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胤祺在旁邊附和點頭,叫上他四哥真是個明智的決定。

  康熙挑了挑眉,盯著胤禛那張稚氣未脫的小臉看了片刻,「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胤禛搖頭,看向胤祺。

  胤祺則把自己編的那個夢說了一遍,「……這些傳教士們仗著我們對西洋一無所知,就信口開河,連汗阿瑪都敢騙,真是太氣人了。」

  康熙看向胤禛,「你就因為老五的一個夢,想到要學洋文?」

  「是五弟想的。」胤禛沒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

  胤祺道:「他們能派傳教士來,我們也派人去,說不定就能發現他們那裡的好東西呢。像西瓜、番茄、番薯這些東西,不都是從外面帶進來的嗎?」

  康熙:「你讓別人學洋文是去外面找吃的?」

  胤祺:「……吃的很重要哇,聽瑪嬤說好多老百姓就是靠番薯、土豆才不餓肚子的。說不定他們還有更好的東西,只是傳教士們不捨得帶過來。」

  「他們能有什麼好東西,不過是些奇技淫巧。」康熙不屑道,他對這些的興趣,就像有些人喜歡養花逗鳥一樣,沒太當真。

  胤祉覺得自己作為哥哥,還是得說點什麼,下西洋費時費錢還危險,只為了對西洋的好奇跑一趟實在不值。去一趟總得帶回點實際的利益,汗阿瑪才願意。「聽說南方有不少人和洋人做生意,那些洋玩意賣的老貴,如果我們派些匠人去西洋,把他們的技術都學會,以後就不用花那個冤枉錢買他們的東西了。」

  康熙若有所思,洋人的東西並不複雜,像那個西洋鍾才傳入沒多久,內務府的匠人們就仿造出來了。如果讓他們去西洋走一趟,三五年應該就能把他們的技術都學過來。「那萬一派去的匠人不回來了呢?就像南大人他們,以後也沒打算回去。」

  胤祺道:「跟他們說,學成回來可以做官。」

  這還是他從話本里看到的,大清後來也派好幾批學生去國外讀書,學成歸國後當了官,只是為時已晚,大清已經落後了。

  胤祺不知道西洋現在是個什麼樣子,興許那些厲害的東西還沒發明出來。但早點去總沒壞處。

  胤禛眼睛一亮,看向胤祺,五弟好聰明。

  康熙也頗為讚賞地點了點頭,老五最近聰明許多,大概是快開竅了。他就說,他的兒子裡不可能有笨蛋。康熙道:「學洋文的事兒朕回頭和南大人商量商量,至於派人下西洋麼……」這可不是件小事,更要仔細斟酌了。

  打發走他們三個,康熙隨手翻了翻最近在背的英文單詞。

  英文和滿文形式有點像,學起來不難。給阿哥們安排上倒是簡單,只是之前不覺得洋文有多重要,也就一直沒安排。

  但老四說得對,其他的小孩要考科舉,自然要以四書五經為主,皇子們不用走仕途,讀四書五經只是為了了解儒家思想,用不著學得多深,完全可以省下精力學一學洋文,還有西洋所謂的「數學」、「科學」。

  以後若是真的派了匠人或八旗子弟去西方留學,總該有人能管理他們,因此,皇子們學習這些是很有必要的。。

  前幾天俄羅斯使臣送來了求和書,讓他們從尼布楚撤兵。之後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交涉,這中間因為語言不通,還得荷蘭的傳教士在中間當翻譯。

  要是他們大清多幾個懂外務的官員或皇子。在這件事情上也不至於這麼被動了。

  次日,康熙就召見幾名大學士,商量起派人留洋的事情。康熙打算選三批人學習西學,一是皇子和宗室子弟,二是八旗子弟,三是會手藝的匠人。分別從官學、國子監和內務府包衣中選拔。

  戶部第一個反對,表示培養人才的費用加上送他們下西洋的費用,遠遠大於他們能給朝廷帶來的回報。現在國庫可不富裕,沒必要折騰這種沒用的事兒。

  康熙早料到戶部會反對,大手一揮:「知道國庫沒錢,從朕的私庫拿銀子。」

  皇上拿自己的錢折騰,官員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康熙又專門召見了官學、國子監和內務府的官員商議選拔標準,國子監祭酒鄂拜提了好幾條讓康熙滿意的建議。

  鄂拜雖是滿人,卻是靠科舉一步步考出來的,身上一股儒生的清正之氣。康熙還挺欣賞他。

  商議完這件事,康熙就和鄂拜閒聊了兩句,這才知道他的三子鄂爾泰比胤祺小一歲,已經開始讀四書五經了,聰明好學。

  康熙能從鄂拜的話中感受到他對這個兒子十分滿意,於是心念一動,讓鄂拜明日把鄂爾泰帶進宮來瞧瞧,若是真如鄂拜所說,倒是可以給胤祺當哈哈珠子。

  第014章

  有了胤褆和胤祉的前車之鑑,康熙決定一改之前的慣例,給胤祺選倆年紀小一點的哈哈珠子。

  那些八旗子弟才十來歲就已經知道幫著家族謀利益了,挑唆自家主子爺參與黨爭。

  胤褆那麼大了都能被他們忽悠,胤祉聰明敏銳,也沒看住手下的哈哈珠子投靠太子。胤祺這樣的傻孩子,肯定更盯不住這些人,八成會被他們拿來當槍使。

  偏偏胤祺漢文不好,只能選滿人的子弟。鄂拜家簡直是完美的人選,一來他們家在旗人之中沒有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更不拉幫結派,二來鄂爾泰比胤祺小一歲,對政治上的事兒還不了解,倆小孩在一塊能起到互相督促的目的,康熙就滿足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