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怡親王發喪後,雍正按照親王遺折,命其嫡幼子弘曉襲了親王爵位,另外嫡長子弘敦為福郡王,嫡次子弘皎為良郡王。

  至此,怡賢親王在世四子,一親王、兩郡王、一貝勒。

  宗室譁然,各種羨慕嫉妒,就不一一講述。

  可再多嫉妒,也無人敢在這個時候顯露。為了怡親王喪事,皇上處置的宗室大臣還少了?

  曹顒得到消息的,是在怡親王薨數日後。

  此時他已經在靈隱寺旁的別院裡安居下來,每隔三日入靈隱寺聽禪,每隔五日陪李氏出行,日子過得安靜祥和。

  消息是李衛使人送過來的。

  李氏與曹顒到杭州後,李衛曾登門拜望。

  曹顒只見了一次,兩人不知說了什麼。李衛再也沒有登門,可也沒有斷了往來的意思,時而使人送些邸報過來。

  聖祖諸子中,除了同曹家最為親近的莊親王之外,怡親王與曹家的淵源不可謂不深。

  若是當年在靈隱寺前,沒有今上與怡親王的援手,曹顒能不能保全性命還兩說。

  聽其喪信,李氏與曹顒母子二人都不好受。母子二人上了靈隱寺,捐了一筆香油錢,請寺里誦經七七四十九日,亦算是了了這段因果。

  轉眼,又過去一年。

  恒生婚期將至,曹顒在蘇杭也有些住煩了。當收到天佑的來信,曉得五台山的別院已經修建妥當後,曹顒便奉母離開杭州,乘船南上。

  船到德州時,曹顒與長生兄弟兩個分道揚鑣。長生奉李氏繼續北上回京,曹顒則偏西北去了山西。

  曹顒被靈隱寺方丈悟性收入居士弟子的消息,在京城早已不是新聞。對於曹顒沒有回京,而是去五台山學佛,大家聽了,也不過是唏噓兩聲。

  雍正九年七月,喀爾喀汗王世子蒙克與端柔公主大婚,婚後公主隨世子在京城王府居住,未設公主府。

  當年九月,皇后薨,四皇子生母熹貴妃攝六宮……

  京中的一切,似乎都同曹顒不相干了。

  他悠悠然的坐在五台山別院的躺椅上,嘴裡說著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已經是半大少年的天寶,坐在一旁,手上拿著筆墨,閃亮著眼睛聽著,筆下記載不停。

  「父親說的是仙境麼?萬里之遙,數個時辰就到了……人能上天,還能下海……千里馬不吃草改吃油?」聽著父親描述得栩栩如生,天寶聽得幾近入了迷。

  可再真實的虛幻,也不是事實吧?

  不遠處,有個小廝在躬身掃的。若是仔細前,就會發現他的耳朵,偶爾不自覺的一動一動。

  曹顒笑著看了一眼,道:「佛法無邊,對於佛祖來說,這些不過是小把戲。」

  天寶聽得直咋舌,對於神佛不禁也心生嚮往,不過他最愛吃肉脯,想著學佛的清苦,終是打了退堂鼓。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對父親眼中那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好奇與不解。

  曹顒也就樂意在閒暇十分,在小兒的期待中,為他講述那個「極樂世界」。

  記錄曹顒「胡言亂語」的摺子,半月後也到了御前。

  在喪弟喪妻後,雍正越發老態。

  他可以理解曹顒的難處,因為他也不行了。現下每次臨幸宮人,都需要藉助秘藥。

  對於一個俯視天下的帝王來說,這個打擊不所謂不大。他有些理解曹顒借佛遁世,不願面對妻兒的心情。

  甚至,他的心裡,隱隱的有些遷怒初瑜。多少覺得還是因她這個當妻子的不體諒,才使得曹顒如此心灰意冷的離家。

  自打聽說曹顒身體漸好,他便又生出起復曹顒的心思。

  可是,看了曹顒與天寶對話的摺子,雍正明白,曹顒沉迷佛法已深,已經失了平素的謹慎與理智。

  這樣被佛法教義迷得腦子都不清醒的臣子,哪裡還能用?

  兩個月後,五台山曹家別院,走失了一個小廝。

  曹顒坐在躺椅上,這回是真的笑了……

  廣州碼頭,遠遠的使來一座大船。

  碼頭上,人頭涌動,高聲歡呼。

  船頭,一人放下千里目,自言自語道:「我魏五終於回來了……」

  (全文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