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秦國前些年攻城略地後,皆是要遣返魏國城中百姓的,它又是從何時開始,變得如此善於收買人心的?

  這樣的秦國實在太過陌生,陌生得讓他升起膽寒的絕望——此番若非城中百姓與秦軍裡應外合,大梁定不會如此快被攻破,他頭一回意識到,那些庶民團結起來的力量,比刀劍更鋒利!

  這樣一個得到大量百姓感激的秦國,即便四國再次合盟抗秦,便真能逃過被它吞噬的命運嗎?

  同樣因魏國滅亡而感到絕望的,還有在梁城服勞役的刑徒韓安,他聽到這消息後,便趁人不備跳進了先前地動導致的大裂縫之中,自戕而亡。

  他這一年多來,以君王的金貴之身,忍受梁城百姓的打罵,忍著繁重的挑泥搬瓦,就是在等,等五國聯合起來反攻秦國成功那一日!

  若如此,他這韓國舊主,就有機會重獲榮華富貴。

  可眼下連王城最堅固的魏國也亡了,韓安終於明白,以秦軍之勇猛,他大概永遠也等不到那天了...

  ...

  與此同時,秦國各地基層涉及文、理、武的選拔初試結果也出來了。

  先前,大夥雖知律法和算籌須識文斷字才能弄懂,故而多是些念過書的人前來登記,他們見這回只需口答,原以為隨手拿個「甲」等、撈個小吏之職輕而易舉。

  哪知,眾人統一培訓時才知道,這秦國選拔文吏的考題範圍,實在又多又雜,讓人望而生畏!

  拿這秦律來說,便要考《秦律十八種》、《效律》、《法律答問》、《為吏之道》、《封診式》等足足涵蓋一千多枚竹簡的內容。

  而算籌所考之內容雖不多,只涉及張蒼臨時出的一些對他而言,稱得上「十分輕鬆」的算學及日書內容,但張蒼乃不世出之天才,這種涉及分數四則運算、比例、面積體積、日影計算的「簡單試題」,難倒了一大片想趁機濫竽充數的應試之人。(1)

  自然,以實用之法而富強的秦國,從不稀罕只會紙上談兵的迂腐文人。眼下嬴政破例舉行一場大考,乃是急於將明赫口中「有相邦之才」的佼佼者收入囊中,而非想要一個只會識字做賦的文人。

  武藝的考核,除了點到為止的比武,還涉及回答一些簡單的戰爭場景題,以考察對方的應變能力和是否具備戰略思維,也就是評判此人是否有將帥之才。

  如此一來,呼啦啦的初試便被篩下了□□成人,最後只有五百多人,能進入各地郡中三月舉行的複試。

  他們也在此時被告知,複試的成功者,將由官府統一提供馬車與吃住,送往咸陽,接受君王的親自考核。

  考核通過者,便能以君為師,成為君王門生,同時獲得相應的基層官吏之位。

  這最後一道流程,乃是嬴政從「老神仙」口中「天子門生」的說法演化而來,原本按科舉規則,只有三鼎甲是天子門生,但對他這樣兢兢業業熱愛政務的君王而言,多幾個門生毫無壓力。

  如此一來,這些以真才實學勝出的新一屆秦吏,便與秦王直接掛上了利益關係,他們要感激的、要效忠的,唯有秦王一人,在時人最敬重的「天地君親師」里,秦王可就占了兩樣。

  不得不說他這一招極妙,對通過初試考核的眾人而言,成為君王門生的誘惑,甚至比他們眼前想追逐的官吏之位更吸引人。

  五百年亂世間,隨著諸侯起用寒門子弟的興起,門第觀念已不再似商周時期那般嚴格,但諸侯所求的並非泛泛之輩,而是諸子百家門下的當世大才,這意味著,眼下是一個極重師門傳承的時代。

  可對想在秦國官場謀求高官厚祿的眾人而言,無論是鬼谷子還是孔孟之門,又哪能比得上秦王這師門?

  故而,通過初試的他們,愈發鄭重對待覆試之試題,人人都希翼自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陽武郡中,韓非當日一拿到君王詔令,便立刻將這好消息告知了陳平。

  陳平這一年多來,以他的門客身份擔當文書,將郡中一應雜務處理得滴水不漏,堪稱韓郡守在此地最得力的助手。

  若換了個門主,恐怕要想方設法將陳平拿捏在手中,不舍讓對方去朝廷另謀前途,但韓非從來不是利己之人。

  在他看來,按秦律而言,自己並沒有提拔下屬的權力,陳平如今擔任門客,每年俸祿不過六十來石,加之他出身貧微,若想出人頭地進入秦國,還需等待時機做出一番大事,自己方能將他舉薦給王上。

  但眼下,陳平若能抓住這從天而降的機會,哪怕最後只擔當一縣的令史或文吏,亦能成為正經秦吏了——不但能得二百石俸祿,還可成為君王門生,前途不可估量也!

  為此,他還特意減少了陳平的工作量,讓對方有足夠的時間備試。

  陳平本就是極為聰慧之人,加之有管理郡中文書雜務的經驗,很快便將他報的「律令」一門背得滾瓜爛熟,為報答韓非之恩,倒半點也未耽誤本職工作,此番,他自然也在初試通過之人的名單里。

  三月,是春耕開始的季節,也是秦國五百多戶人家滿懷希望的季節。

  ...

  而咸陽城質館中,聽聞魏國被滅的姬丹,卻全然感覺不到半分喜悅,他心中除了無盡的恐慌,還有濃烈的仇恨——同樣是被父親拋棄的質子,同樣是被母親不喜的長子,他嬴政憑什麼能超越自己,走到連滅兩國這一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