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臣們雖暗罵李斯馬屁功夫之高明更甚韓非,卻又不得不心悅誠服地跟著讚美起來,說起來,列國諸侯之中,唯有他們的大秦王上得了仙人垂青襄助,豈非正應了這「始」字?

  暗藏著心思的齊儒們,顯然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找了諸如「稱皇帝有非議上古明君之嫌」、「稱始皇帝太過狂妄,有悖逆天道之嫌」等由頭,極力勸諫秦王嬴政不可以此為尊號。

  但秦人向來是有些反骨在身上的,秦國大臣更如此,他們可以自己悄悄嘀咕這尊號著實有些大,卻不能接受旁人如此說——這話從旁人口中說來,豈非暗有詛咒之意?齊國豎子!

  於是,以韓非李斯王綰馮去疾為首的秦國文臣們,當場便帶著百官,跟齊儒們引經據典吵了起來,最後,當然是秦臣吵嬴了。

  誰讓齊儒只擅儒家之道,而秦臣卻能從儒法道等諸家角度,辯駁併力證,秦王,乃是天道選定的超越三皇五帝之天子呢?

  正襟危坐於殿上的嬴政,隔岸觀火聽了一番眾人的爭執後,終於開口下了定論,

  「帝王之典,皆承於天,天道助寡人為始皇帝乎,豈非甚好?寡人受命於天,興兵誅暴平風波,賓九州而制六合,五百年來四海重現朗朗乾坤,豈非由寡人而始乎?始皇帝,甚好!」

  如此一來,齊儒只得悻悻敗下陣來,尊號便這般定了下來。

  接下來,眾人議完君王之命為「制」,君王之令為「詔」後,對君王之尊稱為「陛下」後,又開始議君王專屬之自稱。

  在君權至高無上的古代,君王自然不會與芸芸眾生共用一個自稱。

  在商朝時,君王自稱「予一人」,「寡人」正是周朝君王創建的自稱,而眼下「寡人」這一自稱早被列國諸侯用濫,按時下新朝天子之禮,亦是要改一改的。

  嬴政否定了眾人提議的「孤」、「墀」、「不穀」、「余」等自稱,表示要用「朕」為自稱,卻再次遭到齊儒的激烈反對。

  朕,在這時期是列國平民通用的自稱之一,他們認為秦王之尊號既已是人世之無極,便不可用如此卑賤之自稱,以免褻瀆了「始皇帝」這尊號。

  這一回,大部分秦臣也有同樣的顧忌,古來無論君主自稱「寡人」或是稱「王」者,雖然也有自謙之意,但皆是有別於庶民之自稱,這「朕」字,著實有些配不上王上。

  但從神畫中,知曉王上確會自稱為「朕」的李斯,急忙對同僚們解釋道,「老夫倒以為,王上君臨天下而手握四海,開創大秦霸業之赫赫威儀在此,縱便以『朕』為自稱,亦絕不會減損王上半分君威,反倒能為這『朕』字提升規制,來日,萬世君王皆因王上之創舉,而盡數效仿而作『朕』亦未可知...」

  他哪裡知曉,自己這胡亂掰扯之言,後來竟成了真。

  在史書中,後世非但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尊號,以「皇帝」為歷代帝王尊號,還繼承了他開創的「朕」之稱呼,這個因秦始皇而逆襲的幸運字,從此成了帝王們的自稱專用字。

  後世君臣們一邊罵著秦始皇是暴虐之君,一邊卻心照不宣地默認:除了被秦始皇親自用過的「朕」字,還有哪個字,出口便有這等撲面而來的氣吞山河之威力呢?世間威風的字固然還有千千萬,但又如果能跟秦始皇用的相提並論?

  當然,他們並不知道,嬴政選「朕」這個字為自稱,是因為在秦篆之中,這個字的左邊是「舟」,代表君王之力,右邊則是「灷」,他將之稱作百姓之力——若君王不善待百姓,原本會推舟而行之水,便會化為焚舟之星星野火。

  為君者,定當時時以此自省。

  秦王政二十年,四月末,一場史無前例盛大的登基大典如約而至,秦國各地四品以上文武長官,皆將手頭政務暫且交與下屬,從四面八方趕赴咸陽而來,連戍邊的李牧與蒙恬,在判定匈奴東胡絕不敢趁機送人頭後,亦在安排好守邊士卒後,從北地快馬加鞭趕回咸陽。

  國之大事,唯戎與祀,從秦王升級為秦始皇的嬴政,登基大典第一道流程是前往宗廟,祭告天地神靈,拜祭嬴氏先祖。

  當六馬所駕的天子金車,在駟馬高車的護駕與衛尉們的守護下,一路緩緩從咸陽宮駛來時,今日的咸陽城堪稱萬人空巷。

  自發擠在道旁慶祝的咸陽百姓們,隨著巫師們歡快的儺舞,附和著一路響徹行雲的鼓聲,興高采烈地展臂高呼起來,「大秦始皇帝萬壽無疆!」、「大秦始皇帝長壽無極!」、「大秦始皇帝公壽如山!」、「大秦萬年無絕!大秦萬年無絕!」...

  天子金車所行之處,百姓對新朝新帝的祝福之聲,如浪潮般洶湧而至,聲聲隨風捲入車內,將百姓們對君王最誠摯的祈禱祝福,傳遞給了車中諸人。

  按秦律,只有實為儲君的秦王長子,在這隆重的場合可跟隨君王前往宗廟祭祀。

  但秦王最小的公子明赫顯然是個例外。

  非但扶蘇再三懇求父王帶上阿弟,非但君王早就決意要帶上小崽,便是大臣們亦接連進宮攤牌,將自己能聽到九公子心聲一事坦白從寬,懇求君王定要帶上九公子——迷信鬼神的他們擔心,九公子此番若不能得到大秦殊遇相待,萬一怒而離去該如何是好?

  總之,跟扶蘇一樣穿著莊重玄色禮服的明赫,因不可披頭散髮參與祭祀之由,今日頭一回戴上了禮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