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燕國從此便多了這一千多里的廣袤養馬之地,燕昭王沿著此地修築長城,設置上谷、漁陽、遼東、遼西、右北平五郡。

  其中,上谷郡乃數郡之重,它北以燕山為屏障,南擁高地俯視中原,東扼險關之咽喉,西與趙國代郡緊密相連,又有洋水、溈水等河流貫通而過,乃是諸國少有的畜牧農桑皆宜之地,更是土地貧瘠的燕國罕有的肥美之地。

  更遑論,此地在姬氏宗族眼中,乃是興國之兆,是絕不能丟失之地,正因如此,燕王丟了此地,宗族眾人的熊熊怒火眼看已壓不下去了!

  思及此,燕王咬牙切齒道,「眼下,寡人面前只有兩條路可走:派兵奪回上谷,或由宗族帶兵造反,另立新君奪回上谷!」

  鞠武聞言眸光一厲,做了個手勢道,「不如,王上先下手為強...」

  燕王抬手道,「不可!他們若聯合起來,手中亦有十多萬兵馬,我國中兵馬豈能手足相殘?」

  鞠武詫異道,「王上這是打算...」

  燕王冷笑道,「前番我三國攻趙唾手可得之際,秦國卻來橫插了一腳,想來齊楚君王亦是憋了一肚子火氣的,寡人打算與他們聯手...」

  鞠武嚇得臉色一白,急忙上前一步勸道,「王上,萬萬不可啊!秦人如狼似虎,縱便我燕國與齊楚聯軍,亦是打不過秦軍的!」

  燕王見他如此膽小,不由笑出了聲來,「若我三國聯軍能與秦軍硬碰,當日何至於落荒而逃?愛卿放心,寡人心中早有成算,要滅秦國,還需先滅秦王,秦國有如此君王鎮守,我等何來機會?可惜了,吾兒當日之計便甚好...」

  鞠武登時眼眸一閃,「王上是欲派人刺殺秦王?此計若謀劃周全,倒是可行的。」

  燕王卻胸有成竹道,「不!我燕國已因刺秦得罪過秦國一回,絕不能故技重施。寡人聽聞,楚國王宮極亂,為楚宮效命的巫師手上人命不少,而齊國方士能制出令人斃命之方...若寡人與齊楚兩國聯手,讓他們派些巫師方士,以長生之名前去蠱惑秦王服下那等「長生之藥」,何如?」

  鞠武眼睛一亮,「借刀殺人,甚妙!」

  薊城王宮興奮商量著毒計的君臣,卻毫不知曉緊鄰上谷郡的武陽郡,因郡守之死掀起了多大風波。

  這郡守雖是愚忠君王的郡守,卻也算得是善待百姓的郡守,這日,當燕王派去的新郡守,下令將舊郡守全族之人盡斬於鬧市後,本就因君王不肯救上谷之民而深感不滿的武陽百姓,當場就怒了!

  這閉城殺人的命令是君王下的,為何要殺郡守背鍋?在百姓眼中,農忙時節會親自帶家臣士卒幫他們搶收的郡守,遠比素未謀面的燕王重要得多。他們不服!

  正所謂匹夫之怒,亦可流血三步,更何況這郡中怒氣騰騰的百姓,還得到了來自上谷郡「無私」的支援——先前主動投誠的上谷舊郡守,聽聞武陽暴/亂後,忙興沖沖帶著鄉鄰族人,特意步行到武陽城外,高喊著「二三子,快來秦國吧,秦王仁善,我等只需繳四成稅賦;秦王仁善,從不亂殺無辜;秦王仁善,會施粥賑助災民」...

  正所謂愛之深則恨之切,這些上谷郡之人在經歷被君王無情拋棄的驚懼後,如今恨不得讓燕國皆變成秦國之土——何況,秦王和李將軍真的很仁善,他們只不過是想助更多燕國人過上好日子罷了!

  在一片混亂之中,被煽動得人心浮動的亂民們愈發鬥志高昂,他們高喊著「二三子,衝出去,做秦人」的口號,不要命地舉著石鋤衝上去跟守城的士卒扭打,數日後,這城門被打了雞血的民眾強行打開,早候在城外的上谷郡秦軍便打著「平息內亂」的名號沖了進來。

  待燕王驚聞,新派去的郡守被暴/亂的民眾所殺、武陽郡也落到秦人手中後,氣得當場便吐血暈了過去。

  醒來後,他先命人快馬追回送與齊楚君王的密信,又派人將姬丹無頭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泄憤,這才命人裝上幾車奇珍異寶與金玉絹帛,再帶上他畢恭畢敬的親筆密信,派出使臣前去恭賀秦王又得一城!

  大悲大痛之下,他忽然間便大悟了——燕國近年來對秦國萬分恭順之時,便從未被秦國占過城池,而此番燕國派三萬人想占領樂徐、平陰二地,便立刻失去了上谷郡!可見,天道處處助秦,若與秦國作對,燕國只會亡得越早啊…

  他必須搶先向秦王表明燕國之拳拳忠心,讓秦國將滅國的目光瞄準齊楚兩國!

  至於宗室,再有誰人不服氣,他便向秦國報上誰人的名字,自個兒解釋去吧!

  第99章

  與燕王派出的使臣一道抵達咸陽的, 還有秦國信使送來的第二道急報——秦國又喜得武陽郡。

  上谷郡本是燕國的西南大門,武陽郡本是燕國的東南大門,燕王卻喜氣洋洋地, 特意派人攜來厚禮慶賀它落入秦國手中!

  這般當著天下人伏低做小的姿態,極大地取悅了嬴政,他欣然在六英宮設宴款待了使臣。

  如此屈辱之事, 燕國使臣當著滿座秦國公卿大臣的面, 卻極盡諂媚之能事,喜笑顏開地再三拜祝「秦王如松柏之茂,不騫不崩」「秦國與天地兮同壽, 與日月兮同光」...(1)

  看著如同跳樑小丑般左右逢源的使臣,李斯默默飲盡了尊中美酒, 眼中有嘲諷的光芒在閃爍。

  國之興亡,與君主之明幽息息相關。自周王室敗落以來, 燕國數百年間昏君頻出, 如燕昭王那般胸懷大志之明主, 不過一閃即逝, 若非諸侯為制衡中原, 燕國?早被齊趙秦楚任一國吞併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