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慎矜聞言怒目史敬忠:「太卜丞忘記當日詳情,你也沒記清楚嗎?」

  史敬忠嚇得屈膝跪倒:「小人年高忘事,小人記錯了!那天韋尚書等三人是同室相處了許久,小人從旁經過,還聽到韋尚書說『有將軍兵力相助,大事必成』!」

  蓮靜駭道:「阿翁,你……」話到嘴邊,又生生吞下。史敬忠既已招認,再說無益,只會為難他,身為後輩又怎可如此。況且他所說又確是實情,而且……

  楊昭看蓮靜欲言又止,吉溫心事重重,史敬忠惶恐不安,心中瞬間掠過千百種思量,卻沒有哪一種能讓他解開心頭疑惑。

  有眾道士和史敬忠的證詞,楊慎矜王鉷就此定案,韋堅皇甫惟明再辯駁也無用,上報二人共謀坐實。韋堅二人向來得皇帝寵信,皇帝雖懷疑其有謀,但不顯其罪,只將二人貶官。正月癸酉,下制書責韋堅野心謀求官職,貶縉雲太守,皇甫惟明離間君臣關係,貶為播川太守,並另下制書讓百官引以為戒。太子軟禁宮中,因為向來深居簡出,不與朝臣結黨,又有高力士等力保,才未被牽連。

  韋堅遭貶,太子束手,李适之孤立無援,懼怕李林甫接下來對他下手,自己上表請求改任散官。天寶五年四月,任命李适之為太子少保,免去參知政事,李林甫一舉除去兩名政敵。新任宰相陳希烈,只是因為善於講老莊道家學說而受到重用,又用神仙符瑞等道法求得皇帝的歡心,柔順易制,完全聽命於李林甫,僅僅起個在文書上署名的作用,朝政大事完全由李林甫一手把持。

  〇四•蓮諫

  此後韋堅黨羽雖然仍有殘喘掙扎,但已無法與李林甫相抗衡,不過是以卵擊石。韋堅貶黜後半年,其弟將作少匠韋蘭、兵部員外郎韋芝為兄訴冤,並援引太子言為證,觸怒龍顏。太子懼怕連累自身,上表請求與太子妃韋氏離婚,以表示要與韋家人劃清界限,不以親而廢法。七月丙子,再貶韋堅為江夏別駕,韋蘭韋芝皆貶往嶺南荒蠻之地。皇帝素知太子孝順,處事謹慎,因而不曾遷怒責怪,太子逃過一劫。

  李林甫趁機進言說韋蘭韋芝有人支持,才敢翻案上訴,必是韋堅與太子少師李适之等人結為朋黨,李适之相助韋氏兄弟。數日後,韋堅流放臨封,李适之貶為宜春太守。太常少卿韋斌、嗣薛王李琄、睢陽太守裴寬、河南尹李齊物等人素來與韋堅親善,都貶官降職。韋堅親黨因此而被流放、貶官者達數十人,凡有些權位的都被李林甫拔除。

  然而李林甫並未就此罷手,非斬草除根不可。天寶六年初,又奏請賜死皇甫惟明及韋堅兄弟。派遣出京執行的官員羅希奭是有名的酷吏,又受李林甫暗托,一路從青州至嶺南,途中殺貶謫官員,地方郡縣官員皆驚駭恐慌。羅希奭尚未到宜春,排馬牒先到,李适之憂心恐懼,擔心自己落於羅希奭之手要多受苦處,竟先服毒自殺。江華司馬王琚,也是因李林甫嫌惡而遭貶,聽聞羅希奭來臨,也服毒自盡,未死,又自縊。羅希奭繞道至安陸,安陸別駕裴寬向羅希奭叩頭求生,才免於一死。一時人人自危。

  李适之子李適迎父喪至東京洛陽,李林甫使人誣告他,將李適杖死於河南府。李林甫還不解恨,因韋堅以通漕水利有寵,遂派遣使臣沿黃河及江、淮州縣搜集韋堅罪狀,逮捕漕運官吏及船夫,牢獄充滿,冤者無數。

  蓮靜望著遙遠的天幕,嘆了一口氣。韋堅李适之等,雖為李林甫所惡而惹禍上身,身死則事罷,但這些無辜臣民,株連災禍,恐怕李林甫有生之年也不會窮盡。

  史敬忠為證而成韋堅皇甫惟明之獄,稱了楊慎矜心意,又見他精於術道,因此兩人往來甚密。史敬忠屢為蓮靜美言,太常少卿韋斌貶謫後,楊慎矜薦蓮靜補缺。此時正是天寶六年正月,丁亥,皇帝祭祀太廟;第二日,又合祭天地於南郊,大赦天下。蓮靜為太常少卿,祭祀大典都要參與。

  另一邊楊貴妃正當受寵,每次騎馬,高力士都為她牽馬執鞭。專供貴妃的織繡工匠有七百人之多,朝野內外爭相進獻器服珍玩以取寵求媚。嶺南經略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為所獻器物精美,得貴妃喜愛,張九章加三品官,王翼入朝為戶部侍郎,百官紛紛效仿。貴妃親屬家人受貴妃澤被,榮華富貴享之不及。民間有歌謠唱道:「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向來重男輕女的習俗甚至因此而改變。

  貴妃愛吃荔枝,荔枝產於嶺南,距長安數千里之遙,皇帝命嶺南驛馬飛馳入貢,送達長安時荔枝尚新鮮,色味不變。後人杜牧有《過華清宮》絕句詩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正是千里飛騎送荔枝的故事。

  貴妃從祖兄楊昭雖不如貴妃堂兄楊銛、楊錡關係親近,但善迎上意,日漸有寵。百官因他有掖庭之親,常出入禁中,多加籠絡,權重如李林甫者也對他十分友善。此人日後也將是一名位勢滔天、權動朝野的人物啊。

  思及此處,蓮靜忽然有些惱怒。楊昭這等禍國佞臣,才幹不如李林甫,為害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有餘力,剪除這個禍害也不足惜。怎會忽然想到他呢?

  罷了罷了,李林甫楊昭都不是當務之急,最迫切的,就在眼前哪!

  「吉卿夜觀天象,可有所獲?」




章節目錄