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龍大喝道:「回營!」調轉馬頭領兵回去了。

  尹銘看了看四周備戰狀態的兵將,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他按捺住脾氣,安排好各兵隊,然後趕回營地,直奔龍大營帳。

  還未等他開口,龍大卻是搶先道:「昨日人多,未曾與你細談暗探之事。你這兒誰負責刺探軍敵情報,如何安排人手的,如今他們都在何處,查些什麼,你且細細與我說來。」

  尹銘愣了愣,定了定神,反問道:「將軍剛才明明有大好機會,為何放過馬永念。不殺他也行,活擒於我們也有利。將軍放走敵軍,實不妥當!」說到最後一句,已是責備口吻。

  龍大卻道:「梁大人被劫這些時日,都能從通城到十里坡慢悠悠轉上數十回合。通城那邊查不出什麼,你這頭為何也沒有消息?」

  尹銘吸了一口氣,沉聲道:「將軍這話是何意思!」

  「責備你失職之意。」龍大聲音不大,語氣卻是強硬。「巡察使遭敵國綁架,必會用在戰時要挾籌碼上,我在通城之時便數次去信問你,你半點進展沒有。查探需要時日,我也不好太過催促,但如今已然開戰,對方指名道姓挑釁,卻未將梁大人押於陣前。若是你,你可會有籌碼不用?」

  尹銘無語。正常的,自然該是將梁德浩綁上陣前,龍大贏一招便在梁德浩身上割一刀,如此一來,龍大自然束手縛腳,馬永念要為兄長報仇,便有大好機會。

  尹銘只得道:「他們定有別的詭計。」

  龍大喝道:「那便告訴我是何詭計!」

  尹銘說不出。

  龍大再喝:「我於陣前對敵,你在一旁動些小心思,莫以為我不知道。我勸你就此做罷,否則有何後果,自己承擔。再者說,活擒馬永念會如何,滅殺他們這些兵隊又如何,不過就是讓東凌懷揣魚死網破之念拼死一戰,於我們有何好處?你當魯大人在石靈崖殺了三千將士成效頗佳便有樣學樣嗎?我告訴你,皇上未有旨意攻占東凌,你擅做主張,給皇上惹來各國討伐的麻煩你就是死罪,可沒什麼梁大人替你擋著!」

  尹銘辯道:「龍將軍說的什麼,我可不明白。有敵軍來犯,我們拼死護國,如此罷了。」

  「很好。那就好好拼死護國!」龍大道,「今日馬永念顏面掃地,身受重傷,東凌軍該會安分一陣子,趁著這時候,趕緊將梁大人找到。活的也好,死了也罷,總該有個下落消息。」

  尹銘想了想,道:「我這就去催催。待有了消息,便來回報將軍。」

  龍大道:「那好,給你三日時間,若是再無進展,便讓你的人呆一邊去,我用我的人查。」

  尹銘忙道:「請龍將軍放心,我定不會辜負龍將軍所託。」

  龍大揮揮手,讓他下去了。

  尹銘出了龍大的帳子,臉沉了下來。

  帳子裡,龍大從懷裡掏出厚厚一封信,那是馬永念趁著近身時塞給他的。

  當初與馬永善下最後一盤棋,馬永善思慮良久,他最終還是沒有寫降書,但他寫了一封家書交給龍大。他說他們推測的那些事真的發生時,他必已經死了。他不能再做什麼,但他弟弟卻是可以。到時若龍大需要東凌的幫助,可以將需求連同這封信一起送到他弟弟馬永念的手上。他只有一個要求——莫欺東凌小,莫讓東凌冤。

  龍大還記得馬永善哼的那首歌謠:東凌男兒有宏志,騎上駿馬奔千里。東凌男兒有鐵骨,保家護國熱血揚。馬永善告訴龍大,聯絡他弟弟時,需要說一句話,當做對應的暗語。

  「手中有刀的人,更該心懷善念。」

  這是他們馬家的祖訓,亦是他們兄弟二人名字的由來。

  梁德浩失蹤之時,龍大便知道事情確如所料,一切不可回頭。他速派人潛入東凌,聯絡馬永念。果然沒多久,收到了馬永善去世的消息。馬永念心裡會有多恨,他完全能理解。失去親人的痛苦,他也深有體會。對馬永念能在事情里幫多大忙,龍大不敢高估。

  今日卻收到了這信。

  龍大拆開信,認真看完,明白了馬永念所言「以慰兄長在天之靈」是什麼意思,而後不禁嘆息,馬家兄弟果真都是人物。

  手中有刀的人,更該心懷善念。

  第193章

  魯升被捕的消息,被悄悄傳回了中蘭。為防影響茂郡那頭的事態,此事仍是保密階段,只蔣松和古文達知曉了。

  於是那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時,四夏江面上忽然飄傳許多竹筒,竹筒上有個小洞,洞上插了杆小旗,小旗上三個大字——罪己詔。

  看見這些竹筒的人莫不驚疑。「罪己詔」那是皇帝犯大過錯時,自省檢討的詔書啊,誰人如此大膽,竟敢用這方式冒國君之名,暗罵皇上糊塗犯錯嗎?!

  四夏江的兩岸,分別是南秦和大蕭。很快兩岸的官兵和百姓都撿到了竹筒。竹筒的筒口用蠟封上了,裡面有封信。拿出一看,竟像模像樣,跟真的詔書似的。

  詔書的內容讓看的人更是吃驚,尤其南秦將兵,要麼嚇得趕緊丟棄當沒見過,要麼十萬火急飛速上報,生恐耽誤半分擔上罪名。

  為何如此緊張,因為詔書揭露了一個驚天大陰謀,弒君、奪權、戰爭、嫁禍,簡直觸目驚心。若這詔書是真的,那就是南秦德昭帝親筆所述!

  詔書里,德昭帝先是自責自己輕信輝王,令忠臣憂心,令自己遇險。又自責自己防備不足,令東凌使節團被叛將任重山殺害,自己也險些喪命。再自責自己未能提前查知輝王這數年籌劃的陰謀,令鄰國遭殃,使自己百姓受苦。一長篇話悲情懇切,道盡輝王及其黨羽的種種逆行。最後一段卻話鋒一轉,聲言自己犯下大錯,思及兵將之苦,百姓之苦,鄰國之苦,他刻骨之痛。他以此詔立誓,活著一日,定糾此錯,殺滅奸臣,復江山錦繡。要讓百姓和樂,要促天下太平。詔書的最後甚至還蓋有德昭帝的璽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