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富裕的陽武郡任職兩年多,韓非走時兩袖清風,只有一輛馬車裝著他的財物與衣物書籍;

  可韓非走時,百姓們會自發跑來萬分不舍地送他、贈他自家珍貴的吃食。

  吃食?莫說肉蛋,便是半碗黍米粥,對這時代的百姓都是極為可貴的,若他們不是真心實意感激韓非,又豈會將自家都捨不得吃的東西贈給他?

  這便是陽武百姓眼中的秦吏,他蕭何,亦想成為這般的秦吏!

  這時,韓非的御者驚夫邊抬袖嗚嗚哭著,邊指著偌多竹簍與車裡亂叫一通的雞鴨鵝,問道,「大人,這些...該如何是好啊?」

  韓非眼眶有些微紅地轉過頭,沉吟一番後,對蕭何拱手道,

  「蕭郡守,此去咸陽需數日顛簸,雞蛋恐會碰壞,雞鴨鵝亦恐會死於道途之中,如此著實太過可惜,還請蕭郡守命人將之搬走,設法將雞蛋賣掉,這些雞鴨鵝若能養活,便圍個園囿先養上吧,能下蛋的便養著賣蛋,不能下蛋的便多養些時日賣掉,得來的錢糧可用來在郡中設一處救濟糧倉,往後若遇災年或郡中百姓有難,可用來襄助他們...」

  如今秦國農作物品種多樣,加之各處有油坊,餵養雞鴨鵝只需用紅薯葉切碎拌上油菜餅、麥麩等物即刻,並不似往常那般要用糧食餵養,正因如此,郡中如今許多人家皆餵有家禽。

  蕭何亦明白其中關節,況且,他最擅長的便是這等內務之事,忙一口應了下來,他盤算著,來日若這些禽蛋售出,便將換來的銀錢一分為二,一半留來救助遇災之民,一半當做經商本錢,如此,這救濟糧倉便能源源有進帳...

  ...

  金秋八月,正是列國農忙時節,咸陽各處田地亦忙得熱火朝天。

  明赫央求父王要去觀看秋收,怎奈朝事愈發繁忙,君王連日無法脫身,五黑等人亦無法脫身,思來想去後,只得讓衛尉軍護送著張良帶幾個孩子前去了。

  扶蘇興致勃勃帶著弟妹們下田,從治粟內史手中接過竹筐,跟在割麥的人群後撿拾麥穗。

  此地沃野千里,舉目望去山脈全在遠方,縱便有賊人藏身其中,亦無法將弓弩射到此處。

  而四周儘是密密麻麻忙於秋收的秦人,若有宵小之徒膽敢混入其中趁機行刺嬴氏王族,只怕利器還未取出來,便被按律趕來見義勇為的秦人踩死了...

  是以,他並未讓披甲執銳的衛尉跟來田中,以免驚到這些百姓。

  被張良緊張抱在懷中的明赫,終於有機會親眼來觀看割麥盛況了,東張西望間,他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如今秦國種了很多麥子,豐收的麥地里全是蹲著身子割麥的農人與士卒,但鐮刀太小,一趟只能割取虎口堪可握住的一小把...

  而水稻亦需同樣的方法割收,怪不得秦國如今一到秋收,就要出動全國大半人手:煤場全部關停,工坊關停四分之三,連大半士卒與回到國內的商販,亦要出動參與,效率實在太低了!

  他急忙問系統商城有沒有收割機兌換,系統卻遺憾地告訴他,太陽能收割機和自動鐮刀已全部售光,排隊預訂已到兩百年後去了。

  明赫看著一望無際的田野中,密密麻麻蹲著割麥的眾人,不由焦急萬分,雖說農事為大,但秦國總不能一直為秋收荒置其他產業啊,怎麼辦啊?

  不遠處,一個跟在麥田中彎腰撿拾麥穗的黑臉年輕人,正在低聲問身旁的老者,「師父,我等此番入秦考察,當真要留下襄助他們嗎?依我看吶,秦國如今雖有高產糧種,但暴秦聲名在外多年,那陳縣令所言未必是真啊...」

  老者抬頭看了一眼周圍的人群,繼續垂首撿著麥穗,冷笑道,「年輕人吶,多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多用自己的腦子想想!你我在東郡觀察數月,又來關中走訪多日,這秦國究竟是暴秦還是仁秦,你當真分辨不出來麼?」

  第104章

  這時, 老者身旁另一個短衣中年壯漢,起身將快溢出來的滿筐麥穗端去倒在秦吏監管的麻袋裡,提著空竹筐回來, 邊蹲下繼續撿拾,邊沉聲道,

  「師父言之有理, 旁的不說, 自從我等入了秦國境內,不論關中之地或是韓趙魏故地,不論田間農夫或是道旁商販, 面上皆是帶著幾分笑意的...」

  說著,他又抬頭瞥了幾眼周圍的人群, 壓低嗓音道,「再者, 我等混在關中田地間數日, 值此農忙時節, 可有聽見一人抱怨, 可有看見一秦吏催促庶民?師父, 宜以為,秦國乃是可助之國!」

  老者聽了這話, 才滿意地露出幾分笑意,他起身捶了捶有些酸痛的後背, 望著前方卯足勁幹活的眾人, 感嘆道,

  「我等一路打聽而來, 今歲起秦人只需繳四成之稅賦,若是傅籍年滿二十年之家, 更只需繳三成稅賦...秦國又有高產糧種,眾人收來的大半糧食皆歸自家所有,豈有抱怨之理?他們恨不得將家中老叟稚子全喊來幫忙,早些落袋為安咧!那陳縣令確未哄騙我等,秦國此任君王,巍巍哉大有堯舜仁君之相啊!」

  這身穿粗麻短褐、腳踩破舊草鞋的精瘦老者,正是農家這一代掌門陳谷。

  先前提出質疑的黑臉年輕人名為「臼」,是他收來的小徒弟,而此刻開口的黝黑中年壯漢名為「宜」,則是他的大弟子。

  創建農家的許行本是楚國人,因敬仰上古神農氏「與民同耕而食,教民農耕」,遂創建農家,收門人數十人,前往滕國拜見素有賢名的滕文公,得到大片可耕種之地,耕地之餘,他則帶著他們以織席販履為生。(1)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