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待他將自己與明赫不謀而合的計策娓娓道來後,李斯忙第一個站出來附和,此確乃妙計,但它只能由君王自己提出來。

  暗暗後悔方才附和王上而中計的桓猗見狀,不由怒道,

  「李廷尉,你身為朝廷重臣,豈會不知我大秦看似家大業大,實則去歲大旱收成銳減,又何來餘糧幫扶那起子六國災民?」

  李斯笑著朗聲道,「桓將軍真乃一葉障目也!您熟讀兵法,焉能只看到秦國的付出,卻看不到秦國若施此攻心之舉,能為朝廷省下多少軍糧,能少犧牲多少將士,能開墾出多少荒地,又能得到多少勞動力?」

  桓猗嗤道,「勿扯這些無影之事!我且問你,我大秦既得仙人襄助早獲此天機,為何要將消息透露給韓王?若那廝早做準備遷走梁城之人,我秦國此番設局,豈非白忙活一場?」

  李斯斬釘截鐵道,「吾敢斷言,以韓王之智謀與心性,縱是得了消息,亦絕不舍耗費半分人力物力助梁城眾人遷移,若運作得當,王上之計必成!」

  隗狀伏地而跪勸道,「王上,縱是此計可滅韓,至多也只能接收韓地災民,我大秦絕不可開關隘放六國流民入秦啊,屆時,韓魏趙失地之民,亦盡數湧入我大秦境內,我秦國人又該如何立足?」

  桓猗亦拜道,「正是啊王上!我關中老秦人數百萬,又豈能讓出耕地與六國之人?商君變法之道,是為強我秦人而非助益六國之人吶...」

  方才跪在地上的文官們,再次紛紛附和勸諫君王,唯有李斯站於殿中巋然不動,以示對君王的支持。

  王上此舉,亦有籠絡六國人心之深意,這意味著,王上極有可能動了變商君之法的念頭!

  若非如此,秦國素來只講戰場之實力,何時會在意民心?

  這般一來,李斯陡然生出強烈的危機感,他學過儒家,也學過法家,年輕時在家鄉甚至還學過黃老之學,無論哪一門學說,對他而言都不是執念。

  他背井離鄉前往秦國,是認準秦國會是最後的勝利者,而舍儒就法,只不過是因為秦王喜歡法家之道。

  對李斯而言,只要能得到君王的重用,一切過去的原則與堅守皆可拋。

  可他現在最擔心的,是自己在君王心中,已儼然是法家之忠實擁躉!若是這樣,在君王欲再次變法之時,便會毫不猶豫帶著防備之心,將他踢出秦國新法的核心隊伍!

  所以,他必須從現在開始,用實際行動打消君王的固有印象,用無上的忠心向君王證明——他李斯在世間忠心的不是諸子百家,而是秦王一人。秦王要行何道,李斯便會第一時間支持何道!

  只有這樣,依附君王而生的李廷尉,才能牢牢在秦國朝堂立於不敗之地。

  再者,李斯當日亦曾在夜宴之上,親眼見到神畫中秦國與自己那般悲慘的下場,今日這滿朝文武,嬴氏之王族宗親,到最後竟無一人生還,豈能不讓他心有戚戚焉?

  作為世間頂尖的聰明人,李斯又如何不知曉,若一統六國後再行法家之峻法,絕非守天下之良策?

  可他不是出身優渥、行事任性的韓非,而是汲汲順應君王之心的臣子,若王上不主動提變法之事,李斯絕不會如韓非那般與君王直言變法,而只會接下來的數年間,旁敲側擊引導君王稍行仁政以存國祚。

  總之,李斯此刻的心情稱得上是喜憂參半。

  嬴政起身負手緩緩下殿,拍了拍李斯的肩頭,挨個看了一遍地上跪著的大臣們,來到桓猗面前,冷聲道,

  「依爾等之見,待我大秦滅了六國,六國之民,難道便不算作是秦人了?」

  桓猗垂首粗聲粗氣嘟噥道,「縱便皆是秦人,也得分個先來後到,我老秦人在關中辛苦耕耘百年,又豈能讓那些六國人搶了先?」

  嬴政不由氣得笑斥一聲,「依寡人之計,六國無家可歸之民,屆時不過在我大秦分些荒地開墾,又能搶你何等好事?」

  桓猗不服氣道,「可眼下他們並非秦人,憑甚吃我秦國之糧?要臣說,韓國地動死上些人,與我秦國何干?到時臣趁亂帶軍搶下新鄭便完事了,何至於要秦國來替韓國安置災民...」

  隗狀等人暗暗點頭,還是桓將軍敢說啊,王上年輕氣盛卻是過於衝動了些,秦國與六國歷來勢如水火,憑甚要耗費秦國之糧之田地安置六國之民?

  「桓猗!」嬴政收起笑容,緩緩抬首看向殿外,聲音中驀地升起幾分蒼涼,

  「諸卿吶,爾等果真以為,我秦軍靠刀劍槍戟打下天下,秦國便能從此無憂了嗎?」

  桓猗雙眼放光地看向君王,「臣以為,自是如此!自周王室衰微後,這天下間曾有數百個諸侯國,到了後來無一不被強國吞併,到如今,中原大地更只剩七國並列,待臣等為王上打下六國,王上再下令收繳天下之金,使其盡聚於咸陽,屆時,大秦基業固若金湯,天下間又豈能再出現新的諸侯威脅朝廷?」

  李斯聞言心中卻驟然一痛,固若金湯?爾等又怎會知曉,輝煌了百年的強秦,在打敗六國後,只存活了區區十五年吶!

  嬴政輕闔雙目掩飾眸中悲色,待睜開之時,眸光再次變得清明起來,他轉身看向眾人,語無波瀾地問道,

  「那麼,依爾等之見,待寡人平定四海,世間再無諸侯起事,我大秦國祚又能綿延何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