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嬴政輕嘆道,「若此計不成,子房又待如何?」

  張良拱手道,「臣定當殫精竭慮,為大秦想出不水攻而滅魏之策,以保全王上仁君之名!」

  這時,豎起小耳朵在一旁偷聽的明赫,卻根據「天師、陣法、守城」幾個字眼,飛快想起——他在史書上,看過一個與之相關的故事!

  北宋第二次開封保衛戰之時,一個叫郭京的道士跑來聲稱有神術,可施法點豆成兵,以刀槍不入的神兵守城抗敵,宋欽宗大喜,立刻賜之以金帛銀錢過萬。

  待敵軍來襲,此人命人大開城門做法,驅「神兵」迎敵,金兵如入無人之境...(2)

  張良告辭正欲轉身,卻見明赫抓起菽豆往殿中一扔,奶聲奶氣道,「天師有神術,可撒豆成兵!」

  張良猛地震驚看向這突然會說囫圇話的小糰子,心中卻漸漸浮起一計...

  ...

  豐邑本是宋國故地,當年齊楚魏攻滅宋國瓜分一空,眼下便成了魏國之地。(3)

  中陽里王媼的草頂小酒館,已接連三日人頭攢動了,酒在秦國,因禁酒令而售十倍之高價,但在不禁酒的楚國也算不上十分便宜,畢竟,它是以珍貴的糧食釀成的。

  故而,這些人大多不是前來喝酒的,而是來聽人讀鄉鄰之家書。

  這鄉鄰的長姊遠嫁陽武邑,去歲又因魏王獻城一事,陽武便成了秦國之地,鄉鄰擔憂秦國暴政之下長姊一家活不下去,多番托人送信問平安,皆如石沉大海,直到前幾日,才突然收到長姊回信,便來酒館尋人讀信。

  時下,市井小民並無隱私可言,列國不識字之人甚多,寫信讀信,皆要交錢假人之手口。

  只聽念信先生繼續持著木牘興奮道,「...除卻火炕,鄉間亦有免費石磨可磨麥為粉,我王還賞下食譜以供庶民選用,吾家近日時常吃麵條與饅頭,味美...今歲吾等稅賦為五成,家中所留菽麥頗豐...吾鄉傅籍可按人頭分得田地百畝、草屋一間...若昆弟生計艱難,請直奔陽武戶牖鄉...」

  這信牘眾人雖已連聽數趟,此刻仍是一臉神往之色。

  有人忙問道,「先生,敢問火炕究竟是何等暖和?還有,小麥可真能磨成粉麼?麵條與包子又是何樣的好食?」

  這時代能念書識字的,見識總要比尋常百姓多上幾分,念信先生努力回想道,

  「我二十年前在縣中李老爺家教書時,曾見過他家中有一人推拉之小磨,據說十分精貴,專用來磨些藥粉給老太爺治病的...但耗磨為人磨麥食一事,老夫實在平生未見,至於火炕是何物,老夫著實從未聽聞...」

  又有人再次激動問道,「陽武只收五成稅賦,少說也能多留個六七石菽麥吧?先生何不前往大梁尋找我王,讓他也只收五成稅賦...」

  念信先生苦笑不已,「老夫與爾等同為鄉野小民,如何見得到我王...」

  但鄉里百姓哪管這些,在他們平庸而乏味的一生中,能聽著鄉鄰長姊信中之言,憑空添上幾分美好生活的想像,便足以讓他們歡喜好幾日。

  一時,又有人追問那老實的鄉鄰,要不要前往陽武投奔長姊,對方目光閃爍著連連擺手,囁嚅道,「不敢,不敢,我等身為魏人,豈敢私逃秦國?」

  亦有人壓根不信那位長姊所言,連日蹲守此處提醒鄉鄰莫上當,正在苦心婆心大喊道,「二三子也不出去打聽打聽,秦國是個什麼讓民為牛做馬的名聲!火炕,石磨,收穫頗豐?騙他的刺頭鬼去吧!想來啊,秦國定已將陽武的魏人累死大半,眼下正缺人手想找冤大頭頂上,這是他們的奸計,此女胡編亂縐想騙爾等過去,休要中了圈套...」

  在這熙熙攘攘的熱鬧小酒館裡,倒真有幾桌跪坐於里側喝酒的客人,其中一桌兩名男子正在舉著陶杯竊竊低語。

  只見那一身短打褐衣、膀大腰圓的男子催促道,「劉季,你來聽了三日,究竟聽出個甚名堂來?快快與我說來!」

  對面身量頗高的年輕蓄髯男子,懶洋洋地敲了敲陶杯,笑嘻嘻湊上前低聲道,「樊噲,老規矩哈,先幫我將往日酒錢付了,再打上二斛好酒來,加一碗炒菽豆,我便拉你一道去掙上幾分富貴。」

  樊噲眼睛一亮,張嘴就要一嗓子嚎出來,被劉季飛快傾身捂住他的嘴,提醒道,「快去,我一來酒館生意便會好上幾分,讓她給你便宜幾個錢!」

  樊噲這才驚覺險些失言,急忙起身掏出染著狗血的粗布錢袋,邊粗聲嚷著「讓開讓開」,邊擠到門口王媼處結了劉季的酒錢,又依言買了酒與豆端回桌上,如此一來,袋中銅錢已去大半。

  劉季喜滋滋取筷夾起炒豆入口,又美美喝了一大口酒,這才在樊噲期待的目光中,示意他附耳過來,壓低聲音道,「據我推測,待此風頭過去,不出十日,此人必會攜家小逃往陽武。」

  樊噲驚道,「你是說...信中之事是真的?」

  劉季又抿了一口酒,「我前些日子去沛縣走了一趟,打聽到些有用的消息,先前春耕,趙王與魏王因秦王之邀,派出共計三萬人手前往秦國開荒,嘿,你猜怎麼著?秋收後,這些人竟半個也沒歸國!」

  樊噲撇了撇嘴,飛快取筷與他搶起炒豆來,「莫不是,全在秦國累死啦?」

  劉季抬眼瞟他,聲音更低了幾分,「你倒真猜對了,是全報死訊了,但並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