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看著對方那張梨花帶雨的絕色容顏,又想到天師留下的「趙國災星乃秦國福星」之言,趙王思慮再三,還是決定留下她當人質,以備不時之需。

  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前腳剛拂袖離去,姜姬就扔下絲帕,命鳶從雕花朱漆木匣里,翻出一枚孩童玉韘,拿在手中翻來覆去地看。

  列國貴族子弟皆修習君子六藝,而趙國以胡服騎射強國,國中尤風行「騎射」之藝,這韘是控弦之時戴於大拇指之上,用來防止手指被弓弦拉傷之防護道具,趙國孩童滿一歲之時便會佩戴此物,以寄託長輩祈願他們「能騎善射」之意。(1)

  九月初八是明赫的出生之日,這是姜姬前些日子特意命匠人偷偷打制的,算是一份她執著的念想吧,她捧著玉韘喃喃道,「吾兒既非災星,想來秦王便不會殺他了...」

  趙國亡不亡,是君王與朝臣要操心的事,關她一個後宮婦人何事?她只想自己的孩子能在秦國活下去。

  若他能在生辰日吃上一碗飽飯,她便很滿足了。

  想到這裡,姜姬眼中湧起深深的仇恨——原來,是天師之胡言,是相國之昏計,才害得我與我兒永世不得相見!

  ...

  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也正因天師與郭開那次陰差陽錯的占卜和計謀,明赫才能如願以償成為秦王嬴政的小寶貝,得到了父王與兄姊們無盡的愛。

  農曆九月二十三,明赫迎來一場盛大的周歲生辰宴,這也是秦國王宮百年來,唯一一場為孩童足日而辦的生辰宴。

  究其緣由,並非歷任秦王不重視禮儀,而是這一時期,人們並無慶賀生辰的習俗。

  春秋之時並無戶籍管理,許多人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哪一日出生的,只約摸知道個年頭。

  直到秦獻公開創「為戶籍相伍」,華夏歷史才有了最早的戶籍制度,但戶籍是不登記年齡生辰的。

  到了戰國,貴族階層開始有意識地記住孩子的生辰,譬如屈原所言「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這時期,列國依然遵循周禮,以身高為標準來判斷百姓的年齡,「七尺謂年二十,六尺謂年十五」。

  要等到魏晉時期,才在江南地區興起生辰習俗。(2)

  故而,眼下達官顯貴往來之時,雖常有「祝壽、獻酒、獻金」之舉,卻並非慶祝生辰,而是類似後世看到君王就喊「皇上萬歲」之意,隨時隨地傳達一份人們對「萬壽無疆」的祝福。(3)

  正因如此,在一場筵席所耗甚大、無比珍貴的眼下,列國除了君王可設壽宴,並不會再為他人舉辦。

  但在嬴政心中,明赫並非尋常孩童,他的到來,為大秦帶來太多無可估量的貢獻,他不但讓今日之秦國愈發富強,還讓自己有機會及早修正秦法之弊端,將秦國從懸崖之上拉回正道。

  故而,無論是出於感恩仙人的公心,還是他對小崽私心裡的偏寵,都想給這孩子破例風光大辦。

  只有如此之殊遇,方能讓小崽在成長的歲月里,避免遇到不長眼之人、拿他並非秦王親子一事,說些閒言碎語傷了孩子的心。

  為給明赫收集萬民之祈福,他今日還以小崽的名義,給秦國境內每戶人家,皆發了黍米兩斗、精鹽兩斛。

  黍米也就罷了,鹽在列國皆是價值高昂之物,秦國如今按明赫提供的製鹽之法,各地以數道鹵池過濾,鹽再無半分苦澀之味,食物愈發美味,如此一來,百姓對鹽的消耗亦稍微大了起來,今日因九公子生辰而能舉國得鹽,著實算得上普天同慶了,可見老父親之用心良苦。

  夜幕時分如約而至,設宴的六英宮掛滿了藩國獻來的隨侯珠,華美的宮殿被襯得亮如白日,歡快的擊缶聲中,華陽太后與宮中女眷寒暄著走來,大臣們依次捧著禮物入座,宮人亦魚貫而入擺設酒具餐盤,如今秦國宴會之上亦是高桌高椅,倒省卻了眾人的跪坐之苦。

  在大巫以蓍草占出吉時後,身穿佩綬玄衣纁裳、頭戴通天冠的嬴政,便滿面含笑抱著一身繁複黑紅新衣的明赫上殿。

  同樣身穿禮袍的扶蘇和弟妹們,跟笑眯眯來到殿中,舉著手中塗成五色的桃木,圍成一個圈且歌且舞,「君曰卜爾,如月之恆,圖禹鉤象,日夕供養...」(4)

  這是西周之時流傳下來的諸侯祈福禮儀,初時,人們以犀牛角所制「酒杯」舉於頭頂高歌,再配之以巫師熱烈的驅邪舞,以示萬壽無疆、百邪莫近之意,但在扶蘇幾個以「自家兄姊祈福心意更誠」的強烈要求下,嬴政便同意這流程由他們來進行。

  今天的明赫,正矜持地笑出八顆牙齒看著他們,按他如今孩童之身的本能衝動,真恨不得張牙舞爪地呲溜爬下去參與。

  可今日是父王精心為他籌備的生辰宴,他可不能搞砸了,所以,今日他必須克制自己乖乖的。

  等會,他還有一個驚喜要送給父王呢...

  祈福儀式結束後,嬴政以父親的身份,笑著起身表達了對眾人表的感謝之情,滿殿之人便齊齊舉起玉尊高聲祝酒,接著,在華陽太后等親眷紛紛送上禮物後,朝臣以官職最高的隗狀開始,依次獻上自己準備的生辰禮。

  這時節,祝壽所獻之禮多為黃金,但少部分知曉明赫「仙童」身份的大臣們,都不願以黃金敷衍,很是認真地下了一番功夫製作禮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