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理寺覆審, 按律例復問其款狀,所有人證物證一一帶去堂前審問一遍,以免其中有什麼冤屈。

  這對大理寺來說, 只是一個常備流程, 但是對於秋芳跟她大女兒來說,無疑又是一場精神上的折磨,且還是漫長的折磨。秋芳精神比之上回被抓去京兆府時還要略差一些, 整個人瘦了足足十斤不止,瘦骨嶙峋,唇無血色, 但是人好歹還活著。許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大女兒, 又許是她想要讓張婆子家跟王家身敗名裂, 故而並未真正將自己餓死在牢中,只吊著一口氣,準備迎接最後的判決。

  張婆子一家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上了公堂之後全程都在指責兒媳惡毒。她那囂張的樣子都能把圍觀百姓給氣死。

  明明他們才是罪魁禍首, 若是沒有這樁婚事, 若是他們肯稍微幫襯一把, 這母女二人也不會落得如今這個地步。

  但是此案人證物證俱在,且秋芳早已經招供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以刑部尚書等便覺得沒什麼好審的了, 決定維持原判。

  程端叫停。

  四位大人不解地看過去。

  程端其實也有些為難情,但是這些年輕人執意如此, 還有一個是他帶出來的小徒弟,程端又不能狠不下心將他們罵回去,只能給他們一個機會:「此案雖然人證物證俱在,但是牽扯甚廣,有近千人替秋芳求情,更有人願意充做訟師,替秋芳打官司。」

  還有這麼閒的?

  韓相公有些好奇:「敢問是何人?」

  話音剛落,人群中走出兩個年輕人。眾人一看竟還是熟人,一個最近在工部混得風生水起,一個被護犢子的程端時常帶在身邊寸步不離。

  傅朝瑜與周文津今日並沒有穿官服,而是著一身常服,不以官身替秋芳辯駁,只是以一介尋常百姓的身份。

  韓相公來了興趣:「你們想要替她說情?」

  傅朝瑜道:「並非是我等替她求情,而是上千百姓替她求情,我們二人只是將百姓未盡之言轉述一遍罷了。」

  二人說好,傅朝瑜率先開口挑動民意,比起周文津對律法的精通,傅朝瑜則更擅長攪動人心。

  他負手而立,請了姐姐淑蘭上場,一問一答之間,將秋芳母子二人的境遇再次展現在圍觀百姓跟前。

  秋芳無疑是疼愛女兒的,從前婆家逼她改嫁想要拿一筆彩禮,秋芳憤然拒絕。之後獨自養育兒女時,也曾遇上主動求娶的,可是考慮女兒年幼,又擔心繼父對她不利,便徹底絕了改嫁的念頭。這麼多年來,秋芳靠著自己養活了一雙女兒,不僅給長女備好了嫁妝,更對小女兒關懷備至。

  傅朝瑜又請來了鄰居,像眾人訴說她們母女二人的點滴小事。那真是聞者落淚見者傷心,毫無疑問秋芳是愛女兒的,還將女兒疼到了骨子裡,她從來不會把女兒當作一個痴兒,而是小心翼翼地維護女兒的尊嚴,盡全力讓她像個正常的孩子一樣養到成年。芸兒小時候有人罵她是傻子,秋芳都能為了女兒追他追了三里地。可是命運總會對窮人施以暴行,秋芳重病,小女兒也被惡人算計,婆家跟叔叔聯手逼得一個雙九年華的姑娘嫁給一個年逾四十,連吃飯都會口水橫流卻還色.欲薰心的噁心傢伙,當真是面目可憎!

  秋芳本來無悲無喜地跪在那兒,聽了傅朝瑜對張婆子的詰問,再忍不住放聲痛哭。但凡想到芸兒會嫁到王家被人糟踐,她便痛不欲生,她好生生一個女兒,如何肯讓她受這份罪?

  張婆子被傅朝瑜一通指責,差點沒有指著她的鼻子罵。關鍵是傅朝瑜的話說得繞口,張婆子想要反駁卻找不到可以反駁的點,最後只能咋咋呼呼的胡攪蠻纏。

  張婆子一家的惡性已暴露無遺。本來覺得張婆子逼嫁沒有太大問題的百姓,也不由得將矛頭指向了張婆子一家。

  「那芸兒確實漂亮,這樣的姑娘嫁過去實在是叫人不忍心。」

  「還是親祖母呢,竟如此狠毒。」

  「她要是不惡毒,也不會十幾年不伸一次手了。」

  張婆子被集火,羞惱異常,大聲駁斥道:「胡說什麼,我這是給我孫女找個安身之所,除了王家誰還能養得起她?」

  傅朝瑜冷笑:「你兒媳婦難道養不起?她靠著自己不僅養活了長女淑蘭,還養活了小女兒。養活一個人並非難事,也不需要你口中富貴逼人的王家來搭救。說到底,不過是王家圖色,你又圖王家那點彩禮錢還賭債罷了,那點齷齪心思何必說得這麼冠冕堂皇?她們母女二人如今天人永隔,全賴你跟王家將人逼上絕境!」

  張婆子惱怒:「這事兒跟你沒關係!」

  眼瞅著張婆子已經千夫所指了,再說下去更會惹得民心煽動,刑部尚書忽然叫停。

  他並不想改變判決,當然也深知跟傅朝瑜吵架只會被他帶到陰溝里,這傢伙跟孫明達一樣擅長詭辯,遂轉向周文津:「《律法》有云:諸以毒藥藥人及賣者,絞;即買賣而未用者,流二千里。這一條,想必你也學過吧?如今官府網開一面,然律法就是如此規定,難道你們覺得律法有錯?」

  周文津垂首沉思片刻,點了點頭,道:「律法自然不會有錯,只是周朝《呂刑》有言:『刑罰世輕世重。』對於刑罰的的適用應當辯證來看,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依照形勢需要,其刑罰輕重程度應當也各不相同。秦朝一味以嚴刑峻法統治百姓,反而危及自身,以至民憤滔天。漢朝汲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所以才有董仲舒『王者之道,任德不任刑』之說。歷朝歷代的史料皆可證,唯有德主刑輔,寬猛相濟,才能使上不違於法意,下不拂人情,則通行而無弊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