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此之下,即便是不善騎術的中原士卒,上馬亦可如履平地,作戰之時勇猛度倍增。

  除此以外,嬴政在「老神仙」的啟示下,還命人為將豐收的棉花縫進外袍夾層中,讓這趟冒著十二月寒風北上的將士們,都穿上暖洋洋的「秦軍棉衣」出征。

  李牧正是帶著這樣一支有神器加持的大軍,日夜兼程趕到了代郡,他到來之時,匈奴人已往周邊郡縣一路打殺搶劫而去。

  他的到來,很快就讓「李將軍沒死,他帶著大軍來救我等了」的大好消息,迅速傳遍了代郡,也傳遍了九原、雲中和雁門!

  李牧這個名字,在北地數十萬民眾心中,本就是匈奴人的送命神、趙國人的守護神。

  他的出現,讓正被匈奴人肆意欺辱、因捱飢受餓而準備放棄反抗的北地民眾,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並迅速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他們必須撐下去,撐到李將軍將匈奴人全趕跑!

  實則,情況比他們想的更樂觀些:當李牧率領的秦國騎兵,將侵犯代郡的匈奴人砍殺過半時,那些剩下的匈奴人同黨終於發現,代郡百姓並未虛張聲勢!

  這支騎馬技術比他們還溜的大軍,這位沖在最前面的殺神,確乎乃是趙國戰神李牧,而非與他容貌肖似的冒牌貨。

  原來李牧真沒死,他回來了!

  幾乎是一夜之間,代郡的匈奴人就丟下搶的財物跑了個精光,生怕李牧會帶人追來將他們殺個乾淨。

  臨走前,匈奴探子還將這消息傳到北地各郡,各郡耀武揚威的匈奴人知曉後,當天就匆匆往陰山以北逃去。

  李牧並不打算帶兵去追,他此番前來,身負君王交代的幾重任務:一是為解北地之危,順勢為秦國占下這地盤,二則要帶兵南下與王翦李信等人會師。

  北地除了匈奴之患,還有一個大危機是百姓馬上面臨斷糧之事,讓他尤為感動的是,此番出發之時,自己尚未來得及開口提醒,秦王便爽快地命人將施粥的糧食放在軍糧車中,隨大軍一道運來了代郡。

  這賑災的數十石糧食熬煮成粥,足夠北地各郡百姓度過最寒冷的一個月。

  後續的糧食,朝廷也會在趙國動亂結束後陸續運來。一個月時間,已足夠秦國拿下趙國全境。

  當餓了好幾日的代郡庶民,含淚喝上熱乎乎濃稠黍米粥時,終於相信了李將軍當日的承諾:秦王,是一定會為他們送來糧食的!

  看,他們剛成為秦王的子民,就不必再擔憂會餓死了,這世上,願施粥救助受災百姓的君王,恐怕也只有大善人秦王吧!

  北地境內,儘是萬民對秦王、李牧、還有秦軍的無盡感激,而這感激,也讓明赫的善意值嗖嗖直漲。

  安排好北地駐守人手後,李牧便揮師一路南下。

  一月上旬,寒風依然刺骨的洛水河畔,三國主將們等了一個月,卻並未等到君王再傳來任何詔令。

  他們只好猜測著:想來無論北地匈奴之事,還是戰勝後瓜分趙國一事,王上皆不想讓他們操心?眼下,不如先攻下武安、邯鄲等最後幾座城池?

  在主將們的帶領下,士卒只得勉強打起精神來,準備一鼓作氣將趙國滅掉,早日歸鄉。

  哪知這時,竟有幾隊秦國大軍從天而降,兵分三路將三國聯軍團團包抄!

  在三國主將帶人發起數輪突圍戰之後,終於絕望地意識到:秦軍以逸待勞,士氣遠比疲憊不堪的三國聯軍高漲;秦軍凶名在外,一上戰場就眼冒紅光衝過來一陣亂砍,許多三國士卒莫說奮勇殺敵了,他們一看到玄衣黑甲的秦軍,竟轉身就抱頭而逃!

  眼看秦軍勢在必得步步緊逼,眼看聯軍陣營早已潰不成兵,三國主將紛紛派人送去了投降密信,只求秦軍放他們離開。

  以王翦為首的秦軍主將,很快命人送來了答允信,作為回報,他還按君王的叮囑,將原本要送給趙國的九座城池輿圖,分發給了三國主將,以「犒賞」他們的識趣。

  如此一來,三國各分得三座城池,主將們不由暗暗鬆了一口氣,有了這些金山之城,此番倒也不算是無功而返。

  哪知他們打開輿圖一看,差點氣得吐血——這城池之中,確實有煤礦,也種了高產冬小麥,但每座城池只有一里之地啊!

  三國百萬大軍忙活數月,攏共就得了九里之「城」,秦國,真不愧是你啊!

  然而,任由他們如何氣惱,也只能咬牙和血咽下去,甚至還得強顏歡笑地派人去跟王翦致謝——

  莫說這區區九城之辱,縱便是眼看就能落到三家手中的趙國,眼下不也說丟就丟嗎?

  他們不過是仗著君王的恩寵,得了這貼金的「主將」名頭,實則對排兵布陣一竅不通,先前能一鼓作氣攻下趙國大半城池,亦是仗著人數優勢碾壓趙國那幫將士罷了。

  可眼下來的秦軍主將,乃是王翦、李信、桓猗這般身經百戰的當世大將,而他們,卻絕非李牧那般能與對方強硬抗衡之將領。

  就這樣,三國主將帶著大軍迅速收兵而逃,他們一路安慰著自己:本將絕非軟弱,只不過看著這一仗註定要輸,何不早日收兵撤退,為王上保全這數十萬大軍?

  當李牧帶著大軍從北地趕來時,三國聯軍早跑得沒影了,而王翦等人已飛快滅了武安幾城,特意留著邯鄲等他來。

  這是當日出發前,深思熟慮後的李牧親自向君王求來的恩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