都給事中,路遇王振,跪於道旁,振大喜,升為戶部左侍郎,後升戶部尚書

  ——《萬曆野獲編》

  【翻譯:吏科都給事中為了討好太監王振,路邊遇到他了就跪去道路旁邊,王振特別高興,把他升為戶部左侍郎,後升戶部尚書。】

  *

  朱希周,字懋忠,崑山人,徙吳縣。高祖吉,戶科給事中。父文雲,按察副使。希周舉弘治九年進士。孝宗喜其姓名,擢為第一。

  ——《明史》

  *

  第72章 皇帝做什麼都可以,他任性!

  工部尚書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躲得過女兒沒躲過夫人是吧?你怎麼就盡逮著我一個人薅!滿朝文武那麼多人呢,你看看別人啊!

  滿朝文武有一個算一個,都垂下眼去,小心翼翼,避免自己和許煙杪對視,讓對方突然想起來有他這麼一個人。

  老皇帝在上面看得清清楚楚,見狀,揚了一下眉毛,目前沒有對工部尚書夫人經商的事情說什麼。

  只道:「滿朝公卿,居然訥訥不言,無人能為君主分憂?」

  一群五六十歲的老頭,居然都比不過一個小娃娃!

  雖然那辦法還需要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至少這方法可行啊!

  被這麼一說,文武百官立即呼啦啦下跪,高呼:「臣惶恐!臣有罪!」

  老皇帝握手成拳,叩了叩扶手,冷哼一聲:「我看你們可沒有哪裡惶恐,一個兩個膽大的很。」

  打量著他看不出來有多少人是明哲保身嗎?

  百官羞愧地低頭,連聲告罪。但就是沒有說出皇帝想讓他們說的話。

  他們不說,皇帝說:「既然你們不懂,便交給懂的人。涉及錢財之事,想來,天底下商賈多如牛毛,定然有懂行之人。朕今日便允許商賈能夠參加科舉……」

  這話一說,百官更加「有罪」了,一個兩個請罪得麻溜,但對於商賈科舉之事,口徑一致——

  「陛下!萬萬不可!」

  「陛下三思!」

  「陛下!為富不仁!無奸不商!若讓他們當官,恐會朝廷動盪!」

  「商乃國家蛀蟲,又有錢財!一旦讓其成了氣候,將難以拔除!」

  「臣不否認,有良商、義商,可更多商人假冒偽劣、囤積居奇,若他們將此等手法用在政事上,乃社會不可承受之重,國遲早亡矣!」

  這裡面,有些大臣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有些大臣是真心為國家著想,但不管是哪一種,都不贊同讓商人參加科舉。

  老皇帝的視線從左到右慢慢掃過去,神色意味不明。

  「太子。」他說:「你覺如何?」

  群臣微訝。

  他們本來還以為陛下會先選工部尚書,對方不論如何,都會因為自己妻子經商,維護一下商人。

  太子今日罕見地來上朝,被一叫,難得正經了些:「陛下,臣以為,唯才是舉,而非唯身份是舉。卑鄙者未必不賢,高貴者未必有智。若是商賈有才華,自然可以錄取其入朝堂。」

  說完,他還認真舉例史書上用商賈之事利國的官員。

  有官員靠經濟戰滅國;有官員以高超金融手段,使一州之地的經濟,足以力抗二國;還有的官員看到蠻夷靠互市拿到華夏的鐵去鑄造武器,特意下令只許出口熔煉極度困難的廣東鐵產鐵鍋,使得蠻夷既難以拿到上好的鐵打造武器,又一時之間無法開啟戰爭,還因為互市得給華夏提供牛馬……

  「陛下,倘若運用得當,商業亦能強國。」

  有官員聽到太子這麼說,衝動之下,直接站出來:「殿下此言差矣,縱觀歷朝歷代,皆在皇朝初開前幾代選擇抑商,這是為何?全因世人趨利。商業本就多利了,倘若其還能當官,既富且貴,利益動人心,不知多少農耕人種桑客拋棄土地去經商,如此,糧食從哪來?布料從哪來?」

  他的目光堪稱嚴厲了。

  「殿下,古時便有先例。千百年前,有國名齊,齊國之相貴買楚國之鹿,楚人看有利可圖,為養鹿而放棄農耕,儘管後來楚王反應過來,開始恢復耕地,然而為時已晚,楚國糧價高漲,楚人幾近餓死,後紛紛降齊——此乃『買鹿制楚』。百姓會逐利實屬正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